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7609680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延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市延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市延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市延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市延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延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延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延庆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 2020.07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作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迫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2、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栗,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慝(t),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

3、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注释:息肩之地:息肩:枉身,立足。指立足的地方。1下列对文中划线内容的解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他们明明知道悲剧的害处,却互相实施并且互相承受它,各自加以力量而各自不承担它的过错。 B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

4、时而不可坠于吾前:(这种非常势力)足可以用来破坏人生福运,(并且)无时无刻不降临到我的面前。 C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身受百般折磨,却不能鸣不平。 D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又哪里有蛇蝎一类的人物、很厉害的变故,行走在其中呢?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按照叔本华的学说,悲剧分三种: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是由于地位显赫的人物和境遇逼迫而成的。 B红楼梦与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它属于第三种悲剧,显示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例外的事,而是人生所固有的。远比其他悲剧更感人。 C在王国维看来,贾母爱

5、宝钗的温顺娴静,而害怕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而想着要压下宝玉的病;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相亲近,这都极其自然。 D节选部分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说明红楼梦中的悲剧不但主人公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是天下最惨烈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材料二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的悲剧,绝不仅是由于宝钗的出现,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由凤姐、王夫人、贾母等人的操纵导演造成的,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不容所致。(一)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男女婚嫁,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私定终身,被看成“不成体统”和“大逆不道”之事。因贾宝玉和林黛玉有着相同的叛逆思想

6、,他们的婚恋指向已不单纯是用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父母包办”的定规进行抗衡,而应将其视为他们整个叛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贾宝玉作为一个封建理念的叛逆者,同封建卫道者进行了无畏的抗争。在这种抗争中,最热情大胆坚决的支持者就是林黛玉,他们由此建立起真挚的感情,萌生出爱情的。可最终,他们的这种美好的爱情竟然被毁灭,落得黛玉被逼而死,宝玉被迫出家的悲惨结局。从礼教上看,黛玉是跟封建规范“大相悖谬”的叛逆,而薛宝钗则是品格端正的淑女。如果说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却具有两重性。它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经采炼而成金 ,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

7、种潜在的可能性。贾宝玉的禀赋虽倾向于林黛玉,但实际上他是别无选择的。在封建的“礼”教面前,他是渺小的,以他个人的能力是无法与整个封建社会抗衡,也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抗衡的。(二)宝黛性格的独特与缺陷注定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宝黛爱情悲剧的产生一方面与贾宝玉的性格软弱多情有很大的关系。贾宝玉不喜走为官的仕途道路,却对社会最底层的艺人及丫环怀有深深的同情和爱怜。他跟艺人称兄道弟,对丫环温柔体贴。贾宝玉“见了女儿就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的想法,与当时“男尊女卑”的观点是相悖的。他虽锦衣玉食,但内心却充满了孤独、寂寞和哀愁,这点与林黛玉极为相似。另一方面也与林黛玉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却遭人嫉恨

8、的扬才露己的个性以及几近病态的多愁善感、狭隘自尊不无关系。贾宝玉对薛宝钗是“宝姐姐长、宝姐姐短的”,加之又有一个“金锁”的说法,因而林黛玉常和他怄气。正是她的这种单纯、执拗和自尊,使她决不会轻易向当时的社会规范屈就。她不会像薛宝钗那样为迎合家长的意愿,压抑控制自己的感情。林黛玉没有母亲为她的终身大事做主和运作,只得顺天应命抱残守缺。她决不会像凤姐那样为实现私欲而去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也似乎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完全抛在了脑后,总想展露才智。可毕竟她的锋芒过于外露,加之她的敏感、多疑,所以未能得到周围人们的理解和包容。(三)宝黛的离经叛道、特立独行注定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宝黛不单单是在恋爱

9、自由这点上与那个社会的风俗格格不入,而是在许多思想观念、生活品位上与当时的社会主流大相径庭。贾宝玉坚决拒绝了封建家庭为他的未来所进行的设计和安排,他对举世趋之若鹜的科举仕进道路非常冷淡,把那些匍匐在功名仕进底下,一心谋求“加官进爵”、“封妻荫子”的人痛骂为“国贼”、“禄蠹”。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叛逆行为始终采取同情的态度,站在支持的立场上,不仅对他从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而且把贾宝玉引为知己、视其为未来生活的伴侣。但另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浓重的没落贵族的气息。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由于过着悠闲的生活,他们的爱情生活烙印着绮艳轻柔、闲愁万种的情调。由于他们这一爱情的阶级性,更注定了他们爱情的反封建

10、之举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只能局限在大观园那一狭小的天地里,他们无力到荣国府外面去开拓新天地。这种反封建爱情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致命弱点。 (选自中的爱情悲剧,有删改)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中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扬才露己:显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同“露才扬己”。 B. 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在这里表达亲人缺失,难求改变的意思。 C. 离经叛道:指离开经书上的理论思想,反叛道义。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D. 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对美好的事物奋力追求,积极向上。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

11、下列对于红楼梦中关于“悲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宝玉对黛玉的爱,信誓旦旦,却不能与最爱自己的贾母明白言之,这是因为普通之道德使然,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是“悲剧”源头。 B.贾宝玉不喜走为官的仕途道路,却对社会最底层的艺人及丫环怀有深深的同情和爱怜。他跟艺人称兄道弟,对丫环温柔体贴。这种软弱多情的性格,也是导致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C.无论是宝黛的“金玉良缘”,抑或是宝玉与宝钗的“木石前盟”,看似乃命中注定,实则是封建礼教思想对人的桎梏,无论如何抗争,都会悲剧收场。 D.宝黛的爱情生活烙印着绮艳轻柔、闲愁万种的情调,具有贵族阶级的特性,因此他们爱情的反封建之举只能达到

12、一定的限度,局限在大观园那一狭小的天地里。5.鲁迅评红楼梦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物全 是好,坏人物全是坏的,大不相同。”请你结合评论内容,针对红楼梦中描写某个人物(贾宝玉、林黛玉除外)的相关段落,简要说明该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11题。六国论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

13、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

14、,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

15、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6.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摒: 抵抗 B.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 弋:获取 C.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 炽:严重 D.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纾:宽舒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洎牧以谗诛 D.焉独存,虽王可也 燕虽小国而后亡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B.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