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过渡句教案教学提纲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14651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过渡句教案教学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过渡句教案教学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过渡句教案教学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过渡句教案教学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过渡句教案教学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过渡句教案教学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过渡句教案教学提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过渡句教案精品文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过渡句”教案【教学目标】(一)整体感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闻一多作为学者的专注与勤奋,作为革命家的言行一致与大无畏精神,为写作积累间接素材。(二)重点突破过渡句1、了解过渡句的特征,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2、能在文中正确找出过渡句,并利用过渡句准确划分段落、层次3、掌握过渡句的应用技巧【教学重点】1、了解过渡句的特征,并利用过渡句正确指导分段2、掌握过渡句的应用技巧【教学难点】1、利用过渡句正确指导分段 2、掌握过渡句的应用技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文学习、初识过渡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弥高 ( m) 赫然 ( h

2、) 漂白 ( pio ) 校补 ( jio ) 炯炯目光 ( jing )2、补充下列词语 ( 锲 )而不舍 ( 迥 )乎不同 ( 兀 )( 兀 )穷年 ( 沥 )尽心血 目不( 窥 )园 无 ( 暇 ) 及此二、课堂学习(一)初读: 整体感知 (要求:为写作积累间接素材)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提示:从学者与革命家两方面思考)参考答案:作为一个学者,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果实:作为一个革命家,闻一多先生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2.课文的主题是什么?(提示:从人物的品质精神

3、考虑) 参考答案:通过对闻一多先生生平事略的记述,高度赞扬了他的严禁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二)初识过渡句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回答下列问题。1、 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划出过渡句,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侧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2、说说这个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划分段落的标志;(2)概括段意的参考;(3)承上启下一方面总结前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一个侧面;另一方面很自然地引出了闻一多先生做为革命家时在说和做上的

4、表现。3、具有类似作用的句子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也有很多,请试举两例。(1)承接式过渡句在第七册下社戏中有这样一句:“过了那林,船便湾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是一句承接式过渡句,它为我们指出了地点的变幻,观察点的转移。(2)并列式的过渡句在第六册赵州桥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把上一段主要写赵州桥的坚固和第三段写赵州桥的美观,有机地连接起来。(3)转折式过渡句在第七册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句话:“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一个“可”,标志着接下来写的就是雪中的百草园了,为我们自然的引出了雪地捕鸟这一趣事。社戏中:“至于我在那里所第

5、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同样自然的引出了看社戏的部分。(4)递进式过渡句在在第七册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有这样一句话:“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侧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做为一个过渡段,小结:1、过渡句的特征什么是过渡句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下面几种: (1)用小标题过渡. (2)用一个句子/段落过渡,承上启下. (3)用关联词过渡.(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 (4)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2、过渡句的意义及作用范 围作

6、 用写 作 上承上启下阅 读 中帮助分段帮助概括段意(三) 再探过渡句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划出过渡句。(一)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丽,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二)小阿尔伯特是个沉静而孤僻的孩子,后脑勺大大的,而且长得很不匀称,母亲觉得自己生了个丑八怪,他的祖母认为她的孙子太胖。这还不算,小孩子有一种令父母担心的毛病,就是说话特别迟缓。到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他的家族都认为这孩子一生算完了,他是个哑巴,父母心里着急了。一直到七岁,他还没有学会

7、说话,但已能张口了,简单地重复大人教他的一些短句,讲起来特别费劲。尽管大人们对他如此担心,但这个小孩子对音乐的早慧竟使他的母亲大为吃惊。他的母亲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懂文学,爱音乐,会弹钢琴。每当闲暇的时候,她便习惯地坐在钢琴前,弹起心爱的名曲。优美而动人的旋律,像涓涓细流,从她那灵巧的手中轻轻地流泻而出,飘荡在幽静的宅院里。她本人也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有一次,她忽然觉得背后好像有人,回头一看,是她的儿子阿尔伯特。只见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呢。从那变化的眼神和表情中,表明他显然被其中的音乐形象陶醉了。难道他理解了吗?母亲停住了手,把阿尔伯特拉住,抱起亲他。“我的小宝贝,你听懂

