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别情》小测(上海专用)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37620258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别情》小测(上海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别情》小测(上海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别情》小测(上海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别情》小测(上海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别情》小测(上海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别情》小测(上海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别情》小测(上海专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古诗文复习(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 别情 作答时间:20分钟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解释加点字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行拂乱其所为( )3、曾益其所不能( ) 4、衡于虑( )5、必先苦其心志( )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二

2、)翻译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常识和内容理解1.本文选自儒家经典之一 ,它与 、大学和中庸并称为“四书”。作者名 ,字 ,人称“ ”。2.文章采用 和 的论证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 ”的观点。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 ”(用原文回答)4.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2段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 B.第2段“空乏其身”意指“受到贫穷之苦”。C.第3段从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D.本文中心论点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段为下文论述人才的成功必须经历磨难作事实论据。B第2段运用排比句式论证了人才须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C第3段的论述是从个人推及国家:生于忧患;多难兴邦。D文章围绕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生死存亡关系提出中心论点。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列举历史上明君贤臣的事例,论证了人才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B.第段使用排比,使文章气势咄咄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强大力量。C.第段通过举例论证,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入手,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作者层层论证得出的结论。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四

4、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解释词语凭阑: 杨花雪: 斜: 2.“四块玉”是本曲的 名,“别情”是本曲的 _ 。3.这首小令是作者 朝 ,全词以 的口吻来抒发其缠绵的相思、真挚的爱情。“一点相思几时绝?”强调了 。4.下列句子表达的情感与“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D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作者以与爱人分离的女子的口吻来写。 B.“杨花雪”一词语出苏轼少年游。C.“人去也”一声长叹,

5、包含离别伤痛。 D.此首小令描写了两人难舍难分之情。6.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别离之味。 D.这首小令以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C“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 别情(答案)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6、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解释加点字: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 ) 2、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拂逆 )3、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增加) 4、衡于虑( 思虑 )5、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这 )(二)翻译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恒

7、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国家常常会灭亡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才会明白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获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三)常识和内容理解:1.本文选自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它与 论语 、大学和中庸并称为“四书”。作者名 轲 ,字 子舆 ,人称“ 亚圣 ”。2.文章采用 举例子 和 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层层深入

8、地论证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用原文回答)4.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1、2段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 B.第2段“空乏其身”意指“受到贫穷之苦”。C.第3段从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次要,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务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第1段为下文论述人才的成功必须经历磨难作事实论据。B第2段运用排比句式论证了人才须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C第3段的论述是从个人推及国家:生于忧

9、患;多难兴邦。D.文章围绕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生死存亡关系提出中心论点。(从个人推及国家,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段列举历史上明君贤臣的事例,论证了人才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B.第段使用排比,使文章气势咄咄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强大力量。C.第段通过举例论证,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入手,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说理论证,从个人讲到和国家,从正反两方面入手,论证了)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作者层层论证得出的结论。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解释词语凭

10、阑:靠着阑干 杨花雪: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 斜:溪流拐弯 2.“四块玉”是本曲的 曲牌 名,“别情”是本曲的_题目_ 。3.这首小令是作者关汉卿,全词以与爱人分离的女子的口吻来抒发其缠绵的相思、真挚的爱情。“一点相思几时绝?”强调了女子相思的缠绵,对爱情的执着。4.下列句子表达的情感与“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相同的一项是( A ) 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D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作者以与爱人分离的女子的口吻来写。 B.“杨花雪”一词语出苏轼少年游。C.“人去也”一声长叹,包含

11、离别伤痛。 D.此首小令描写了两人难舍难分之情。(女主人公相思别后6.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送别后)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绵绵不绝的相思,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别离之味。 D、这首小令以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一名与爱人分离的女子口吻)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D )A“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C“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前三句写离别相思之情,用直抒胸臆的方。后四句,则是以景托情,而景中含情,并不是贯穿整首曲子)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