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459484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课资料一、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申。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海岭、岛弧构造、水平大陆断裂等所割裂,形成不连续的单元,叫板块。美国的勒比雄把岩石层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大利亚和南极六大板块。这些板块的界限是海岭、岛弧和大断裂,而不是大陆的边缘。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完全是水域外,其他板块都包括部分海洋和大陆。板块由于对流的带动由海岭向两边扩张,在岛弧地区或活动的大陆边缘处沉入地下,通过软流层完成对流循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是几个巨大的岩石层板块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这些板块的强度很大,主要的变形仅发生在它们的边缘部分,如喜马拉雅、阿尔卑斯等

2、山脉就是板块相撞后缝合线上的产物,板块内部则以强度大的断块为主。由于天然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表现之一,所以世界上的大地震带就分布在板块的分界线附近。随着研究的深入,板块还可以分得更细。板块的边界在地史上是有变化的,它和海底扩张阶段密切有关。1969年加拿大的威尔逊把海底扩张大洋盆地的发展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痕等六个阶段,各阶段的性质列表如下。摘自商务印书馆自然地理基础二、河口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从河口区的动力特点来看,在潮流界上下移动的范围内,因河

3、水受潮流的顶托,流速较小,最易形成心滩和江心洲,使河流发生分叉。在河口口门处,因水流扩散,流速减缓,泥沙常堆积成浅滩,横阻河口,故名拦门沙,为河口区航运的主要障碍。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作用超过受水体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向海倾斜的水下三角洲。随着各叉道的消长与心滩的归并扩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不断向海推进,而其后缘因滩地淤高,并盖上洪水泛滥堆积物,便变为水上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叉道的不断变迁,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许多交错的滨河床沙堤及湖沼洼地。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有扇形三角洲、鸟足形三角洲和尖形三

4、角洲。在海水浅波浪作用较强能将伸出河口的沙嘴冲刷夷平的地区,常形成弧形扇状三角洲。我国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扇形三角洲。它的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波浪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形成扇状轮廓。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经时,这段岸线才又迅速向前推进。因此,随着河口的不断变迁,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进的,并在海滨分布许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线路略锯齿状。在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区,河流分叉为几股同时入海,各叉流的泥沙堆

5、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叉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由于这种叉道比较稳定,两侧常发育天然堤,天然堤又起着约束水流的作用,使叉流能够继续向海伸长。天然堤一旦被洪水冲积,就会产生新的叉流。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就是一个典型的鸟足形三角洲。在注入湖泊的河口,也常见有鸟足形三角洲。如我国的鄱阳湖、滇池等湖泊沿岸发育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鸟足形三角洲。在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地区,河流以单股入海,或只有小规模的交叉,在此情况下,只有主流出口处沉积量超过波浪的侵蚀量,使三角洲以主流为中心,呈尖形向外伸长,称为尖形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即属这一类型。此外,与三角洲形成过程相反,河流

6、来沙量较小,河口受潮流的强烈冲刷作用,无三角洲形成,常成喇叭形,这种河口称为三角港或三角湾,如杭州湾(钱塘江口)就是一个典型的三角港。钱塘江挟沙少,河口海岸下降,潮差大,不仅使河流携带的泥沙不能在河口堆积,而且引起强烈的冲刷,使河口加深与展宽,逐渐形成三角港。三角港更加大了潮差,因而形成著名的钱塘江涌潮。涌潮使泥沙在河口区上段堆积成凸起的拦门沙。三、冲积扇与冲积平原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叉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

7、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分选也较好,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冲积平原系指大面积的河漫滩、三角洲平原以及山前冲积扇和山间盆地冲积平原。它可由一条或几条河流形成。冲积平原多发生在地壳下沉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有深厚的沉积层。例如华北平原上天津市内老西井钻井,深达863.4米均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江淮平原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厚度也达数百米,组成物质主要为冲积物,表层大多为亚粘土及粘土,下部为砾石、沙及粉沙。密西西比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恒河平原等

