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及课后反思-1.3 我的玩具伙伴丨岭南版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37516888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及课后反思-1.3 我的玩具伙伴丨岭南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及课后反思-1.3 我的玩具伙伴丨岭南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及课后反思-1.3 我的玩具伙伴丨岭南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及课后反思-1.3 我的玩具伙伴丨岭南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及课后反思-1.3 我的玩具伙伴丨岭南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玩具伙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用点线面色表现自己喜欢的玩具伙伴过程与方法:在欣赏评述中体验画家表现玩具伙伴的喜爱之情在观察分享中体会不同的几何形体组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珍惜自己喜欢的事物。教学重点:不同形式地表现喜欢的玩具伙伴教学难点:能运用工具多角度地表现玩具教学方法:欣赏呈现、讨论、练习、自主评价。课前准备:多角度的自己喜欢的玩具伙伴照片,绘画工具。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1、 分享与观察 1、说一说:我的玩具伙伴给我带来的快乐。看一看:我的玩具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我的玩具伙伴同学的玩具又是什么形状组成的? 2、摸一摸:我(你、他)的玩具是什么质

2、感? 我的玩具伙伴想一想:看课本,思考小作者是如何表现玩具伙伴的?二、欣赏与发现看一看:大师想说些什么?作品给你什么感觉?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受?大 师然后表现物象的?在小朋友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我哦准备向大师、小朋友学些什么? 1、欣赏、表达、体会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幅画里画了什么?课件展示作品克劳德和他的玩具马生:木马、小男孩等师: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我们同桌之间模仿一下生:好像在拥抱等师:这样的动作,你感觉画家是要说些什么呢?生:喜欢、高兴等。师:简单介绍毕加索的画 2、分享、观察师:我们的画家原来也喜欢可爱的玩具伙伴,你们也带了你们喜欢的玩具伙伴来到课堂上吗?师:老师也带

3、了一个,我也要和大家分享我的玩具伙伴。(课件展示几幅不同角度的玩具和用点线面画的画)重点展示不同角度不同的形体组合以及点线面色的表现特点师:同桌之间也像老师一样简单分享你带了的玩具伙伴吧。生:分享、观察三、学生创作师:用我们的双手把喜欢的玩具伙伴画下来是多么开心的事情啊,相信我们的玩具伙伴也很高兴主人能给它画像。大家看,小画家们是这样画的重点讨论玩具伙伴的角度如侧面、正面等,还有点是表现什么,线又表现了什么。不同的面有没有不同的表现等。生:欣赏。师:那我们也开始吧(巡查、指导学生)。播放音乐。四、展示评价师:我们来看看,谁画的和小画家一样好。教师用数码相机把作品拍下来放到电脑中。邀请同学们回家

4、和父母一起上网,投票评选出最喜欢的作品。五、总结,拓展我们除了喜欢玩具伙伴,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欣赏的事物。比如校园、我们的家等等,在画面里表达我们的喜爱之情,多美啊!(课件展示各种作品)课后反思: 玩具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伙伴。由于二年级的学生造型能力还不是很好,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没有从造型上有过多的要求,而是主要从构图、色彩和背景这三个方面来表现玩具伙伴,学会能用点、线、面、色表现自己喜欢的玩具伙伴并体验分享和创作过程的乐趣。而本课的重点是:不同形式地表现喜欢的玩具伙伴。难点是能运用工具多角度地表现玩具。 本课我以玩具店买玩具导入课题,较好地吸引学生兴趣。通过“玩具

5、登记卡”来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功能、材料等方面了解、感知自己所带来的玩具并从不同角度观察玩具。在学生对自己的玩具有一定认识后出示毕加索作品保尔与木马感受大师是如何表现玩具的。然后欣赏学生作品,对比学生作品及大师作品,感受不同的表现手法。然后引导学生除了画出我们的玩具伙伴之外,还可以设计一个玩具,出示外国小朋友设计的玩具,激发学生设计玩具的欲望。之后出示玩具绘画作品的定价和评价标准,让学生对于“好的作品”有一个了解。通过正反面例子的对比让学生明确绘画的要求。然后学生创作,评价有自评、互评等形式。最后拓展让学生理解玩具的不同画法,引发学生思考。 本课的解构相对比较完整,基本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及参与度也比较高,课堂范围还是比较活跃的。但是课堂上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学生作品的要求不要太高,比如第一节课可以让学生达到“中品”的要求就可以,第二节课再引导学生进行调整与装饰,逐步达到“上品”的要求,要做到循序渐进,而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学生画出“上品”的作品。 二、语言过于专业化,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接受能力,要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欣赏部分的语言有点罗嗦,还需进一步提炼。 三、时间安排不是很科学,老师讲的时间过多,学生创作的时间过少,导致学生的作品完成得比较仓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