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一地理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专题教学探讨素材 中图版必修1.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466578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一地理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专题教学探讨素材 中图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高一地理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专题教学探讨素材 中图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高一地理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专题教学探讨素材 中图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高一地理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专题教学探讨素材 中图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高一地理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专题教学探讨素材 中图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一地理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专题教学探讨素材 中图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一地理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专题教学探讨素材 中图版必修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专题教学探讨作为地球运动的结果,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已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近几年的上海、广东及江苏的综合卷中多有体现。该类试题取材灵活,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能力,同时能进行跨学科综合,代表了高考命题的方向以能力立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在高一年级地理教材中作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占的篇幅并不算长,但是该部分内容在整个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里面蕴涵着大量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

2、生对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理解往往仅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或者往往比较片面。对于规律的把握不牢固不透彻,那么做题时必然是无从下手。于是我尝试“小事化大”的做法,即将该部分内容从教材中摘出来组织成一个小专题,利用专题课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在研究探讨的氛围中寻找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现将具体操作过程介绍如下。第一阶段 获得感性认识学生分组记录特定物体影长的变化,并总结规律记录表格时间物体影长(厘米)注:1、测量时间段的选取:教师可以有意识根据高一新生入学时间选取秋分前后,有利于学生以后理解规律。2、每日测量时间的选取: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地方时12:00计算北京时间,提供给学生。3、特定物体的选取要合

3、理 选取物体应当相对稳定,影长测量方便。第二阶段 认识了解基本概念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相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如图-1- )。一般用H表示,其大小范围 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正午时太阳光线相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如图-2-)。因为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所以可以把太阳光线近似看成平行光线。 东 H南北西图-1-图-2- 第三阶段 对于规律的探寻、理解、运用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随纬度分布(一)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1、展示示意图并利用几何知识计算 以计算北半球某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例分析H11111 图-3- 北半球冬至1 = 11 = 1H1=90-(1+ 1)=90-(1 + 1)_2H2

4、22 2 图-4- 北半球夏至2= 22= 2H2=90-(2- 2)=90-(2 - 2 )_总结公式:令有正负之分(计算太阳直射点所在北半球取正值,非太阳直射点所在南半球为负值),考虑到 0H90,因此 两公式可统一为H=90- - _2、进一步总结解释计算公式一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H=90- - 其中H表示某地某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表示该地的地理纬度,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任何一天的都可以从天文年历上查到)。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当地的夏半年取正值,当地的冬半年取负值。3、实际操作计算(学生可分组进行)见表-1- 纬度节气90N6634N2326N02326S6634S90S夏至

5、90春分或秋分909090冬至表-1-(二)、 加工处理数据1、由数据得出下列的统计图 夏至 春(秋)分 冬至赤道6634N6634S90N2326N2326S90sS正午太阳高度 -2326 907560453015 0 纬度 表-2- 2、观察图得出下列结论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夏至北回归线最大(90),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冬至南回归线最大(90),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春(秋)分赤道上最大(90),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 表-3- ?阶段性梯度导

6、练 A1北纬38一开阔平地上,在楼高为H的楼房北面盖新楼,欲使新楼底层全年太阳光线不被遮挡,两楼距离应不小于()A.Htg(90-38) 图-5-HLB.Hctg(90-38)C.Htg(90-38-2326) D.Hctg(90-38-2326):正确答案为D。 图-6-如图所示LH为冬至时38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即:90-38-2326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可求得两楼距离L= Hctg (90 -38 - 2326) HL*2 北半球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高相同,据此回答(1)(2)题 (选做题)(1)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A.2326 B.6634C.90 D.45(2)该地

7、的纬度是()2326N 2134N526N 6826SA. B. C. D. 图-7-解:第(1)题正确答案为 D可利用三角函数解得=45(tg=H/L=1) (2)题正确答案为 B已知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90- - 在(1)题答案的基础上根据题目条件可以知道公式中和H都是可知的,=-2326(当地夏半年取正,冬半年取负), H=45 即得到: 45=90-( -2326) 45=90- +2326 +2326=451= 21342=-6826(不合理舍去)3 读图北半球冬至日A、B、C、D四地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四地纬度可能是: 2326N 6634N 90S 2326S 0 6634S

8、907566346046524543083023261500 时 6 时 12时 18 时 24时 D A BC 图-7-判断其所在的纬度A: B: C: D: 解:正确答案 A:2326N B:6634S C:90S D:0 根据题意和图中信息,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此时北半球昼夜,南半球昼夜。从图上看出D曲线日出6点日落18点,显然是 昼长=夜长.我们又知道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所以先判断D曲线表示赤道上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日变化.C曲线和B曲线都可以表示发生极昼现象(可排除选项),C曲线表示一天之中太阳高度始终保持不变(始终是2326),可判断C曲线表示南极点上正午太阳

9、高度的日变化。B曲线应该是表示南极圈正午太阳高度日变化。B 曲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是4652,由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也可得出结论。从A曲线来看,6点之后日出,18点之前日落,既不是昼夜平分也不是极昼极夜,根据题目提供的选项只能选 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一)图形转化 , 2326N 赤道 2326S(二)分析总结规律 uvw2326N赤道2326S1、分析右图中随着太阳直射点由w移动到u,A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过程 AA点正午太阳高度持续减小uvw2326N赤道2326S2、分析右图中随着太阳直射点由w移动到u,B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B化过程 B点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uvw3、分析右图

10、中随着太阳直射点由w移动到u,C点正午2326S赤道2326N太阳高度的变 C 化过程 C点正午太阳高度持续增大4、总结 前 后uvw2326N赤道2326S结束点 开始点 (1)开始点及其以后 :正午太阳高度持续减小(2)开始点与结束点之间: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3)结束点及其以前:正午太阳高度持续增大?阶段性梯度导练 B1、6月22日至9月23日香港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为:A.低-高-低 B.高-低-高 C.低-高 D.高-低解:正确答案是:A 22P香港的纬度大约是22,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位于右图中P线位置,所以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2、设M(0,30E)和N(2326,30E)两第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Hm和H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Hm和Hn不可在同一天达到最大值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