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讲课教案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68944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讲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讲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讲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讲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讲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讲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讲课教案(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精品文档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拔罐- 5 -刮痧- 6 -穴位注射- 7 -中药熏洗- 8 -耳穴压豆- 9 -穴位贴敷- 9 -中药灌肠- 10 -推拿- 11 -毫针- 13 -皮肤针(梅花针)- 14 -艾炷灸技术- 15 -热敷(中药烫熨)- 16 -瘢痕灸- 17 -悬灸技术- 18 -温针灸技术- 19 -电针技术- 20 -头针技术- 21 -平衡针技术- 22 -耳针技术- 23 -三棱针法- 24 -腕踝针技术- 25 -开天门技术- 26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 27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 29 -针罐技术- 30 -穴位埋线疗法- 30 -煎药机的技术

2、- 31 -中药外敷法技术- 32 -点眼法- 33 -涂眼法- 34 -洗眼法- 34 -熏眼法- 35 -浸眼法- 35 -眼部注射- 36 -敷眼法- 37 -切开法- 39 -引流法- 40 -垫棉疗法- 42 -挂线法- 42 -结扎疗法- 43 -拖线疗法- 44 -枯痔疗法- 45 -骨折小夹板固定术- 46 -骨牵引- 47 -颈椎牵引- 49 -腰椎牵引- 50 -关节脱位复位术- 52 -中医换药技术- 53 -小针刀治疗技术- 54 -经穴超声治疗技术- 55 -中药湿敷- 56 -拔罐【概述】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

3、的一定部位,以已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火罐是指通过燃烧罐内空气的方法用来拔罐的器具。【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1. 点火 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 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 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 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

4、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 10 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2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2.3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2.4 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

5、再行拔罐,留置 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3.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6、【注意事项】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刮痧【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

7、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 8-10条,每条长 6-5 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 20 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痧完毕,清洁

8、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穴位注射【操作程序】1.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2.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3.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

9、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4.根据针刺的深浅选择不同出针方式,浅刺的穴位出针时用左手持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于穴位旁右手快速拔针而出。深刺穴位出针时先将针退至浅层,稍待后缓慢退出。针下沉紧或滞针时,不应用力猛拔,宜循经按压或拍打穴位外周以宣散气血,待针下感觉轻滑后方可出针。出针后如发现针孔溢液或出学,可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迫0.5min-2min5整理用品,嘱患者保持舒适体位休息5min-10min以便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 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治疗时会出现正常反应。2. 药物应在有效期内使用3. 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及配伍

10、禁忌、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注射操作均应在药敏实验结束并合格的前提下进行。4. 回抽针芯见血或积液时应立即出针,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迫针孔0.5min-2min更换注射器及药液后进行再次注射。5. 初次治疗及年老体弱者注射点不应过多,药量亦应酌情减少6. 酒后、饭后及强体力劳动后不应穴位注射。7. 体质过分虚弱或有晕针史的患者不应穴位注射。8. 孕妇的下腹、腰骶部不应穴位注射。9. 耳穴注射应选用易于吸收、无刺激性的药物。注射不应过深,以免注入骨膜内,同时也不应过浅而注入皮内。10.位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不应做提、插、捻、转。11.穴位注射,应平刺进针,针尖斜向脊柱。12.穴位注射前应嘱患者

11、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中药熏洗【用物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每次15-30分钟。3. 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4. 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5.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6.

12、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熏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适宜的药液温度,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时要防止烫伤的发生。合并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使用单独的浴具,并单独严格消毒。 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外用可外涂抗过敏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对于烫伤后皮肤局部出现水疱或溃烂者患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烫伤软膏、红霉素软膏等。耳穴压豆【用物准备】 治疗盘、探针、棉签、0.5碘伏、镊子、王不留行籽、胶布、剪刀、弯盘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3.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针由上而

13、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常规消毒。4.埋籽:将王不留行籽粘于7 mm 7 mm胶布中间,贴于所选穴位上,并用食指指腹按压。5.一边按压一边询问病人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6.教会病人或家属按压的方法,根据需要留籽23天。7.撤籽:撤除胶布和王不留行籽,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并及时给予处理。8.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注意事项:耳壳冻伤或炎症者,过度疲劳或身体极度衰弱者不宜用穴位贴敷【物品准备】治疗盘,弯盘、棉棒、所需药品、穴位贴敷、皮肤消毒剂(酒精过敏者选用生理盐水棉球)。【操作程序】1.做好解释皮肤可有轻微刺痛感,取合理体位,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2.消毒剂消毒皮肤

14、表面,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3.敷时若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4.清洁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2. 孕妇、幼儿慎用。3. 颜面部慎用。4. 糖尿病患者慎用。5. 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6. 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C,以免烫伤。7.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8. 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9.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10. 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中药灌肠【物品准备】中药灌肠液、灌肠筒、治疗盘、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血管钳、调节夹、草纸、橡胶单、治疗巾、输液架、水温计【操作方法】(1) 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以清洁肠道 ,便于药物吸收,尽量不采取大量不保留灌肠,以免刺激肠蠕动,使药液不易保留。(2) 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向病人解释治疗目的及方法。(3) 测量药液温度,39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