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整理.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7437079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复习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原复习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原复习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原复习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原复习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原复习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复习整理.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整理考试题型:一、填空题(5分)(PPT中红字部分)二、单选题(5分)(PPT中红字部分)三、简答题(30分;10分/题)(100字左右)四、论述题(40分;20分/题)(300字左右)五、材料分析题(20分)(300字左右)专题一:“老祖宗”不能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特点)(P10-P12)1、科学性2、革命性3、实践性4、人民性5、发展性二、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P2-P4)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

2、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4.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5.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3、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三、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P13-P16)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虽然马克思主义已经有100多年,但是马克思主义依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芒)(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1.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2

4、.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3.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1.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2.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3.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1. 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依然存在并发生作用。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2. 马克思主义致力探寻人类社会的奥秘,揭示人类历史的规律,指明人类前进的方向,它的基本结论和方法中所蕴含的历史洞见和历史智慧,所展现的真理魅力和真理光芒,对于

5、人类走向未来具有不可缺少的启示和引领价值。专题二:物质与意识世界本质的探索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状态(P20-P21)1、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一)物质(P2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28-P29)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3.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

6、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5.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6.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7.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8.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三、物质、意识及两者辩证关系(P25-P27)(材料分析题)(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

7、主观映象。(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2.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3.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专题三:辩证法的魅力诠释辩证法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P30)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P30-P31)1

8、、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2、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3、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4、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P32)1、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P36-P37)1、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法的实质

9、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P42)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P42-P44)(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一、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三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答: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P36-P3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

10、展的问题。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二)质变量变规律(P40-P41)1. 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3.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4.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三)否定之否定规律(P4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与否定的方面,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

11、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一步走向更高阶段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构成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专题四:知行合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一)实践的本质(P57)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二)实践的基本结构(P58)1、第一,实践主体。2、第二,实践客体。3、第三,实践中介。4、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

12、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P59)5、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P59)(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P60)1、一是物质生产实践。2、二是社会政治实践。3、三是科学文化实践。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认识的本质(P6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61-P63)(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

13、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P63-P71)(P83-P86)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既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一)认识的本质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

14、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2. 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二)从实践到认识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1. 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三)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1.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2.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83-P84)1.第一,从真理的本

15、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2.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五)价值(P86)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专题五:社会发展之谜揭秘唯物史观的使命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10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一)社会存在(P107-P108)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2、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二)、社会意识(P109)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若是名词解释,应展开解释)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主体,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不同的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二、经济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