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2高考地理 精品系列 专题7 城市与交通(学生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491051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4.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2高考地理 精品系列 专题7 城市与交通(学生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2高考地理 精品系列 专题7 城市与交通(学生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2高考地理 精品系列 专题7 城市与交通(学生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2高考地理 精品系列 专题7 城市与交通(学生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2高考地理 精品系列 专题7 城市与交通(学生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2高考地理 精品系列 专题7 城市与交通(学生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2高考地理 精品系列 专题7 城市与交通(学生版).doc(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7 城市与交通【高考预测定位】本专题内容包第四部分,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考查内容上看,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进程及特征、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及新老城区功能定位。从考查形式上看,题贴近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实际,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表、示意图和文字材料为背景命题。从考查能力上看,对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突出综合分析能力考查。以某一重大交通工程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或以某一城市交通发展为命题背景,通过交通图判断交通网络及特点,并分析问题,提出措施。在高考复习

2、中重点注意进一步联系生产、生活实践,将涉及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新城区建设及新老城区功能定位。联系我国城市发展特点及发展方向,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客观性及问题体现和城市发展的科学探讨。考点高考定位预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1.根据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城市地域形成的影响2.了解城市内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形成原因3.了解城市内部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4.根据有关理论分析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5.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和形成原因6.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变化7.根据材料分析不同地

3、域文化对城市发展和内部功能区布局的影响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了解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结合实例了解中心地理论的实际应用2.理解城镇地理位置与城市规模及其扩大的关系3.了解我国主要城市的分布和等级划分城市化结合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内涵及主要标志2.了解城市化发展的动力3.理解城市化的意义和对产业活动的影响4.根据资料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5.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影响因素6.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异同7以“十二五”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奥运会北

4、京和世博会上海城市环境等为背景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1.交通线的区位选择、评价及其特点。 2.以重点交通工程建设为背景材料,或以区域 图、数据统计图、坐标图等为切入点,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的主要区位因素,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利用聚落形态变化图考查交通布局的变化。 2.通过交通变化考查商业中心布局及变化。 3以区域图切入,通过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分析或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综合考查某区

5、域内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成因【核心知识精讲】一、城市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城市形态是指受地形、河流、主要交通线等的影响而形成城市总体上的外部轮廓形状。主要类型分析对比如下: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合肥市,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市重庆市特征城市各组成部分集中,连成一片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河流延伸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都就近组织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之间有一定距离影响因素地形(多位于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形、河流、交通地形、河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

6、管理,节省市政建设投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环境污染较小分散生产,分散管理,环境污染较小缺点集中分布容易产生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等环境问题集中于两个方向,两头运距很长,不便于管理,建设投资较大用地比较分散,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较高二、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功能区的布局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形成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

7、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布局原则或趋向市场最优原则(城市中心)、交通最优原则(城市干道和环路的交会处) 沿交通干线分布(对运输的要求较高)、向城市外缘迁移(降低成本、保护环境)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位于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地方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与高级住宅区常相背发展在布局城市工业区时,要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建设卫生防护带,以减小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污染程度的工业应按照污染越轻、离市中心越近的原则布局;不同污染类型的企业在布局时,应遵循下表:污染类型典型企业布

8、局原则 大气污染水泥厂、发电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单一盛行风的下风向和季节性盛行风(如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垂直的郊外水污染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河流下游和远离水源地固体废弃物污染发电厂、钢铁厂远离居民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1)距市中心远近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9、 付租能力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 区位 市中心 靠近市中心处 远离市中心处 区位选择 原因 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2)交通通达度与城市功能用地类型的关系。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具体如下所示: 市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10、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D、E、F处):通达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G点):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 远离公路区或城市外缘(如图中M处):通达度较低,地租较低。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了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形成了工业区。 2.除经济因素外,历史、社会、行政等因素也通过不同途径影响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三、城市化进程1.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

11、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发展阶段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影响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

12、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13、、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四、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项目 水路 铁路 公路 航空 管道 运量 大小 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易管理 运速 最慢较快较慢最快运价 低高 灵活性 差 居中 最好 好 最差 连续性 最差 好 居中 差 最好 成本 投资少 投资大、占地广 居中 投资大 投资大

14、 2.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发展变化:上述因素均是重要因素,但自然因素的影响已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技术因素始终是保障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必面面俱到,根据题目材料信息和题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