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I必修二第3-5单元知识点.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533379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I必修二第3-5单元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I必修二第3-5单元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I必修二第3-5单元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I必修二第3-5单元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I必修二第3-5单元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I必修二第3-5单元知识点.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国内市场的扩大2、现象:“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3、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二、洋务运动1、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的入侵)2、时间:19世纪60S90s3、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4、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满族):天津机器制造局(2)、创办民用工业(自

2、富):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3)、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5、破产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6、影响 引进了科学技术,培养科技了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推动瓦解了本国的自然经济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 外商企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2、人物:一些官僚、地主、商人 3、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4、地域:东南沿海5、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发展轻工业,重工业极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东南沿海)6、企业:

3、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7、影响:(1)、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以机器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 初步发展(19世纪末)1、原因:(1)、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二、短暂春天(黄金时代)(19121919)1、原因 辛亥革命扫除障碍(根本原因)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国鼓励发展实业2、短暂的原因:一战后欧

4、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三、曲折发展1、(19271936)发展较快:“国民经济建设运动2、(19371945)民族工业萎缩、3、(19451949)民族工业绝境3、阻碍中国资义发展因素:本国封建主义的剥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政局长期动荡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19531957)(1)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实质:使生

5、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影响: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1956) (1)内容 主要矛盾: 其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成功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 2、(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1958年,中国八大二次会议) (反映了人民加速经济发展的愿望,具有“左”倾冒进思想倾向) (2)大跃进 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 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6、,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铁 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 (3)人民公社 特点:“一大二公” 过失: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原理 后果: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19591961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3、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三、国民经济的劫难四、1956-1976年的经验教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生产关系变革

7、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成功的探索: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农村中的“纠左”“八字方针” 失误的探索:1958年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 内容见P54 2、 意义: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 2、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农村 (1)内容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行政机构: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

8、、镇政府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2)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2、城市 (1)全面开始:1984年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 (3)内容 管理体制:实行 ,简政放权;所有制形式: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实行以 主体、 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作用:调动了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提出: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也要搞好市场经济2、目标确立: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作用: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解

9、决了温饱问题,并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第13课 对开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 “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市场经济)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影响:改革开放的龙头,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深圳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 沿海开放区 :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浦东4、沿江开放港口城市(1)开发浦东原因

10、: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的发展;以浦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2)浦东崛起原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国家有利的政策(3)浦东崛起作用: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对外开放格局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衣: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改良的旗袍、裙子 食:西餐进入中国 住: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通商口岸出现 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制度、社交礼仪 但在广大农村,

11、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政府的“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长假制度。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轮船招商局的开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开端。 3清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4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互联网发送文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二、电影: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三、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四、互联网: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互联网的优势与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