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zhuli****0000 文档编号:13765946 上传时间:2017-10-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人争论一句杜诗相传,北宋大诗人苏轼曾与黄庭坚、秦观、佛印三位文友结伴游山,见古寺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春雨一诗,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_”一句的尾字已无法辨认。苏轼便提议各人试补一字,并率先补一“润”字;接着,黄庭坚填“老”字,秦观填“嫩”字,佛印填“落”字。回家后查杜工部集 ,才知杜甫用了一个“湿”字。四人比较品味了一番,异口同声地赞叹:“湿”字用得妙!你能说出妙在何处吗?答案这里,诗人着一“湿”字,看似信手拈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实则给读者留下了自由地渗透主观情感的艺术空间,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心境感受领悟诗意。快活者读了,则可将“湿”理解为“润” 、 “嫩” ,领略到林花经春雨浴泽而

2、格外艳丽柔美的喜人景象;忧伤者读了,则可将“湿”理解成“老” 、 “落” ,体验到林花遭风雨而憔悴落魄的凄楚景象。可见, “湿”字具有极大的艺术张力,给读者以审美的自由。(2011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衡中西以相融何家英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 讲创新,就只提西洋 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 ,也有各自的 创新;他们发 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 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 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 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

3、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 风。晋唐画 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 间一定经历 了反复观察、 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 们有

4、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 有一个惰性的“传统” ,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 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 门 的“主义” ,莫名其妙的“观念” ,都被“拿来” 。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 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 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 鉴“主义”是意识不到

5、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 ,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节选自谈艺论文 ,有删改)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

6、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D “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解析“衡”与“融”强调的重点,不是 “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 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而是“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见第 1 段段末)。答案D评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把握与理解能力,能力 层级为 B 级。 “衡”与“融”强调的重点,涉及本文的主旨。解题时应根据题干所给的信息,从文中找到表述文章主要 观点的相关语句,判断选项与原文之间的表

7、述是否一致。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D “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解析A “也影响到了西洋画 风”说法错,应为“与西洋画风相通” 。B.“画家所处的时代”应改为“才气、学养、心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与后句无因果关系。答案C评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

8、力,能力层级为 C 级。解题时应先根据题意,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筛选出有关信息,作出判断。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A传统为“体” ,创新为“ 用” ,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 ”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解析A “创新为用 ”有悖原文 “巧取东西洋为用”的意思。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错,轻弃的是 “精神意度” ,没有 轻弃“艺术

9、形式”。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 ”的做法正是“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说“完全背离”错。答案C评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解答此题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并 结 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识陷阱,排干扰试卷中,命题者往往选择关键句进行不同程度的“组装” “焊接” 。就是在原文信息重新“组装”的过程中,命题者做了“手脚” ,有意设置错误点干扰你、迷惑你。那么,这类题目常见的干扰陷阱有哪些呢? 曲解文意故意对原文语句作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这种干扰方式,从原文摘引信息没有错,错就错在对它的曲解上。选项:(2010江西卷第 7

10、 题 B 项)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原文: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 强力的展示。但屠 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 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 节目。比对分析 罗马人喜欢看血腥表演目的不是 “展示国家强力” 。目的理解 错误。 无中生有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也叫“于文无据”)选项:(2010四川卷第 6 题 D 项

11、) “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原文:清代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 “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比对分析 选项中“代表 最高水平”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根据。 颠倒错位指的是命题者把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颠倒了顺序后造成的错误。如把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原因和结果颠倒、条件和结果颠倒、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颠倒等。选项:(2009福建卷第 9 题 C 项) 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因此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复制的

12、时代” 。原文: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 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 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 此每每视而不见。据 说随着基因工程等 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了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比对分析 原文是说在这个复制的 时代,似乎什么都可以复制。并不是因为复制器官,因此说是一个“复制的时代” 。这 叫强加因果,或因果 错位。 改变范围指的是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

13、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夸大其词”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命题技巧,它往往表现为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等的评价。 “故意缩小” ,这是与第一种方式相对而言的,即人为地对某些内容故意往小处说。选项:(2010全国卷第 6 题 C 项) 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原文: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 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比对分析 据原意,两种文化交流可以有多种途径和 话语,而选项把“变形的话语”当成“唯一的” ,这叫夸大,有点绝对化了。

14、张冠李戴顾名思义,这种方式就是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上,让考生形成一种错觉,从而出错。选项:(2010湖南卷第 14 题 D 项) 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 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 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比对分析 原文只是对“高情感 ”向往, “强竞争”只是产生高情感的原因之一,错把原因当对象。 以偏赅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 ,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1) 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

15、、大多数 ),(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 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特别、十分、稍微等),(4) 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选项:(2010天津卷第 6 题 D 项) 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原文: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 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 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 归生活实际,在生 态体验视 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 类 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 视野,以一个 崭新的

16、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 类品性的新人。比对分析 从原文可知,生态德育关注的范围很广,不只是仅仅关注“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选项是典型的以偏 赅全。对点突破,强化矫正试着将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找出干扰类型。1选项:(2009山东卷第 8 题 D 项) 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原文: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 有“村村作蟹椴, 处处起鱼梁”(“椴” 亦可作“簖”)之语。清 潘衍桐两浙 轩续录载 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 ”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 桥, 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 还有。比对分析:引用此诗是来证明“断桥”就是“簖桥” 。干扰类型:曲解文意2选项:(2007山东卷第 8 题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