8、了吗?看你这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你怎么不说话呀”后来,他终于安静下来,认真地学起来。音乐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虽然没有走职业音乐家的道路,但那把心爱的小提琴却陪伴了他一生,在大学时代和后来从事研究工作之余,他多次参加演出,并担任第一小提琴手。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的一个方面,而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以至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他四五岁时,有一次病了,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玩,这个小玩艺可把他迷住了。他爱不释手,把盘子转过来调过去,可那根针仍然指北。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那根针为什么总朝北?那里面是什么在牵着?他想问父亲,可说不出来,

9、只是惊奇。在他那小小的心灵中,已经感到,这里面一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四) 仿写过渡句为下面三段话写上合适的过渡句,使得上下文语意连贯,过渡自然。(一)总是记得,小的时候,院里的玉兰树好高,够不着刚开的玉兰花,只能在树下眼巴巴地张望,吸取沁人心脾的花香,直到仰着脖子都酸了。参考:儿时的我总是盼望长大,盼望能亲手摘到一朵盛开的玉兰。可当我的个子真正长高起来,我却发现,原来早已物是人非。 中学校园里不复见童年熟悉的玉兰,遍地的大榕树枝繁叶茂,给人提供荫蔽,包容幻想。却也遮盖了头顶原本一览无遗的天空,囚禁了本该自由飞翔的小鸟。(二)在我所偏爱的这些乐器中,我最常听到的是钢琴。因为钢琴就在我家里,

10、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女儿始终坚持着,那总是轻松而跳跃的旋律,就像她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生活。我觉得惟有这种声音才能帮助我和女儿乐观地直面人生。 参考:而大提琴的声音,却有另一种韵味。大提琴的声音总是低沉而绵长,像幽怨而舒缓的诉说,但又总是表现着悲壮和辉煌。(三)科班里的孩子练完了功,老师常叫做下来,静一静,默一默。什么叫默?老师说:默就是动脑筋去思索、揣摩。参考:说到默,我记起一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加深了对默的理解。 那是在我二十八岁的时候,我住在杭州,闲着无事,练完功喜欢在农村田野上遛弯子。一个瞎子尽管肉体上残废了,还是可以有作为,眼瞎心不瞎。只要用思想去默,还是能“看”出黑白

11、来。 小结:3、过渡句的使用技巧 在写作中,根据不同的需要,我们可以用很多种形式进行过渡,以便使文章通顺自然,条例清楚。这里,我们只总结几种较常用的过渡句式,供同学们参考。(1) 如果故事比较长,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那么,就用推进式过渡句。如:时间推进式“下午两点”;“到了晚上”等; 地点推进式“走进礼堂”;“爬上山顶”等事件推进式“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等(2)如果作文中含的小事件比较多,事与事之间就用总述式过渡句。 如:“爸爸是多么喜欢花”;“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3)如果作文中涉及到的条款比较多,又是相互独立的,就用小标题或

12、者“一、二、三”、“首先、其次、再次”过渡即可。(4)如果在写作中,想要提醒人们的注意,就可以用设问式过渡句。 如:“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5)如果在写作中,前面是一个方面,后面是另一个方面,就要用承上启下式的过渡句。如:“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侧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等。(五) 课堂检测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题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

13、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

14、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1、用“ ”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选出正确的答案。(D)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答:过渡句是 父亲说到做到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第二件事: 牧童指错 第三件事: 父亲画背纤图 5、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做人要虚心,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求学精神。(意思对即可) 教学反思:过渡句这个东西,学生接触了很多,自觉或不自觉的使用了很多次,对它的功用多多少少有些了解,这应该是讲它的一个基础,学生太陌生,讲起来很费劲。在初一这时候来讲它,对学生来讲,是一个规范与提高,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过渡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