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说课稿说课材料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17377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筝》说课稿说课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风筝》说课稿说课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风筝》说课稿说课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风筝》说课稿说课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风筝》说课稿说课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筝》说课稿说课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筝》说课稿说课材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风筝说课稿精品文档风筝说课稿【精要解读】鲁迅的文章,历来被认为是比较难懂的,其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往往令生活经历相对较少的初中生难以理解。风筝是一篇主要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风筝写作者童年时,在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支配下,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自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弟弟的伶爱,洋溢着人情美。风筝是意蕴

2、最丰富的文章,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主题:儿童教育,批评封建教育思想,亲情,自我解剖等。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就不要只是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学习风筝这篇文章,我们既要从中看出浓浓的兄弟亲情,又要提高一个层

3、次,认识到封建家长制教育作风对儿童天性的戕害,还要尊重教育规律,顺应儿童兴趣这样一个社会话题。【思路简述】近年来,不少人认为鲁迅的文章有些过时了,深刻的思想性在现代社会是否有些不合时宜。对这样的命题,我们不敢妄论。但鲁迅敢于自我剖析,自我否定,不断审视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基于这一点,我想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的生活经历,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去提炼,去思索,不断地反观自己,捕捉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从而使自己少走弯路,完善人格,与时俱进,给今后的人生道路以更好的指引。【环节详说】(一)导入1、家庭生活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曲的事,说出来听一听。2

4、、你觉得你的家庭成员是不是关心你的,你怎么感觉到的?设计这两个问题,是想让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入手,找到与文章的契合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整体感知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看见风筝人知常情是愉悦,而我为什么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自读课文从中寻求答案。大屏幕出示思考题: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2、弟弟喜欢风筝吗?找出依据,他为什么没有反抗?3、事隔多年,鲁寻讯怎样看待此事?这三个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就完成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整体感知。明确:作为兄长的“我”,小时候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所做的游戏,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他的严格要求。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

5、观念所支配,对弟弟进行精神虐杀。作者对自己的行为是深深的自责。不因当年自己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沉重。可见他严于律己,敢于自我解剖的精神。(三)细读探究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明确:北京比故乡放风筝的时节要冷,也是为了引出下文。2、当我看到关于讨论儿童行为的书,为什么是一种“不幸”?明确:联系“惩罚”一词。3、当我看到兄弟惊异的笑着说,为什么我不是宽松反而觉得沉重?明确:深深的自责4、为什么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明确:无法补过5、怎样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明确:不仅说天气还说

6、内心深处的悲哀。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可以把握“我”情感起伏的脉络,更细致地研读作者内心深深的自责。(四)深化升华风筝不仅表现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会有很大的收获。这些收获都能指导你们的学习和生活,让你们感情更真挚、纯真,思想更丰富、深刻。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设置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能结合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等等去考虑。例如: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对自己弟弟成长的关切。对弟弟,

7、我想说,对自己喜欢的事情要敢于追求,不要总是委曲求全,要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你不计前嫌,对大哥的宽容也正是你们 兄弟之情的真情流露。【素材链接】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

8、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

9、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初读后,可以感知鲁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有落后的一面。但是鲁迅先生可贵的是,一旦接受科学思想,是知错必改的,鲁迅先生充满自省精神。鲁迅又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 “精神虐杀的这一幕”说明什么呢?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从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

10、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作为兄长的粗暴行径是以暴力为基础的。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暴,字里行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长不许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风筝,被兄长发现,惊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风筝被兄长践踏,也毫无抗争的意思,除了绝望,没有一句抗辩的话。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这又翻出

11、一层意思。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探究这篇散文,可以悟到这样一层道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惟有这样,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正当的行为也应该捍卫自己正当的权利。只有科学思想,才能照亮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风筝发表以后,它的抨击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锋芒灼然毕露,受到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当时有的文学青年说:“我所喜欢的是野草的语丝,是同传统思想,同黑暗势

