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考+幼学琼林古文今读全本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37618403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 页数:156 大小: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考+幼学琼林古文今读全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成语考+幼学琼林古文今读全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成语考+幼学琼林古文今读全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成语考+幼学琼林古文今读全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成语考+幼学琼林古文今读全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语考+幼学琼林古文今读全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考+幼学琼林古文今读全本(1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学琼林明 程登吉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人程登吉(字允升)。在清朝的嘉靖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后来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全书共分四卷。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全书容广博,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

2、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古人说,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意思就是读了幼学之后,天下大事大都知晓,天下大可去得。这从我下面贴出的目录就可以知道,这话不算很夸,读完幼学之后,的确对天文、地理、典章之类都会有大概的了解了。好,废话不多说,开始一起来读幼学。这里用的底本是岳麓书社的清朝邹圣脉增补本,共分四卷,三十三科。卷一天文 地舆 岁时 朝廷 文臣 武职卷二祖父子 兄弟 夫妇 叔侄 师生 朋友宾主婚姻 妇女 外戚 老幼寿诞 身体 衣服卷三人事 饮食 宫室 器用 珍宝 贫富 疾病死丧卷四文事 科第 制作 技艺 讼狱释道鬼神 鸟兽 花木我这里先将原文单独列出,再在后面每句单独来讲讲。卷一:天文混沌初

3、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日雷鞭。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雷部至捷之鬼日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日阿香。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歘火、仙,俱掌雷火;飞廉、箕伯,悉是风神。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甘霖、甘澍,俱指时雨;玄穹、彼苍,悉称上天。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乃云时晏。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恩深者,如雨露之恩。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牛女

4、两宿,惟七夕一相逢。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沐雨栉风,谓风尘之劳苦。事非有意,譬如云出无心;恩可遍施。乃曰阳春有脚。馈物致敬,曰敢效献曝之忱;托人转移,日全赖回天之力。感救死之恩,日再造;诵再生之德,日二天。势易尽者若冰山,事相悬者如天壤。晨星谓贤人寥落,雷同谓言语相符。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如夏日之可畏,是谓盾;如冬日之可爱,是谓衰。齐妇含冤,三年不雨;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须当爱日。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庆云之祥。夏时大禹在位,上天雨金;春秋、孝经既成,赤虹化玉。箕好风,毕

5、好雨,比庶人愿欲不同;风从虎,云从龙,比君臣会合不偶。雨旸时若,系是休征;天地交泰,斯称盛世。【增】大圜乃天之号,阳德为日之称。涿鹿野中之云,彩分华盖;柏梁台上之露,润浥金茎。欲知孝子伤心,晨霜践履;每见雄军喜气,晚雪销融。公风一往一来,御史雨既沾既足。赤电绕枢而附宝孕,白虹贯日而荆轲歌。太子庶子之名,星分前后。旱年潦年之占,雷辨雌雄。中台为鼎鼐之司,东壁是图书之府。鲁阳苦战挥西日,日返戈头;诸神机祭东风,风回纛下。束先生精神毕至,可祷三日之霖;道士法术颇神,能做五里之雾。儿童争日,如盘如汤;辩士论天,有头有足。月离毕而雨侯将徵,星孛辰而火灾乃见。【卷一】第一卷首先讲天文,中国古代无论是讲三才

6、天地人,还是佛教中的天地神人鬼,都是从天开始,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这大概也是文化的特点吧。天文中从天地未分之前一直讲到天地、日月、众星,又讲到神话中的各种和天文有关的神话人物。【天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什么是混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传说天地未分之前,我们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那就是混沌。所以,古人说:“混沌,元气也,阴阳未分之象。”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为物,谓之太一”。王充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混沌既开之后,“乾坤始奠”。乾坤就是天地。奠,就是定。古人说:“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鸡蛋),混沌玄黄,已有盘古氏出,则天地之

7、道,达阴阳之理,于是伏者为天,偃者为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混沌是怎么开的呢?据说是盘古打开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打开的这个混沌,谁知道是不是类似于西方神话中多拉打开的那个匣子呢?盘古是如何打开混沌的呢?古书上描写的很多。大概说来就是这样的:“某日,盘古生在混沌中,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来的,也没有人知道他从何而来,反正就是某天就在那里了。盘古在天地之中,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天地慢慢分离,天每日增加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每日长一丈,这样,一万八千岁后,天地相距九万里。(古书如此记载,我大概换算了一下,似乎这数字还能自圆其说。)这样,天地就分离了。古书记到这里,有的下面就没有记载了,有的还有记

8、载,说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也就是说,盘古死了之后,身体变化成了上的各种地质形态了。在这里,有土地,有山川,有湖泊,还有人。我们人类是怎么来的,我们人类不过是盘古身上的虱子、跳蚤等等变化而来的。这可能算是比较早的中国的创世纪神话了。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古人说:“天地者,阴阳之府也,神者,天之阳精,鬼者,天之阴气。天统开于子,轻清之气,一万八千年浮而为天,天之精华凝结而为日月星辰。成象既著,功用乃

