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2】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37619687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鉴赏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上片首句,描写出堤上踏青赏春之人随着画船行走的情形;一个“逐”字,不禁让人想到游人之多、景况之热闹。B.第三句是写一群少女在绿杨掩映的临水人家的庭院里荡着秋千、怡然自乐的美妙情景,欢歌笑语,让人心驰神往。C.下片首句中,“白发”当是词人自指。全句通过“白发戴花”这一细节,刻画出词人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D.下片末句作者发出感叹,表达出忘却

2、贬官烦恼、愿在春醪中一醉方休的思想情感;然欢快之中却透出对人生的感慨。15.这首词在情感抒发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6 分)大同四中联盟体2020届高三3月模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注夜娖(Cho):夜里握着。娖:整理的意思。银胡簶(l):银色或镶银的箭袋。簶,一作觮或禄。金仆姑:箭名。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的“燕兵”实指

3、金兵,用“汉”代宋,类似唐诗中“以汉代唐”的手法,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系,是词人从历史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的反映。 B词人用旌旗、军装、兵器来烘托义军军容之盛和战斗的紧张,“拥”“飞”二字,用词精准,形象生动,表现力强。 C“春风不染白髭须”是追忆往事后感叹的主要内容,内涵丰富,含有岁月蹉跎的深沉感慨。 D小令结尾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作者在晚年罢官家居江西上饶、铅山时,半耕半读的生活。15.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答:临汾市下学期语文模拟试卷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答题。度荆门望楚陈子昂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

4、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注释】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见时局动荡,便佯狂不仕,被时人称为楚狂。(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的一、二句中运用叠词“遥遥”、“望望”,笔锋轻快、流畅,诗人的兴奋喜悦的情感尽显其中。B作者连用“巫峡”“章台”“巴国”“荆门”四个地名,紧扣诗题中“度”字,突出了船行的疾速。C“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写两岸风光,“分”“断”写出了大自然的变化,令诗人惊愕而欣喜。D诗中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人,从而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与诗人神采飞扬的形象完全分离开来。E诗人尾联运用典故,以接舆自况,表达对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又表达了自己傲世的激昂之

5、气。(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临汾市下学期语文模拟试卷2(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浪淘沙令 秋夜感怀刘辰翁【注】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起舞故无成。此恨难平。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注】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达到词的全盛时期。B“满城明月半窗横”描写的是皓月当空、明月当窗的夜晚美景,寄寓了诗人的愉悦惬意的心情。C“起舞”二字使用了晋人祖逖

6、“闻鸡起舞”的典故,从而抒发了诗人报国效忠、收复河山的伟大志向。D在“正襟危坐二三更”中,刻画了诗人为达到收复河山的目的,早起晨练,积极备战的生活片段。E“未晓偏醒”中“偏”字意涵丰富,强调了天未亮不想醒却醒了,写出了词人内心的不情愿。15苏轼赤壁赋中写到了“曹孟德”,这首词的下片亦写到了“曹孟德”,请分析它们表情达意的不同之处。(6分) 临汾市下学期语文模拟试卷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表海亭欧阳修望海亭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注】表海亭原址在山东省青州的

7、南阳河河畔,传说当年姜太公分封至齐,属东夷之地。1049年,欧阳修被请来做颍州太守,离开颍州后,他写下了一批思念颍州的作品,表达归颍的愿望。这就是其中的一首。14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写望海亭非常高,从上面可以俯看人间,可惜年久失修,栏杆坏了很危险。B颈联写诗人因病瘦弱,形销骨立,万念俱灰,只能借酒消愁。由此可知他的老病无助。 C尾联写家乡二顷田园是否荒芜,何时才能自驾柴车回到故里?可见诗人渴盼归隐,思家心切。D从诗歌的颔联和尾联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渴盼归隐种田的情怀。E从诗歌的整体来看,观察的视角是由上而下;写作思路是由写景到抒情,

8、抒发孤寂、愁苦之情。 15诗歌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6分) 运城市芮城县3月模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唐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诗人回忆了与老朋友曾经共饮的美好时光,以及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B. 颔联,诗人借助“浮云”、“流水”这两个常见的意象,抒发了阔别十年的感慨。C. 颈联,点题,写相逢时的欢笑,开怀畅饮,把酒言欢,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D. 尾联,笔锋一转,秋色中红树满山

9、,令人留恋。表达与友人携手同游的愿望。15. 试赏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6分)答:_大同市第一中学下学期模拟试卷6(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呼应,悲凉沉郁。C.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

10、,倦极而眠。诗人坐卧不宁,表现了无限情思。D.整首诗写了个人的遭际,也写了国家的命运,侧重表现个人遭遇。言近旨远,辞约情丰。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大同一中3月月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早雁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 年)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作者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舒掌托起承露盘。长门:汉宫殿名。菰米、莓苔

11、都是雁的食物。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首联写诗人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虏弦开”运用借代手法,用胡骑挽弓射猎征雁指其发动军事骚扰活动。B. 颔联承首联写孤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突显孤雁之失群离散,形单影只。C. 颈联写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D. 这首诗中的“早雁”与杜牧赤壁中的“折戟”一样,都是触发作者思绪的意象,但这首诗婉曲细腻,与赤壁豪宕俊爽的风格并不相同。15.整首诗主要运用了什

12、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 分)山西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渡河到清河作王维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写景诗。首联选取大河、积水、天涯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开阔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B.随着船行,原来看见水天相接之处忽然分开,远远望去拥有万千人家的郡邑轮廓呈现在诗人面前。C.下了船再走进城镇近观,宛然可见一片片的农家桑麻,诗人在此勾勒出城乡自然和谐的画面。D.全诗语言凝炼自然,于清新淡雅中独具匠心,营造出一份诗中有画的意境,使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15.这首诗的尾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