12、力,同虚伪绅士奋斗的语丝。”据方志敏的爱人缪敏说,方志敏青年时代热爱文学,对鲁迅的呐喊彷徨野草是“非常喜欢的”。由于包括风筝在内的鲁迅的散文诗杂文、随笔,思想新进,技巧高超,获得了广大的读者群,于是“语丝的销路,一期比一期好起来,由一千五百份,而二千份,而三千份,再后是五千八千,她的影响是很大的。”这话是不错的,30年代前期我国城乡不少中学校使用过赵景琛编的一套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其第一册就选了这篇风筝,作为中学生学习写作白话文的楷范。 还要介绍的是,风筝也曾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推荐给世界的读者。1936年9月,亦即鲁迅逝世前的一个月,纽约出版的亚洲杂志(英文版)刊出了美国进步记者斯诺与中国

13、作家姚莘农翻译的风筝,正巧赶上鲁迅生前看到了,而1936年10月斯诺编译的一本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在伦敦乔治哈拉普书局出版,里面收有鲁迅的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风筝离婚,作者生前未及亲睹,则成为永远的遗憾了。 1950年莫斯科真理报出版社出了一本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俄文),都是选自呐喊彷徨,不知怎么一来把风筝也收进去了。1955年莫斯科儿童出版社出了一套中学生读物丛书,其中有一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风筝也选在里面。看得出,这里把风筝跟鲁迅其他小说放在一起,是沿袭了斯诺的做法;这样分类是否正确,姑且勿论,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可以想见,风筝作为鲁迅的一篇杰作,受到中国读者、尤其是其他肤色的

14、少年儿童的欢迎,是我们感到欣慰的。 风筝思想内容面面观 1.从儿童教育角度去理解(陈根生) 正因为风筝发表后影响颇大,因而作品中那位施行“精神虐杀”的封建儿童教育的兄长,是不是作者自身呢?亦即作者写的是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呢?这个问题一直为人们很感兴趣。这样,鲁迅的亲属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孜孜请教的对象。鲁迅的三弟周建人解放前就写道: 鲁迅有时候会把一件事特别强调起来,例如他所写的关于反对他的兄弟糊风筝的文章就是这样。实际上,他没有那么反对得厉害,他自己的确不放风筝,但并不严厉地反对别人放风筝。 几十年来,周建人同志数次回答此类询问,直到80年代他还给访问者明确作答:我不记得有这回事。 但是,鲁迅

15、的夫人许广平同志却持不同的说法。她在谈话中是把风筝中的“我”与鲁迅、小兄弟与周建人当作同一个人来向人们介绍的。1956年的金色的秋天,北京市北海少年之家举行鲁迅纪念会,许广平同志应邀在会上向少年儿童们作报告说: 鲁迅长大后曾检讨自己对待兄弟有些太凶了。他还说过一件事:有一次,放学回家后他不知道弟弟(周建人)到哪里去了,后来看见他在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里糊风筝,他觉得这是件没出息的事,就把弟弟的风筝撕毁了,当他长大后觉得这样对弟弟是很不对的。曾对弟弟提起这件事,他弟弟说有这件事吗?我都记不得了。后来鲁迅伯伯就说,他不记得这件事使我更不好受。还说:自己做过的错事应该牢牢记住,并不是人家不记得就可以过去了。 许广平同志的讲话获得广泛的赞赏,不少鲁迅研究家写作鲁迅传记时都是认真使用风筝中所提供的材料的。 那么,周建人同志的话全错了吗?问题当然也不会这么简单。因为风筝里明明写过,早在当年小兄弟“他什么也不记得了”。但是,即使风筝写的是作者自身的经历,却也不等于鲁迅在执笔时对原材料没有取舍,没有突出,没有必要的渲染和强调,否则,恐怕就难以取得预期的艺术效果了。 而且,以上仅是就创作素材而言,重要的是对作品主题的认识。所喜鲁迅两位亲属都是一直从儿童教育角度来谈风筝的。周建老明确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