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教程文件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7509337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142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教程文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教程文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教程文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教程文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教程文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教程文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教程文件(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人教版),模块二 经济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体验高考,体验一(2007年广东卷),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体验高考,体验二(2007年广东卷)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D商品经济的发达,3、小农经济的弱点:,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 缺少交往和合作,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4、评价 小农经济在春秋

2、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而形成和确立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5、破产: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安土重迁的思想 A. B. C. D. ,典型例题,二、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1、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第二、部门不断增

3、加,分工越来越细 第三、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第四、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应变化,2、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1)中国较早建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于世界,典型例题: “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瓷器 B丝绸 C铁器 D青铜器,第2讲 古代商业和经济政策,要点直击,一、全面理解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 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4、,根本原因: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2、产生原因,3、推行的目的:,(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4、主要表现:,(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后来历代王朝都继承并发展重农抑商政策。 (3)明清两代继续执行这种政策:如:专卖制度、歧视政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官营压制民营。,5、评价,消极作用: (1)防碍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2)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积极作用: (1)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2)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典型例

5、题,据汉书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地主阶级的剥削 A B C D,二、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夜市、晓市和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3)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4)商人群体活跃:如晋商和徽商等 (5)商业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2、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国家的政局 (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3

6、)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状况 (4)货币的统一 (5)国家采取的政策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典型例题,小五被时空穿梭机送到宋朝汴京旅游,他可能看到和遇到的情况有 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白天到城郊购买瓷器 市场和居民区被高高的城墙分开 A B C D,拓展空间,农业税 农业税(田赋)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税种。夏、商时期以初现雏形。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征收农业税的最早记录。 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各地的农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无税时代”。 取消农业税,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施政理念。,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1讲

7、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网络构建,新生:新中国成立后 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 消亡:1956年底 采取“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要点直击,一、概括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特点和历史作用,及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1、特点: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2)先天不足(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工业结构不合理和地区分布不平衡); (3)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的夹缝中艰难发展。,2、历史作用: (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

8、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 (3)思想上,它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4)发展趋势上,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难以独立发展。,3、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几点认识: (1)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前提。 (2)只有争取民族独立,推翻专制统治(三座大山),中国近代化才有出路。 (3)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4)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 (5)重视科教兴国。,真题感悟,(2007年海南)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

9、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真题感悟,(2007北京)民国初期实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 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工业体系比较完整 纺织和面粉业增长最快 张謇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楷模 ABCD,提升演练,下列关于外资经济、官僚资本、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等成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体现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存在着继承关系 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 ABC D,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

10、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他从一创业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夹缝中生存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提升演练,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及教育、科技诸方面产生的重大变化。,提升演练,制度: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政体 生产方式: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阶级:产生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新的阶级; 教育:出现了新式学堂 科技: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要点直击,一、试分

11、析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比作“一体两翼”:“一体”是指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主体,“两翼”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典型例题,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阶段,取得成就最大的地区 A上海 B北京 C东北 D华东,二、正确分析

12、十年建设时期,党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原因及教训,(1)失误:一是党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认识不清;二是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处理不妥。 (2)出现失误的原因:历史传统的影响。(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严重脱节。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尖锐对立。,(3)教训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体验

13、高考,(2007年广东卷)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典型例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根源在于 A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对国情认识不足 D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第2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新时期,要点直击,一、新时期的历史性转变 (1)指导思想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管理

14、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3)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4)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个人崇拜转向民主建设。 (5)文化上,从轻视知识到尊重知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典型例题,(2007广东卷)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城市取得突破,二、经济特区“特”在什么地方,1、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

15、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 2、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 3、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1)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把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 (4)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并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典型

16、例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以下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 B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 C方式是在城市和乡村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D目的是解放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民经济,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要点直击,一、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影响 1、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2)随着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存在着地域的不平衡性。 (4)始终保持民族特色。,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中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二、中国近代传统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2、体现出政治导向,对人们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 3、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4、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