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普通班)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489619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普通班)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普通班)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普通班)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普通班)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普通班)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普通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普通班)(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普通班)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是由多种元素、多种功能联结耦合成的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些元素和功能在运动中有机结合与协调平衡,是城市有序运转和高效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加快新型堿市建设,关键是把握城市运行规律,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新型城市应当是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的有机结合体。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特别重视城市的生产功能,也比较重视城市的生活功能,但对城市的生态功能有所忽视。进入新时代,应把创

2、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纽带。要把绿色发展融入城市生产、生活空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提升绿色经济在城市经济体系中的比重,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绿色化;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现有山水脉络开展城市建设,努力打造特色山城、水城,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从整体规划到具体设计,都应体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全方位、多层面融合,努力实现各种功能布局动态平衡。新型城市是各类人群高度协作的区域。城市多样化功能的实现需要不同人群担当不同角色,形成适度的人群规模和合理的职业结构。只有实现各类人群合理分工、相互支撑的动态平衡,才能形成生机勃勃的城市图景,

3、促进城市有序运转和不断发展。促进各类人群构成动态平衡,需要形成广纳各类人才的开放包容型系统,需要对城市流动人口进行合理调控。新型城市应当是产业发展高地。城市与产业之间大体呈现为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两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产业都是城市的支撑,产业发展要满足城市发展的基本需要,产业发展能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城市产业发展要适应城市需求变化、紧跟科技创新步伐、遵循自身演进规律,不断实现新老产业接续和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新型城市,要努力实现城市各类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促进城市各类产业发展动态平衡,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国情:一是我国城市发展往往不是单个城市的单打独斗,大都是一个较大

4、城市或中心城市和若干中小城市、小城镇组成城市群,形成共同发展格局。因此,城市群内各城市应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形成城市间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状态。二是我国的城市往往包含或大大或小的乡村区域。因此,城市的产业布局还应考虑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并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城乡品质提升互促共进。(摘编自范恒山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城市的生态功能有所忽视,是因为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未能在运动中平衡发展。B进入新时代后,新型城市建设把绿色发

5、展融入了城市生产空间,重视提升绿色经济在城市经济体系中的比重。C为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们应当把城市的生态功能的建设放到与城市生产生活功能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D进入新时代,从整体规划到具体设计,都应把建设城市的生态功能作为城市发展动态平衡的一个重要目标。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总说要实现新型城市发展动态平衡,然后从城市的功能、人群、产业三方面展开了具体论述。B文章将城市功能分为生产、生活、生态三部分,这为论述城市功能要实现动态平衡提供了重要依据。C文章从两个维度论述促进城市各产业发展动态平衡,强调城市群内部以及城乡要素都要统筹发展。D围绕新型城市建设这一主题,文章重点

6、论述了“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视绿色发展理念,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打造特色山城、水城,可以推动实现城市各种功能布局动态平衡。B新型城市要有序运转和高效发展,需要不同人群担当不同角色,并且形成适度的人群规模和合理的职业结构。C新型城市的建设既要考虑促进城市不同功能之间要保持动态平衡,也要考虑同一功能内部各要素之间保持动态平衡。D构成城市的多种元素、多种功能在发展中能保持动态平衡,就能实现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的城市发展目标。(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流淌的瞬间星竹那一年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雪花纷纷扬

7、扬、漫天飞舜中,我走向田野,我听到阴冷斜长的冰凌儿,从身后的屋檐下啪的一声碎在地上,晶莹的雪水润在我的脸上,脚上咯咯吱吱的声响使原野变得空旷,那一瞬间的感觉真是清新而又异样,村头的树木是银白的屋顶是银白的,原野更是银白得没有界限,一望无际的洁白,让人眼前豁亮,心里充满了少有的纯粹,我就那么纯粹着,仿佛要让这纯粹牢牢地保持一天,一年,一生。 那一年的8月,倾盆大雨中,我在街上穿行,四国的世界都是水声,脚下成千上万的气泡在我的前后跳跃,一层层细密,一切都被实实在在、不折不扣地冲刷了一遍,天空,大地,甚至思想和情感,像是死死活活地过来一场。而雨后的天空,却蓝得像海,如一块偌大的玻璃。街上的行人都仰起

8、脖子,努力大口地吸着空气,都是清清爽爽的感觉,那清明的瞬间,像与昨天隔了一个世纪,竟使人的感觉有了本质的不同。 我还记着那个充满暖阳的秋日,麻雀粘在树上,比叶子还稠,一层又一层,叠罗汉一样叽喳。天地无风无尘,真实与虚幻交替。于是,恍惚之间,我一下子懂得了虚幻也是一种真实,一种内容。它可能包容得更多,的确也包容得更多。 我的第一篇习作,是发表在20年前的那个炎热的7月,世界布满了婵声。蝉声在榆树、槐树上的任何一方,把太阳撕拉得更加火热。于是,20年前的那个7月,也就成了我永远不忘的一个瞬间,至今美好犹存。尽管后来的生活里,还有着许多的7月,尽管后来的7月里,我同样发表过不少作品,但心中的喜悦却是

