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7558736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1、 世界人口增长(课本P45)1、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不断增长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 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获取食物、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

2、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科学技术发展快,改造自然的能力变强,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二、人口增长模式(课本P57):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1、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概念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影响因

3、素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2、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构成类型特征判断方法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0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0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0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I)高增长阶段(II)增长下降阶段(III)低增长阶段(IV)模式高高低高低高(过度)高低高(过渡)低低低(三低)原始型传统型传统

4、型现代型出现时间农业社会时期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大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已经进入。经济不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该阶段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进入。现在许多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该阶段。70年代中期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丰收和平年,人口增加;灾荒、战争以及瘟疫流行年,人口减少生产力极大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进步,死亡率下降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变化、社会保险、福利事业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等 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典型分布地区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如热带原始森林的土著居民。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经济发展缓慢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这个阶段。经济

5、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个阶段德、英、法等发达国家中国-计划生育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世界人口增长95%来自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增长处于增长下降阶段。 非洲:高增长阶段-过度模式亚洲、拉丁美洲 :增长下降阶段-过度模式欧洲、北美、大洋洲:低增长阶段-三低模式 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时间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20世纪70年代以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快趋于缓慢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很多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问题人口增长缓慢

6、;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过大。影响劳动力不足,青壮年和社会负担过重。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生活水平低。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实行计划生育;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以上)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一、人口的迁移1、定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2、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变更-居住地改变或者户籍改变;时间范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 空间位置变化-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3、 人口迁移的类型(课本P11P13) 3.1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时

7、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2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支边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

8、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 3.3人口迁移效应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消极人才外流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主要因素(课本P1314)举例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收入、生活条件, 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经济

9、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2、 政治因素:战争、宗教、变革、政策、政治中心变更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戍边3、 社会文化因素:教育求学、宗教信仰、民族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求学4、 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爱尔兰水灾引发饥荒,许多农户迁往美国5、 其它因素:人的心理和生理,性别年龄,家庭和婚姻,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距离等因与外国人结婚,迁居到国外青年比少年和老年迁移的比重更大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7)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10、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警戒值,不确定性,相对确定)。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数量。全球为110亿,我国为16亿。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2、科技发展水平;3、人类文化水平等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9)人口合理容量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虚拟值,不确定性,相对确定)影响因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

11、水平;(反相关)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措施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三、活动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

12、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实战演练:1如右图,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分别属于() A“三低”模式和过渡模式 B“高低高”模式和过渡模式 C“三低”模式和“高高低”模式 D“高高低”模式和过渡模式2.日本和荷兰等国合理人口容量较高的原因是( ) A.气候适宜 B.少自然灾害 C.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1、 城市形态(补充)城市形态团块

13、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特征: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课本P2526)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原因商业区点状、条状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交通便捷、市场广阔工业区集聚成片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