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八年级语文1月联考试题(实验B班)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610503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八年级语文1月联考试题(实验B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八年级语文1月联考试题(实验B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八年级语文1月联考试题(实验B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八年级语文1月联考试题(实验B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八年级语文1月联考试题(实验B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八年级语文1月联考试题(实验B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八年级语文1月联考试题(实验B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2015-2016学年八年语文1月联考试题(实验B班)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1、 积累与运用(17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每空0.5分)阅读经典,咀嚼经典,那些从容流淌的文字中,却常常涌动着令我们感动的爱的激流:阿长辛苦买来的粗zhu( )的山海经中yn( )含着的浓浓关爱;父亲Pn( )跚的背影中流动的舔犊之情;老王在生命尽头的微薄的回ki( )所牵动的一个善良文人的愧zu( );一肩担尽古今愁的老信客以大半辈子的穷愁潦倒演y( )出的无悔的的忠诚常常感动于生活中细小的爱与关怀,我们才能更好地热爱生活!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2分)( C

2、)A霎时荒缪重峦叠嶂锐不可挡B烦燥恻隐雅俗共赏大厅广众C颓唐惶急日薄西山在劫难逃D取谛执拗冥思暇想消声匿迹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B )A在遭受强烈地震后,尼泊尔面临着饮用水、食品、帐篷等物资短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工作很难开展。B社区“我为保护温瑞塘河出份力”活动彰显了这样的理念:“五水共治”不只是政府的事,它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的积极参与。C她工作能力强,担任初二(9)班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两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D不可否认,无论是陆游还是鲁迅、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

3、一项是( ) (2分)A同学之间有什么困难,应该极力帮助,而不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B翻译如果不顾本国语言的特点,死抠原文字句,就会弄出一些不伦不类的句子来,叫人看不懂。C赵州桥非常雄伟,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D我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5.下面对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 ) (2分) A第一次买车后,祥子有一次冒险拉活,被大兵抓走,丢了车,这些兵的头头是孙排长。这个孙排长就是后来把样子辛苦积攒的买车钱敲诈走的孙侦探。 B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家奥斯

4、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强忍病痛在病床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 D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长得象骆驼一样丑陋,在南京路上拉洋车的故事。6.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老木沧波无限悲。 (陈与义登岳阳楼)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四日风雨大作)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二、现代文阅读(23分)(一)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主题阅读(12分)【话题背景】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

5、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调查数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1%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72%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4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74%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根重要。(摘自中国青年报)【精选案例】书法是戴敏的第一项特长。她回忆,小学放暑假,天天呆在家里练字,开始也觉得苦,“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觉了,十分享受这过程”。戴敏练书法源于父亲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后来就渐渐爱上了书法,而老师也通常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画圈,“每次看到自己字上的圈多了就会感到很开心”。对于用依帆来说,少年时代的练字更多的是痛苦的任

6、务,“老师布置的练字作业每次都拖到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各方声音】网友冰水椰子:我是教语文的,又兼着书法课,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好在一个学期上的书法课不多,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就偷偷地改上语文课了。网友吞可吞:很喜欢书法教室和教室走廊陈列的名家作品。很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闻练字了。沈尹默(书法家):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 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郭振有

7、(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书写,表达一种感情,与电脑写不是一种状态。如果一切都机械化了,就没有审美,变得贫乏而没有了想象力。沙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初中虽然学习压力加大了,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摘自互联网)【新闻现场】本报讯今天,“传承兰亭绍兴市区中小学生兰亭雅集42人展”在书法圣地兰亭右军祠启幕,这成为今年兰亭书法节的一个亮点。市内许多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展览。一位带队老师说,他们学校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在征集作品和报名参观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他们是传承中国书法、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和未来。(摘自绍兴晚报,有

8、删改)7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 )(3分)A教育部要求,小学3-6年级每周要安排1课时练习书法, 普通高中要开设书法选修课。B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书法教育进中小学课堂有较好的社会基础。C有反对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也就没有必要学写毛笔字了。D中国书法是世人公认的最高艺术,它具有审美价值,能丰富人的想象力。8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条概述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3分) 9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析中小学书法教育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3分) 10就激发学生书法学习兴趣的问题,结合以上材料,给学校提几点建议。(3分) (二)紫檀(11分)马未都紫檀是一种名贵的木料。假如

9、你去故宫参观,会发现宫殿里的紫檀家具比比皆是。在雍正、乾隆年间,皇家对紫檀的使用十分频繁。清官用了100年的时间把家具都替换成了紫檀木的。那么,紫檀有哪些特性呢?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当紫植被开启、打光以后,颊色非常沉静。闪着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可不是一种单纯的木头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最优良的紫檀时才能感受到。紫檀出料少,特名贵。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过去有非常大的紫檀料,绝大部分的料都比较小,偶尔才有大一些的。紫檀长大了以后,90%以上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紫檀因出料少,而显得更加名贵。据说,乾隆时期,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可见,

10、皇上在用紫檀的时候也是非常心疼的。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应力小俗称“性小”,就是脾气小,不怎么变形。普通的木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遇冷收、遇潮胀,非常容易变形。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一般来说,紫檀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外形。紫檀纤维细,易雕刻。紫檀材质的优点在于雕刻它的时候最容易体现。紫檀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它的横断面雕刻时运刀特别流畅,与竖着运刀的感觉差不多。用雕工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横向走刀刀不阻”。它不像竹子,横向不能走刀,因为根本切不断它的纤维。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就会“势如破竹”。紫檀没有这些毛病。横向、

11、竖向,任何一个角度去雕刻,感觉都是一样的。另外,当紫檀被雕刻、打磨以后,它有一种模压感,花纹就像是冲压出来的。有些上乘的紫檀雕刻,甚至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雕刻出来的,像机器在高压下压出来的。正是由于它的这些材质好处,所以紫檀倍受众多雕刻家的青昧。几百年来,紫檀在家具行业中长盛不衰,牢牢地坐稳了中国古典家具材质的第一把交椅。(选文有改动)【注】势如破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11(4分)紫檀有哪些特性?(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 12(3分)指出 文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个括号只能填写种说明方法)(1)紫植长大了以后,90%以上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

12、( )(2)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 )( )13(2分)乾隆时期,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为什么大发雷霆? 14(2分)“紫檀没有这些毛病”一句中“毛病”指的是什么?(答案含标点在内不能超过20个字) 三、 古诗文阅读(20分)(一)(4分)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5.诗的首联渲染了 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2分)16.可以推测此诗是反映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2分)(二)(7分)湖心亭看雪 张 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