8、都是世界有名的大冲积平原。冲积平原的形态与物质结构主要取决于河流的特性。由于河流泛滥,粗粒物质首先在沿河地带堆积,而较细物质被带至较远的地方,慢慢堆积下来,使沿河两岸往往形成由沙、粉沙构成的略微高起的天然堤。而河间地带地势相对低下,常有湖沼分布,组成物质多为亚粘土、粘土和湖沼相的沉积物。随着河床不断堆积,天然堤逐渐增高,特别由于筑堤以防洪水,堤内河床堆积更多,进一步抬高了河床,人工堤亦必需随之加高,于是河床显著高出于两岸,成为地上河,如黄河郑州京广桥以下河段。一旦洪水冲决人工堤防或天然堤,就使河流改道,原来的河间低地为河流所占据,形成新的河床和天然堤,并逐渐堆积加高,而废弃的河道和天然堤相形低

9、下,或逐渐埋没于粘土、亚粘土和湖沼堆积之下,使冲积平原的形态与结构复杂化。平原中往往粗细物质相间成层,其中古河床的沙砾层为丰富的含水层,漫滩上部粘土为相对的隔水层。所以对冲积平原的形态特征与物质结构的研究,关系到农业生产地下水的探测。规模较大的冲积平原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山前平原,属冲积洪积型,为洪积扇的合并或大冲积扇构成,如黄河出孟津形成的大冲积扇;一种是泛滥平原,即广阔的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下游或山间盆地,主要为冲积物所组成,如长江中游平原(江汉平原);另一种为三角洲平原,属于冲积海积型,沉积物质颗粒较细,泛滥带与河间低地地势高差很小,沼泽面积较大,海面升降或周期性海潮入侵,造成

10、海积层与冲积层相互交替的现象。它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及太湖湖滨地带。华北平原主要就是由黄河和海河等三角洲不断向海滩进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在沿底湖西部,有宽广的湖成三角洲平原。四、风沙对地表的作用干燥地区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作用是通过风蚀(吹蚀和磨蚀)、搬运和堆积三种过程来完成的。这三种过程的结果就产生各种类型的风成地貌。风成地貌除在干燥区分布外,在沙源充足、地面平坦的海滨平原或湖滨平原等地也可形成。由于风沙活动在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风向随时都有变化,因此它在某一地区不同时间内,就会出现不同的过程;在一定时间内,不同的地区也可出现不同的作用过程,甚至在某些地段的很短距离内,也有可能同时看到风蚀、搬运

11、和堆积作用。风吹经地面时,因为地面不平,气流发生乱流作用,可以吹扬地面的沙粒。风吹起沙粒并挟带沙粒向前移动,运动的沙粒对岩石表面或岩石裂等凹部进行摩擦和旋磨,因此风蚀作用实际上包括对地表的吹蚀和对岩石的磨蚀两方面。在这两种作用下形成了各种风蚀地貌。在离地面2米高处的风速达4米/秒左右时,风就可将地面松散的细沙粒(0.010.25毫米)扬起,并挟带沙粒随风前进,即形成风沙流。风沙流含沙量是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的,如:风速5米/小时,沙粒90%集中在近地面11厘米高的气流中移动;风速7米/秒时,沙粒99.9%分布在近地面76厘米以下的高度内的气流中移动。根据风速和沙粒粗细的不同,风的搬运形式也不一样,

12、可分为悬移、跃移和蠕移三种形式。风力减弱,使气流中含量相对增多,或风沙流在前进中遇到障碍物而使风力减小等,均可使沙粒发生堆积。经风搬运和堆积的碎屑物称为风积物。风积物主要有沙漠堆积和风成黄土。沙漠堆积通常为风成沙,其特点是:一般分选良好,构成沙丘的风成沙主要为粒径0.10.25毫米的细沙,有时能具有斜层理和交错层错;磨圆度高;硬度大的矿物含量高,以石英为主。由风堆积的风成沙,可形成各式各样的沙丘。1.风蚀地貌常见的风蚀地貌有雅丹、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谷和风蚀残丘。下面着重介绍两种:风蚀洼地 由疏松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后,常形成宽广而轮廓不大明显的、成群分布的洼地,称为风蚀洼地。其外形多呈

