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线段图解决问题.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7440914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线段图解决问题.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线段图能使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形象、更直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学习应用题有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 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直观,更形象,使应用题化难为易,简单易学。如:鱼缸里有10条红金鱼, 8条黑金鱼,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几条? 提问:这道题讲的两种鱼哪种多,哪种少?红金鱼多我们可用长线段表 示(作图),黑金鱼少,线段要怎样画? 二、线段图可以提高学生判断的准确性“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教学是个难点,难在学生一看“比()多()”不加分析 就判断用加法计算,反之则用减法计算。而线段的正确使用能避免学生出现这种错误判断。例:黄花有9朵,

2、比 红花少5朵,红花有几朵?引导学生作图分析:先画出黄花的朵数,再由“比红花少”可知哪种花多?怎样画红 花的朵数? 三、段段图能开阔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一题多解线段图能开拓学生思维,巧妙地进行一题多解。例如:图书馆有科技书150本,故事书是它的3倍,故事书 比科技书多多少本?一般解法为:1503150300(本)。但线段图的应用使学生能有更简便的解答方法。线段图的方法在低段数学学习中的渗透。因为我们重视解决问题教学,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方法指导,这是问题的根本,也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更应该将关注点的侧重的地方。解决问题也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

3、教学中的难点。有不少的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小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这里我要介绍的方法,是线段图。关于线段的定义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叫做线段。特点: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关于线段图没有定义,词典中也没有解释。可以这样理解:线段图是由几条线段组合在一起,用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人们分析题意,解答问题的一种平面图形。可以说,线段图在应用题这一领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不论我们具有怎样高的解题能力,在解决应用题特别是较难理解的题目时,线段图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帮助。例:苹果有16个,梨子比苹果少5个,梨子有多少个

4、?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是苹果和梨子在进行比较,而我们知道苹果的数量,所以,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苹果:然后再画一条线段表示梨子,虽然梨子的数量我们并不清楚,但我们通过读题,知道梨子比苹果少,所以画这条线段的时候我们应该画的短一些,还有要强调的就是,在画的时候,尽量做到两条线段前端对齐。第三步就是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是重点的地方。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裤子:元上衣:价钱是裤子的倍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一件上衣多少钱?2、买一套衣服

5、多少钱?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谈话:我们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画”来“画数学”,让“数学画”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一条裤子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个元那么长的线段。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上衣、“一件上衣多少钱?”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元)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

6、样想的吗?、“买一套衣服多少钱?”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方法一:(元)上衣的价钱(元)一套衣服的价钱综合算式是:方法二:上衣和裤子一共是个元(元)一套衣服的价钱综合算式是:()、“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指名板演,组织学生交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线段图,问号为什么标在这儿,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想的?方法一:(元)上衣的价钱(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综合算式是:方法二:上衣比裤子多

7、个元(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综合算式是:()、比较:第个问题和第个问题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有利于学生学习线段图。这是线段图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在对“问号该标在哪儿”的讨论中,明确了问题不同,问号所在的位置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会不同。“一捆绳子长50米,第一次用去10米,第

8、二用去8米。这捆绳子短了多少米?”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如果不画图,学生很难理解短了多少米,其实就相当于用去多少米。可50米的线段怎么画?有学生认为拿出50米长的线进行实地演示,但很快被其他学生否定;有的学生则认为可以随便用一个长方形纸条表示50米,再分别“剪去”10米和8米。这样似乎也达到了分析问题数量关系的效果,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怎样“渗透”画图策略,为第二学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呢?一、引导学生读懂图第一学段教材呈现的图,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呈现信息。通过具体场景或直观图呈现信息。如,一年级(上册)解决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教材多次呈现了类似下面的图,要求学生从图中找到条件和问题并解答。

9、2明晰概念。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如,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单元,教材呈现了木块、花朵、小棒、胡萝卜、金鱼、小朋友等多组实物图,每种实物都展示着相同的几份,求一共是多少。这样就为学生积累起大量感性的材料,从而逐步体会到乘法的本质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3揭示关系。借助直观图直观地反映数量之间的关系。如,一年级(下册)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教材出示花片图表示两数之间的相差关系:二年级(下册)倍的认识,教材出现直条图清晰地揭示了一倍与几倍的关系。如何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读懂图意呢?以倍的认识为例,笔者作了以下尝试:首先,整体观察,找准对象。引导学生观察情境,找准关注对象。

