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案例课件幻灯片课件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611297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PPT 页数:168 大小:5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案例课件幻灯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研究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案例课件幻灯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研究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案例课件幻灯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研究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案例课件幻灯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研究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案例课件幻灯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究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案例课件幻灯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案例课件幻灯片课件(1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案例,上犹中学 蔡思琼,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 二、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见解读 三、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解读 四、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究与实践项目测评实施指导意见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 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案例,一、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1.知识经济与知识 2.21世纪美国就业人员的五大能力 3.教育的四大支柱 4.加德勒多种智力理论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6.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课程计划),1.知识经济与知识,联合国研究机构1990年提出“知识经济”一词,经合组织1996年明确提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

2、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业(信息咨询、管理服务)为支柱的经济。 知识含义(4W): 知道是什么(know-what):掌握事实; 知道为什么(know-why):理解科学和其他原理; 知道怎样做(know-how):做事的技能; 知道谁(know-who):确定谁拥有信息和专长。,3.教育的四大支柱,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获取和掌握认识与理解世界的手段。为理解知识而学习,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 学会做事: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并对自己所

3、处环境产生影响。包括实际动手、处理人际关系、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学会做事与处理信息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密切相关。 学会共同生活:在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学会生存: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4.加德勒多种智力理论,语言智力:对语言文字感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数理逻辑智力:数字运算、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视觉-空间智力:精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和根据这些感知重塑空间的能力; 身体运动智力:支配身体动作和熟练操作物体的能力; 音乐节奏智力:对节奏和旋律的感受、欣赏、创作和表达能力; 人际关系智力:察言观色并对他人的情绪、脾气、心意和企盼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 自我认识智力:体验自己情绪感受和

4、分辨自己各种不同心理状态的能力,明白自己强项和弱项。 自然观察者智力 :人们辨别生物类别以及敏锐感知自然界其他特征的能力。 存在智力 :寻找生命的重要性、死亡的意义、身体和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以及沉浸在艺术领域内的种种深奥经验中给自己定位的能力等。,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丰富完善。主要观点有: 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认识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生长和发展。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对某种特定的外界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映,即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由外而内的输入,而是新信息与学习

5、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交互作用。 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借助他人(同学、老师)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意义的生动建构者。,改变学习概念的五大主题,30年来,有关学习的研究在五大领域中产生了新的学习概念。作为对人类学习新的类型的积累结果,有效学习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勤奋操练和练习转向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上。 记忆与知识的结构。记忆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联想,事实表明结构不仅包含知识,也涉及到意

6、义。知道学习者是如何组织信息结构的,这特别有利于人们理解隐含于有效理解和思维的条理化的知识的性质。 问题解决与推理的分析。当代最具影响的学习理论之一是对专家学习者的基本研究。学习理论现在能够解释学习者是如何获得寻找问题空间的技能的,以及在很多问题解决情境中他们又是如何使用这些一般策略的。新手学习者学到的问题解决技能与熟练掌握特定专业领域的专家的专业技能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早期基础。运用创造性的评价方法研究婴儿在控制情境中的反应揭示了早期学习的发展。对婴儿和幼儿的科学研究显示儿童的(先天)学习素质和后天出现的组织和协调信息、做出推论、发现问题解决策略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们正在重新思考儿童入学

7、时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对学校学习的有利的影响。 元认知过程与自我调节能力。个体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促使自我监控和对个体行为的总体控制。即预测结果、事先计划、分配个体的时间、向自己做解释以便提高理解、记住并充分把握失败的原因、激活背景知识 文化体验与社区(共同体)参与。参与社会实践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学习包含了与已有资源、约束、限制、可能性等保持一致,它们存在于共同体的实践之中。学习得到社会标准的刺激,在其中寻求理解的价值。早期学习通过成人和儿童共同参与的活动得益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它为婴幼儿提供了文化标准和规范的解释与结构,该过程早在儿童进入学校前就已发生。,6.国家的有关规定,教育部

8、2000年1月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将研究性学习列入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周课时9个,合计288个课时。 教育部2001年4月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将研究性学习列必修课,从2001年9月1日起,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小学和初中进行实验。 教育部2002年5月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累计周课时9个,合计276个课时。 教育部2003年3月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

9、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一、指导思想 二、课程设置 三、课程目标 四、实施建议 五、评价建议 六、保障措施 七、专题研究,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综合实践活动浙教基2006136号,一、指导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地方发展的特色需求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原则,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教育观和课程观的更新,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

10、拔尖人才奠定基础。,二、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新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领域,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思想。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科目部分。课程结构如图

11、所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23个必修学分,是高中毕业学分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价值,而且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学科领域的学习也有着明显的作用。认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三、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加强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获得亲身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激发学习的热情,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

12、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各科目的具体目标: 1.研究性学习活动 经历研究探索的实践过程,获得切身体验和经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学会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逐步形成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13、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社会实践 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获得直接感受,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具备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形成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社区服务 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形成基本的公民意识

14、、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具有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比较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四、实施建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校为单位开发、实施和管理。基于本课程特点,对本课程的实施提出如下建议。 1设置专门机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校为单位开发、实施和管理。在课程发展最初阶段,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学校教科室、教务处、政教处、团委等有关处室负责

15、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制订并统筹管理,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实施。 2制定课程方案 制订具体可行的课程方案是课程开发的第一项工作。“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是学校的总体规划与安排,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纲领,对提高全校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对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说明和安排,并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有专业化分工、配置合理的专任教师和指导教师队伍。 在课程开发初期,要特别注意研究和解决课时

16、安排、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结合、教师培训与调配、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确定、学生成绩评定和活动保障等诸方面的具体问题,防止在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面出现混乱现象,保证课程的顺利开设。,3.遵循基本原则 综合性原则。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便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施过程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以及诚实守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