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说课材料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66385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病因病机说课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中医病因病机说课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中医病因病机说课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中医病因病机说课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中医病因病机说课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病因病机说课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病因病机说课材料(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因病机,E-mail:,Rights Reserved,从整体观念来看,人与自然,人体的组织、器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保持着平衡与协调,任何打破这种平衡与协调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之为病因 中医学的病因学说 在金匮要略有“千般 难、不越三条” 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更为明晰 ,它将病因概括为: 外因:六淫 内因:七情 不内外因:饮食、劳倦、金刃所伤,六淫,六气: 六淫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 季节性 地域性 相兼性 转化性,一、外感致病因素 概述: 1、外感病因的来源:自然界(外界) 2、感邪途径:肌表、口鼻 3、外感病因的致病共同点:均有肌表或浅在的临床表现 4、内容:六淫、疠气 (一)六淫 六气

2、的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六淫的概念: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六气转化六淫的条件 1、气候的异常转化:1)太过、不及、 2)非其时而有其气 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 2、机体适应能力的下降,六淫致病特点: 1、外感性:邪气来源于外界 1)途径:邪从肌表、口鼻而入 2)症状特点浅在、肌表症状:恶寒发热,鼻塞,咽痛 2、季节性:邪气与季节有关: 春天风邪;冬天寒邪;夏天( )邪;长夏湿邪;冬天( )邪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5

3、、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风邪善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风性主动,一、风,(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A开泄使腠理开泄多汗、恶风 B阳位易侵犯头部头痛 易犯肺鼻塞、咽痒、咳嗽 (2)善行而数变 A善行行无定处病位游走不定 如:风痹 B数变发病急、变化快 破伤风发病急;皮疹此起彼伏(变化快);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摇动的症状 如:破伤风抽搐,(4)风为百病之长 许多外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 3、风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恶风、汗出、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搔痒、风疹块此起彼伏,四肢抽搐,面肌痉挛、麻木或

4、口角歪斜、头痛。 (2)常见的临床证型外风证,荨麻疹(瘾疹),风痹,伤风感冒,寒邪,外寒 分为 内寒 特点: 卫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脾 寒性凝滞 肾 寒性收引 寒性清澈,伤寒 中寒,(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A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B寒邪损伤人体阳气伤脾阳(脘腹冷痛、吐泻);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 (2)寒性凝滞 人体经脉气血凝滞疼痛,得热痛减。如痛痹关节冷痛 (3)寒性收引 A腠理收缩闭塞无汗 B经脉收缩,气血不畅疼痛 C筋脉收缩挛急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4)寒性清澈 分泌物与排泄物出现清稀状;如鼻流清涕,咯痰清稀 3寒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 (1)临床

5、表现恶寒、无汗、手足厥冷、肢体疼痛、脘腹冷痛得温痛减、吐泻等。 (2)常见病证外寒证、寒痹、寒邪犯胃,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出现阳热症状高热,面赤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A升散腠理开泄多汗 B伤津耗气津气两伤的症状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 (3)暑气挟湿 暑邪常挟湿侵犯人体发热、烦渴、四肢困重、胸闷,大便溏而不爽。 3、暑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 (1)临床表现高热、面赤、口渴喜饮,汗多,四肢困重,胸闷,气短乏力、便溏不爽。 (2)病证暑温病、伤暑、中暑,湿,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1

6、)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A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特别是脾胃气机不畅胸闷、脘腹胀满。 B损伤阳气损伤人体阳气(多在久病后)和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泄泻,脘腹冷痛,水肿) * “湿胜则阳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2)湿性重浊 A重沉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 如:湿痹关节重痛 B浊混浊的症状面垢、眵多、尿浊、大便溏泄,带下病,(3)湿性粘滞 A粘滞的症状大便粘滞 B病程的缠绵疾病缠绵难愈。如:湿温病、湿痹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趋下,阴位易伤人体的下部下肢浮肿,淋浊,带下,泄痢,湿脚气 3、湿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周身困重、头重、关节重痛、泄痢、水肿、面垢、尿浊、带

7、下 (2)病证湿痹、水肿病、带下病、风湿、湿困脾胃,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损伤人体的津液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 (2)燥易伤肺 损伤肺阴或肺络,宣降失司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 3、燥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和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口干鼻干、咽干、唇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 (2)病证温燥证(燥热相兼),凉燥证(燥与寒相兼),肺燥(燥热伤肺),火,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易扰心神 火易伤津耗气 生风动血 伤筋、动血 火易致肿疡,心 肝 胃,(1)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A出现阳热症状恶热、高热 B、热邪易侵

8、犯人体的上部热邪上扰头部头痛,耳鸣、咽痛、齿衄。 (2)热邪易伤津耗气 A耗伤人体的津气口渴喜冷饮,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 B 热邪迫津外泄多汗 * * * “壮火食气” 热邪能耗伤人体的津气 (3)热易生风动血 A生风热邪引动肝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颈项强直 B动血热邪可加速血行或灼伤脉络出血证(便血、尿血、吐血、衄血),(4)热邪易扰心神 A 心神不宁心烦失眠 B 心神被扰狂躁不安、神昏谵妄 (5)热邪易致肿疡 热邪壅聚局部,腐蚀血肉疮疡痈肿(红肿热痛) 3、热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 (1)临床表现恶热、高热,口渴喜冷饮,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心烦失眠,