10、本图情境为3个小朋友在数花坛中各种花的朵数,关注对象为花的数量。其次,有序读图,读准信息。(1)按题目叙述顺序读出信息。:蓝花2朵,黄花6朵。(2)从总体到细节读出关系:总体看图上黄花多,蓝花少;再注意细节,图上将2朵蓝花圈起来看作一份,将黄花也每2朵一圈,有这样的3份。再次,据图思考,分析关系。(1)整合信息: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蓝花2朵一份,黄花每2朵一份,有这样的3份。(2)抽象关系: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3)解决问题:求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可以用除法计算。二、引导学生感悟图根据第一学段教材特点,可重点向学生介绍两种图:一是直观图。直

11、观图利用图形、符号来体现题中的信息、关系,它“简缩”了题目中的次要成分,把主要成分全面而又直观地展示出来,是第一学段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喜欢采用的形式。二是线段图。线段图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表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为正确解题创造条件。第一学段的线段图往往用来反映两个量之间“比一比”的关系,包括比多比少和倍数关系。以三年级(上册)“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向学生演示画图过程,引导学生动态学习“画图策略”。1读题,把握信息。师生齐读例题:一条裤子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明确条件与问题。2画图,呈现信息。例题共

12、有三句话,教师读一句话完成画图的一个步骤,特别是让学生注意:表示上衣价格的线段应与表示裤子价格的线段起点对齐,并用3条表示裤子价格长度的线段较准确地表示出上衣价格是裤子的3倍。(图略)3读图,梳理关系。带领学生据图理解题意:将裤子的价格28元看作一份,上衣的价格是这样的3份。问一套衣服要多少元,就是问把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合起来一共要多少元。4思考,解决问题。要求买一套衣服多少钱?从图上看出裤子的价格已知,是28元;上衣的价格是裤子价格的3倍。因此,可以先求出上衣的价格,再与裤子的价格合起来。同时,我们从图上也发现:可以先求一套衣服是几个28元,再算出一共多少元。5反思,感悟价值。回顾过程:刚才我

13、们是怎样用线段图来反映问题信息的?你觉得这样表示有何好处?通过画图,你在解题过程中有没有获得新的启发?美国数学家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教师示范画图的过程就是动态地向学生逐步展示如何将问题“转化”成图像的过程。在边读题边画图、边画图边思考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画图的方法,感悟画图策略的过程与价值。三、帮助学生逐步尝试画图伴随着以上两种读图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图。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理解线段图;画出第一步图,提供画图的大体框架,引导学生接着往下画;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独立画图,对于可能出现的信息呈现不完整,关系表

14、达不准确等问题,教师要利用面批、纠错等形式认真、耐心加以指导。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到底什么时候需要画图?画怎样的图?画图时有什么注意点?有了图怎样进一步思考?等等。“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多几的应用题”是在学生能“比较数量多少”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一类应用题。教材强调“先分后合”,通过“谁与谁比,谁多谁少,多的可以分成哪两部分”来理解算理。因此,通常的教学模式是“着重让学生理解:母鸡与公鸡比,母鸡多,母鸡的只数分成与公鸡只数同样多的和比公鸡多的两部分,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母鸡的只数来解此类应用题。”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让一年级的学生完整地叙述这一思

15、考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对为什么要分?分了过后又为什么要合很难理解, 。针对以上的现象,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是想在强调“同样多”与“多的部分”的概念的基础上,抓住“母鸡比公鸡多3只”的重点句,通过探讨“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谁多谁少”,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求母鸡的只数转化抽象成“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文字题(求比5多3是几)”来解此类应用题,使说的过程变得简洁,以便于学生接受。而且还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寻找单位“1”的量作铺垫。基于以上教学想法的另一个原因是教材在教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各内容之后,都出现了同类的文字题。说明各类应用题与同类文字题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是否意味着生活问题与数学模型的建构相互依存。针对以上的教学设想,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