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古今异义讲课讲稿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18611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鸿门宴》古今异义讲课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鸿门宴》古今异义讲课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鸿门宴》古今异义讲课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鸿门宴》古今异义讲课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鸿门宴》古今异义讲课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鸿门宴》古今异义讲课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门宴》古今异义讲课讲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鸿门宴古今异义精品文档鸿门宴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 古义: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仔细说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现在别人,指刘邦。 今义:现在的人)沛公已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今:岁数大)5、文言文句式(

2、1)判断句(1).用“也”表示判断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2).用“者,也”表示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用“为”表示判断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4).无标记表示判断此亡秦之续耳。(2)倒装句(1).宾语前置今日之事何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客何为者?籍何以至此?(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沛公军霸上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具告以事长于臣因击沛公于坐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得复见将军于此(3)被动句(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若属

3、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2).无标记珍宝尽有之。(4)省略句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

4、”,“为”是语气词。)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6、文言名句翻译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

5、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3、臣请入,与之同命。“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7、文言文一词多义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沛公起如厕(往,到去)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

6、先入关破秦(料想)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军(1)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2)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3)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言(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幸(1)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2)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去(1)亡去不义(离开,动词)(2)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当(1)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故(1)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2)故遣将守

7、关者(特意,副词)(3)故听之(所以,连词)坐(1)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2)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从(1)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胜(1)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2)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击(1)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2)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内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辞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告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2、虚词为(1)客何为者(wi,做,干,动词)(2)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wi,做,干,动词)(3)窃为大王不取也(wi,认

8、为,动词)(4)为击破沛公军(wi,替、给,介词)(5)我为鱼肉(wi,是,动词)(6)吾属今为之虏矣(wi,被,介词)(7)何辞为(w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8)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 wi,给,介词;第二个“为”, wi,动词,成为) (9)军中无以为乐(wi,动词,作为)(10)且为之奈何(wi,对,动词)(1)(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i,是,动词)(1)(2)君为我呼入(wi,替,介词)(1)(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i,给,介词;wi,做,动词)因:(1)因言曰:(趁机)(2)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3)因击沛公于坐(趁机)(4)项王即日

9、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以(1)具告以事(介词,把)(2)籍何以至此(介词,凭)(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4)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且(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2)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3)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于(1)长于臣(介词,比)(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3)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然(1)然不自意(然而,连词)(2)不然(这样,代词)(3)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鸿门宴之(1)珍宝尽有之代珠宝(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3)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4)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5)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关中8、相关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z),我为鱼肉秋毫无犯劳苦功高大行不辞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