9、狂躁不安、神昏谵妄。 (2)病证实热证,温热病,胃热证,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疠气,是传染性很强的病邪,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致病专一、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特点。 气候 环境 与 饮食 有关 隔离 社会因素,七情,包括喜、怒、悲、思、忧、恐、惊 脏腑功能活动其物质基础 情志异常可以 伤及内脏 影响脏腑气机 加重病情使病情恶化,(一)七情的概念: 喜怒思忧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正常变化,是人体正常的情神状态表现。 (二)“内伤七情”的概念 突然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称为内伤

10、七情。 (三)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 (2)七情与五脏具有相互对应关系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 ),脾志为( ),肾志为( ),肺志为( ) (3)正常的七情变化,有助于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调畅 (4)异常的七情则损伤相应的脏腑,并引起气血逆乱,(四)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皆从心发(心藏神) 七情变化心影响相应的五脏 临床上:安心神(清心、养心、镇心) 1、直接伤及内脏(相应的内脏) 喜伤心,怒伤( ),思伤( ),恐伤( ),悲伤( ) 2、影响脏腑气机气机紊乱 (1)怒则气上肝气上逆头胀而痛,面红目赤 (2)喜则气缓心气缓散精神不集中,失眠,狂乱 (3

11、)悲则气消肺气耗伤气短、神疲、咳嗽 (4)惊则气乱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 (5)恐则气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 (6)思则气结脾气郁结纳呆、脘腹胀满 3、影响病情,过饱 食滞不化(疳疾) 过饥 气血两虚 饮食不洁:生熟不分、不良卫生习惯 寒:月经痛、月经不调 饮食偏嗜 热:痔疮、出血,饮食所伤,饮食不节,(一)饥饱失常 1、过饥气血不足 2、过饱脾胃损伤 (二)饮食不洁(不清洁、陈腐变质、有毒食品) 食入不洁之品肠胃损伤腹痛吐泻,甚者死亡 (三)饮食编嗜 1、五味偏嗜 五味偏嗜日久伤及相应的五脏, 过食甘伤( ),过食咸伤( ) 2、寒热偏嗜 (1)过食寒凉之品脾胃阳气损伤,寒湿内生腹部冷痛,泄泻,

12、肛门无灼热感。 (2)过食辛温燥热之品胃肠积热口臭,腹满胀痛,便秘,或痔疮下血。 3、偏嗜饮酒 饮酒过量湿热内生,损伤脾胃脘腹胀满,口苦口腻。,劳逸,劳力:神疲消瘦 劳 劳神: 房劳 逸: 气血流通不畅 肥胖,正常劳动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必要休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 (一)过劳 1、劳力过度耗伤机体之气气虚 2、劳神过度心脾损伤 3、房劳过度肾的精气损伤 (二)过逸:(缺乏锻炼活动和体力劳动) 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减退心脾肺功能低下为主心悸、纳少、气短、动则气短汗出,可致病的病理产物,1、病理产物的概念 人体在发病过程中,因为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又产生的一些不利于脏腑气血活动的有害物质。 2

13、、病理产物病因的概念 病理产物导致脏腑气血失调,而形成新的病证时,则成为病因。 3、病理产物性病因的分类 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痰饮,有形之痰 痰:稠厚 痰饮 无形之痰 饮:清稀,1、痰饮的基本概念: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 湿聚水饮痰 2、有形之痰饮与无形之痰饮的概念 (1)有形之痰: 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之痰饮,多停于肺,如咳嗽咯痰,喉中气道痰鸣。 (2)无形之痰:视之不见,触之难及,闻之无声,但表现出痰饮在致病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临床表现,如头晕、舌苔腻、痰核,所以仍可确定为痰饮病证。,3、痰饮的形成 (1)形成的主要因素 六淫, 疫疠, 内伤

14、七情, 饮食劳逸 (2)痰饮形成与脏腑的关系 肺、脾、肾、肝、三焦、膀胱 (3)痰饮侵犯的部位 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致筋骨皮肉,4、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痰饮停肺肺气失于宣降咳喘 痰饮停于胃脾胃气机阻滞脘腹胀满、呕吐、便溏 痰饮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 (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1) 水饮逆于上眩晕 2) 水湿注于下足肿 3) 饮停于肺(支饮)咳喘 4) 饮停于胸胁(悬饮)胸胁疼痛,咳唾加剧,5) 痰结于皮下经络痰核 6) 痰结于咽喉(梅核气)咽中如有物梗 7) 饮停于胃胃脘胀满,胃中有振水音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癫痫、瘿

15、瘤、痰核痰湿所致 (4)易扰乱神明 痰迷心窍痴呆、癫证 痰火扰心失眠、易怒 (5)多见滑腻苔,瘀血,气虚 气滞 形成 血寒 血热 疼痛 表现 肿块 出血,1、瘀血的基本概念: 脉内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液停滞,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不能及时消散之蓄血。 2、瘀血的形成 (1)气滞、寒邪、气虚、痰湿血行不畅瘀血 (2)热邪耗伤血中津液血行不畅瘀血 (3)气虚、热邪、外伤出血停于体内瘀血 气虚无力行血致瘀,气虚不能统摄出血致瘀:补气摄血,黄芪、当归、阿胶 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配合理气 药,如郁金、川芎、香附 血寒寒性凝滞:温里药,如肉桂、艾叶,血热煎熬津液成瘀,血热妄行出血留瘀: 清热凉血,如丹皮、赤芍 外伤直接引起瘀血:三七、云南白药 出血:离经之血未除,过用寒凉: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如蒲黄、三七 3、瘀血的致病特点: 疼痛固定不移、刺痛 肿块固定不移、质硬 出血血色紫暗或有血块 紫绀面,口唇,爪甲 舌质紫暗 脉涩或结代,结石,形成:湿与热结、湿热煎熬(肝胆、肾、膀胱) 特点: 病位不一、病症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