9、行,地统开于丑,重浊之气,一万八千年凝而为地,地之灵气融而为山川河岳,成形既定,肸蚃攸召。”在盘古将混沌打开之后,就有了天地。天就是那地上的轻清之气慢慢浮到空中,凝结而成的。而地呢,就是重浊之气慢慢凝结而成的。前面这几句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人的天地生成观了。古人认为天地就是这么来的。天地既成之后,天之精华就慢慢凝结而成了漫天的星斗,而地之灵气融而为名山大川,江河湖泊。有了这些之后,慢慢就有了人类。这里有个现在很少见的古语“肸蚃攸召肸 x散布;蚃xing,知声虫也;攸,所也,”在古书中,“肸蚃”倒是常见,就是“布”,也就是散开、铺开的意思。至于攸召就不好理解了,查古籍,似乎只在抱朴子一书中有“寔理势

10、之攸召,犹影响之相归也”攸召一语。手边没有抱朴子篇校释不知道今人诗怎么解释这个词的。攸召的用法,我一时也想不明白,留着以后再解决吧。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金、木、水、火、土,再加日月就是七政了。尚书: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后人注解说:“舜察天文,齐七政,以审己当天心与否”。可见古人天人结合是很早的。古人总是讲“顺乎天,应乎人”,这里的“顺乎天”大概就是查七政了。后人敷衍出天星算命术,又有什么上观天文,下查地理,所谓上观,差不多都是说的观七政了。三才天地人,这也是古人说的滥熟的了。古人说:“天能覆物,地能载物,圣人裁成辅相,以助天地之所不及,而能成物。盖天地万物群生,唯人最贵,

11、故人为万物之灵,气禀阴阳,道育,生生不已,与天地参,故曰三才。”才也就是能的意思。在古人的观念中,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人也生在天地万物之间。人生在天地万物之间可以做些什么呢?人是为了补充天地所没有做,所不能做而生的。天地生成了万物,我们借助天地生成的万物生活,晨出暮归,刀耕火种,渴了就喝几口流水,饿了就吃一点食物。用枯枝败叶来引火取暖和驱逐野兽,卧不过一垄,食不过满腹。本来可以和自然万物和平共处的,不过,由于文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而我们住着豪宅,开着各式轿车,这已经不是“补天地之所不及”,这也和三才观差了十万八千里了。虽然这样,其最终还是“总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

12、”,不知道这么辛苦,这么执着,所为何来。虽然说这也是“生生不已”,不过这“不已”,却早已不是古人的“不已”了。这种自称效法天行健,效法地之厚德载物的“不已”,似乎也已经偏离了古人的本意。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古人很喜欢说阴阳。阴原来是暗的意思。水之南、山之北也叫阴。阳就是高、明的意思。合在一起讲,在易中就已经比较常见了。易传中有“阴阳不测之谓神”、“ 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又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而在诗、书、左传中,阴阳就很少见了,据此我推断,阴阳理论大概可能是战国人提出来。虽然在战国之前的古书中很少

13、见阴阳一词,但是他们并不是没有这种思想,周易中的阴阳爻,就是他们这种思想的表现。不过可能那时还没有完整的理论或者没有见诸文字的理论而已。阴阳转化,或者说阴阳辨证,使我们总有了“中庸”的思想,因为“物壮则老”,所以古人总是提出凡事留余地。比如“穷寇勿迫”,比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比如“志不可满,欲不可纵”,三千年来,留给我们的影响不是仅仅一个好或者一个坏字所能说尽的了。“日乃众阳之宗”这句,如果抛开古人的所谓“日为太阳之精,为人君之象”的话,可以说“日主生养恩德”,也就是说太阳管这万物生长。所以说日为众阳之宗。只有有了太阳,天地间的万物才能生长。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太阳,这个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月

14、乃太阴之象”,古人认为,月亮是太阴之精,是为了补太阳之不足而生的。所以又叫太阴。在人而言,古人常用日比喻为国君,而将月亮比喻后妃和臣子。认为妃子和臣子就是太阳周围的月亮和众星。而按今天的天文学而言,月亮也就是太阳系的一颗星星而已。古人总是将天人放到一起说,这种思想诗早在诗书中就有了。而将这两者放在一起,大概是从汉人董仲舒开始的,他在春秋繁露中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里开始就将天人结合在一起了。从此,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说天命天命,而自己也是天子了。(似乎始皇帝及其祖先很少说天命之类)。而天子也就是那更早的“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的纣了。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螮蝀(ddng)古人认为虹是阴气所为,阳气下阴气应则为虹。现代认为,彩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照射到半空中的水珠,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的光谱。这样看来,似乎古人的认识也还可以接受。古人又说:“天地之淫气,随日所应,朝西暮东,雄曰虹,其色赤白;雌曰霓,其色青白,常双出。”古人很喜欢用淫字。比如,“淫威”,“淫气”,“淫邪”,等等。今天我们说淫,往往和脐下三寸不无关系。而古人的“淫威”,淫诗大的意思;而“浸淫”却是随其条理而浸渍,也和脐下三寸毫无关系。至于“淫气”,“志淫”之类,淫字大多是不正的意思了。和脐下三寸有关的,古人说:“男女不以礼交,谓之淫。”这个,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