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第一章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766149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23.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第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第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第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第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第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第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第一章(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无忧考吧 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法律基础一、法和法律(一)法和法律的概念1、法的概念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但古今中外对于法的概念理解并不一致。一般来说,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力义务为主要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等的总称。【注意】法并非是社会认可。2、法律的概念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广义的法律则指法的整体,即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二)法的本质与特征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法不是超阶级的产物,不是

2、社会各阶级的意志都能体现为法,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2、法的特征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和社会规范,不仅具有行为规则、社会规范的一般共性,还具有自己的特征:(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国家意志性。法需要通过特定的国家机关,按照特定的方式,表现为特定的法律文件形式才能成立。并非国家发布的任何文件都是法。(2)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国家强制性。法的强制性是由国家提供和保证的,因而与一般社会规范的强制性不同。国家强制力是以国家的强制机构(如警察、法庭、监狱)为后盾,和国家制裁相

3、联系,表现为对违法者采取国家强制措施。(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利得性。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具有能为一般人提供一个行为模式、标准的属性(概括性)。(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规范性。 无忧考吧 经济法基础 法具有明确的内容,能使人们预知自己或他人一定行为的法律后果(法的可预测性)。二、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体内容包括:(二)法律关系的要素法律关系是由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客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法律关系。1

4、、法律关系的主体。(1)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双方: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任何一个法律关系至少要有两个主体。因为最少要有两个主体,才能在它们之间形成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2)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国家。所谓自然人,是指具有生命的个体的人。既包括中国公民,也包括居住在中国境内或在境内活动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公民是各国法律关系的基本主体之一,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3)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包括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两个方面。权利能力。是指一定个人或组织能够参加某种法律

5、关系,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的义务的法律资格。或者说,权利能力就是一个人或组织能够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它是任何个人或组织参加法律关系的前提。公民权利能力依不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法人权利能力的范围则由法人成立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决定,自法人成立时产生,至法人终止时消灭。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是一致的,同时产生、同时消灭。而公民的行为能力不同于其权利能力,具有行为能力必须首先具有权利能力,但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确定公民有无行为能力,一看能否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二看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

6、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国将公民行为能力划分为三类: 无忧考吧 经济法基础 一是完全行为能力人,是指达到法定年龄、智力健全、能够对自己行为负完全责任的自然人(公民)。在民法上,18 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 周岁以上不满 18 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务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二是限制行为能力人,是指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只有部分行为能力的公民。在民法上,10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刑法将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公民视为限制行为能力人。三是无行为能力的人

7、,是指完全不能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公民。在民法上,不满 10 周岁的未成年人,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行为能力人。在刑法上,不满 14 周岁的未成年人,被视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2、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法律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表现为权利享有者依照法律规定有权自主决定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行为权)、要求他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请求权)和一旦被侵犯,有权请求国家予以法律保护(获得法律保护权)。依法享有权利的主体称为权利主体或权利人。如公民依法享有继承权,可以接受继承,也可以放弃继承。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

8、系主体依照法律规定所担负的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负担或约束。依法承担义务的主体称为义务主体或义务人。义务主体可以积极的作为方式去履行义务,如纳税、服兵役等。也可以消极的不作为方式去履行义务,如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等。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在大多数民商法律关系中,各方主体都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也就是说,任何一方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内容对等或不对等。权利和义务的保护: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国家法律保障。3、法律关系的客体。(1)法律客体的概念。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

9、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2)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一般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物、非物质财富和行为三大类:物可以是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水流、森林;也可以是人造物,如建筑、机器、各种产品等;还可以是财产物品的一般价值表现形式货币及有价证券。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注意以下几点:活人的整个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的“物”,不能作为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禁止任何人(包括自己)将整个身体作为“物”参与有偿法的经济法律 无忧考吧 经济法基础 活动,不得转让或买卖,如禁止禁贩卖或拐卖人口,禁止买卖婚姻;权利人对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者有伤风化的活动,不得滥用人身或自践

10、人身和人格,如卖淫、自杀、自残行为就属违法或法律不提倡的行为;对人身行使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严禁对他人人身非法强行行使权利。如有监护权的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子女的人身。非物质财富(也称精神产品或精神财富)包括知识产品和道德产品。知识产品:包括著作、发现、发明、设计等,知识产品本身没有实物形态,但通常有物质载体,如书籍、图册、录像、录音等。道德产品:包括荣誉称号、嘉奖表彰等。行为(行为结果)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是指人们的一切行为,而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为达到一定目的所进行的作为(积极行为)或不作为(消极行为),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如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

11、为和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等。三、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由法律规范所确定的,能够产生法律后果,即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情况。通常按照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法律事实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一)法律事件1、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定情况或者现象。2、种类:根据事件的起因可以分为绝对事件、相对事件。由自然现象引起的事实又称绝对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不因人的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由社会现象引起的事实又称相对事件,如爆发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事件的出现都是不以人们(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不可

12、抗力的特征。(二)法律行为 无忧考吧 经济法基础 1、法律行为,是指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最普遍的法律事实。2、分类:依据是否合法分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依据行为表现形式分为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依据是否通过意思表示分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依据主体意思表示形式分为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依据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分为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依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分为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四、法的形式和分类(一)法的形式法的形式,是指法的具体的表现形态。法的形式的种

13、类,主要是依据创制法的国家机关不同、创制方式不同而进行划分的。1、我国法的主要形式:(1)宪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也具有最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2)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1)法律通常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根本性的社会关系或基本问题。法律效力和地位仅次于宪法,是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依据。2)法律主要分为: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基本法律以外

14、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3)行政法规。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为实施宪法和法律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通常冠以条例、办法、规定等名称。其地位次于宪法和法律,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是一种重要的且数量很大的法的形式。(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无忧考吧 经济法基础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

15、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5)特别行政区的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特别行政区依法制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的、在该特别行政区内有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6)规章。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某些经济特区市的人民政府,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行政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两种。1)部门规章是国务院所属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也称部委规章,国务院所属的具有行政职能的直属机构发布的具有行政职能的规范性文件,也属于部门规章的范围。部门规章的地位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得与它们相抵触。2)地方政府规章是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