9、来自那个老早的7月,许多东西都像从那个7月开始,前后连接、拥拥挤挤地排满了我生活的履历表。 生活就是这样,自某个瞬间开始。我还记着乡间的一棵硕大的老槐树,它的树干支支楞楞地托着天空,鸡狗都在它铁色的暗影里纳凉。那大概是6月,一地的槐花沁人肺腑。于是,我心中便有这样一棵6月的老槐。它似乎与一切都没有联系,但它瞬间的闯入,却象征着整个的6月,于是,在我的心中,6月就是这个样子的,一很高大的,茂盛的老槐。 我还记着一条大路,静静地躺在10月的阳光下,黄灿灿,笔直得能使人走到天上去。于是我想,人应该永远这样走下去才对。我还记着一次春天的雨后,没天飞舞着那么多的红蜻蜒,那一瞬,简直成了我整个童年的美好铺

10、垫。而在人生25岁的时候,一个售货小姐在不厌其烦的服务后,还能对我报以微笑,驱散了我对人际关系的全部紧张。那时我的心里肯定“哐吮”了一声,我好像是从那一天,才真正学会了从容和谦让,也化解了先前与日后与人交往中的许多不适。我是从那个瞬间学会了怎样对人,对己,这是何等重要啊。那一年,在我明显做错了事时,朋友那句真诚的“没有关系”,使我始终不忘。尽管它是那么平常。从此我学会了把友情和宽宏送给别人。 偶然之中,一抹红透了天际的夕阳,会让我感到将来的美好。一个寒冷冬夜里为我明亮起的窗,会让我彻骨地感到家的温暖一切都没什么,都是刹那,都是瞬间,都找不到头尾,都没有可再讲下去的故事和人物,但我总是记着这些,

11、记着这样的瞬间,并深深地为此感动,永生地难忘。 人的一生里,总有着大段的冬天,有着大段的平淡,大段的不尽如人意的遭遇。但总有一些东西支撑着我们,让我们想到美好,充满希望。于是,我们有了间歇和过渡。我曾想,这到底是些什么呢? 回首惊看,我终于感悟到,就是这些可贵的瞬间,就是这些瞬间在心里的反复无穷,拼接着我们一个又一个淡漠而平庸的日子。于此,我们一再地感到人世间的幸福,感到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我知道,我的生命之所以还在融融地流动,之所以还有情感的喧声,之所以还有许多要感悟的东西愿意去感悟,都是因为这瞬间的存在。这就是我们行色匆匆,又充满希望的整个人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12、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仿佛要让这纯粹牢牢地保持一天,一年,一生”,写出了冬日一瞬间带来的巨大触动,“我”完全沉醉在纯粹的世界里。 B文章讲述了多个人生瞬间,每一个瞬间的感受都不相同,作者由这些不同的瞬间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悟出了生命的价值。 C作者在第四段说“但心中的喜悦却是来自那个老早的7月”,是因为后来的7月,虽然作者也发表过不少作品,但它们对作者意义不大。 D本文在写法上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最后四段以议论、抒情为主,由瞬间带来的感动引出它的人生意义,揭示主题。 5结合全文,说明“流淌的瞬间”的含意。(5分) 6本文对各种生活瞬间的描写极富感染力,请结合全文对

13、此加以赏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摘编自世界读书日)材料二:20082016年全国国民图书阅读

14、调查部分指标 (材料来源于第十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材料三:电子书以携带方便、信息量巨大的优势而受到读者青睐,但长时间阅读对眼睛有较大伤害。与此同时,那些深植于观念中的传统阅读追求并未消失,大多数读者仍然将纸质书视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阅读载体。如同承载过文字的甲骨、羊皮、竹简等被纸张取代一样,即便电子书有朝一日取代了纸质书,但读书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所以,影响阅读质量的关键还在于阅读的内容。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15、,都能保护知识产权。”所以希望人们能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并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书籍阅读。(摘编自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数字化阅读率2016年较2015年上升了4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2016年与2015年持平。B. 数字化阅读率增幅最大的年份是2013年,在上一年403%的基础上上升了98个百分点。C. 2008至2009年,数字化阅读率增幅不明显,低于同期的图书阅读率07个百分点。D. 总体而言,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都呈增长态势,2013年后,图书阅读率增幅放缓。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世界读书日是为了纪念世界知名作家而设立的纪念日,旨在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保护知识产权。B. “阅读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C. 尽管近年来图书阅读率增幅有所放缓,但依然呈现增长态势,说明图书阅读群体并未老化、固化。D. 数字化阅读与图书阅读各有利弊,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阅读必定会很快取代图书阅读。E. 阅读的形式决定了阅读的内容,从甲骨、羊皮、竹简到纸质再到数字化阅读,书籍内容早已日新月异了。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阅读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做。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