13、长椭圆形,长轴与主风向一致,也有的洼地呈新月形。新月形洼地,弧形突出的一端面对主风方向。风蚀洼地一般深度不超过10米,长度在12公里之间,在我国柴达木盆地西部有广泛的发育。风蚀蘑菇 在发育有垂直节理的基岩地区,经强风长期侵蚀后,就会形成一些孤立的石柱,即为风蚀柱。由于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如再加上基岩岩性的差异,风蚀柱常被蚀成菌状,称为风蚀蘑菇。2.风积地貌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是沙漠地区最基本的地貌形态。沙丘的形成发展是干燥气候条件下和沙质地表的相互作用,并受地形、地面物质(沙源供应情况)和植物条件等因素影响的产物。由于这些因素在各地多变,因此产生多种类型的沙丘,主要有新月

14、形沙丘、纵向沙垅、格状沙丘等。新月形沙丘 在单一方向的风或两种相反方向的风(其中有一个为主风向)的作用下,常形成一种平原上呈新月状的沙丘,称为新月形沙丘。它的纵剖面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坡形微凸,坡度较小(1020),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大(2834,相当沙粒的静止角)。在背风坡两侧顺着风向延伸对称的两翼;在背风坡与迎风坡相连结的地方形成弧形的丘脊。新月形沙丘高度自数米至30米不等,其弓径长度(两翼间距离)一般在数十米到300米之间。这是风积地貌中非常普通的形态,分布也极为广泛。在北非撒哈拉和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柴达木、巴丹吉林等地区都有广泛分布。以上资料摘自自然地理基础五、自然界的“愚公”公元前

15、780年,陕西岐山发生了山崩。岐山是西周奴隶主贵族起家的地方,象征统治稳定不变的山,居然也崩塌了,这对他们来说,真是了不得的大灾难。有的人惊慌地叫喊:周朝要亡了。公元前10年,正是西汉王朝的后期,四川地震,岷山发生了山崩,并壅塞了河流,反动的统治阶级又发出了哀号:“汉家本起于蜀汉,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殆必亡矣。”按照反动统治阶级的观点看来,世界只能永远是原来的样子,特别那沉甸甸的大山,更应该是永远稳定的象征。然而山崩地裂,这却是自然界在不断变化的事实。地震造成的山崩,让我们在短期内看到了大山也会动摇崩解。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更可发现,平时也有许多自然力在那里像“愚公”一样每天在挖山搬山,直到把

16、它夷为平地方才罢休。据计算,一年中大陆平均要被剥蚀掉约0.03毫米的高度。别看山是石头构成的,石头也会“烂”,日晒、雨淋、冰冻、风吹,还有生物的作用,都能使它碎裂崩解。你曾不小心炸碎过暖水瓶没有?在严寒的日子里,冷的暖水瓶突然灌进滚开水,就可能炸裂。石头也有类似的性质,由于骤冷骤热,也会炸裂。石头传热慢。白天,当阳光强烈照射的时候,石头外面晒得很烫了,体积膨胀起来,但是内部还不太热,体积变化不大;在夜晚,石头表面的热很快散失了,体积收缩,但内部还比较暖,也就不会有多大收缩。这种冷热不均,胀缩不一,便造成了石头的分裂。在沙漠地带,昼夜的温差相差很大;在热带,气候炎热多雨,滚热的石头碰上雨水,冷热变化很大,石头的破坏就比较快。有些石头是颜色不同的颗粒组成的,色深的吸热多,色浅的吸热少,这便使石头各处冷热更为不均,加速了破坏。俗话说:“水滴石穿”。水也是石头的一个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