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37429966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38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吴忠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宁夏吴忠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宁夏吴忠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宁夏吴忠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宁夏吴忠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宁夏吴忠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吴忠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忠中学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高二年 一、课内基础知识一、课内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仪封人请见 见:引见 多见其不知量 多:称赞 B.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责:要求 尧舜其犹病诸 病:生病 C. 义之与比 比:比较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 攘:窃取 D. 春省耕而补不足 省:视察 何以利吾家 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 是选不正确的, (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 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

2、(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 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A 项, “见”应为“会见” ;“多”应为“只是” ; B 项, “病”应为“不足” ; C 项, “比”应为“亲近” “靠近” “相近” ; 故选 D。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B. 生而知之者,上也 C. 民之归之,由水之就下D. 往送之门,戒之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掌握通假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动 知识储备和联系句子的语境,来判断得出通假字。 A

3、项, “要”通“约” ,约定、交情; C 项, “由” 通“犹” ,好像 ; D 项, “戒” ,通“诫” ,告诫; 故选 B。 3.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富而可求者 B.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有杀生以成仁 C. 卒之东郭墦间 望之不似人君 D. 则齐国其庶几乎 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 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 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

4、有意 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 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 A 项,两个“而” ,相同。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 B 项,不同。第一个“以” ,介词,凭借;第二个“以” ,连词,来; C 项,第一个“之” ,动词,到;第二个“之” ,代词,他; D 项,第一个“其” ,副词,大概;第二个“其” ,代词,自己; 故选 A。 4.下列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A. 苟为后义而先利B. 饭蔬食饮水C. 庶民子来D. 求也退, 故进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

5、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 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 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 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例句: 阶,名词作动词,竖起梯子。 A 项,后,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后” ; B 项,饭,名词作动词,吃; C 项,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D 项,进,使动用法,使进; 故选 B。 5.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祭祀以时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6、暴见于王 其 何以行之哉 不吾知也 至,则行矣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君子笃于 亲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 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 属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以时祭祀” ; 属于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属于 省略句,必以(之)告新令尹;属于被动句, “见于”表被动;属于宾语前置句,正常 语序“其以何行之哉” ; 属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不知吾也” ;属于省略句,至, 则(那人)行矣;属于判断句, “也”表判

7、断;属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不修 德,不讲学” ;属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君子于亲笃” ; 故归类为属于状语后置句;属于判断句;属于省略句;属于被动句; 属于宾语前置句。 故选 B。 【点睛】 文言文中常见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式、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 倒装句、固定句式。状语后置是指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介宾短语)或某些副词放在动 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的现象。因后置的状语主要是介词结构,所以状语后置句又叫介 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 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可以有“为” “见”

8、 “于”等标志。 6.下列全部属于先秦诸子散文的一组是( ) A. 论语 左传 孟子 吕览B. 庄子 墨子 战国策 韩非子 C. 道德经 论语 孙子兵法 韩非子D. 诗经 老子 墨子 孟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 动知识储备,通过比对,分析、筛选得出最佳答案。 A 项, 吕览不属于先秦诸子散文; B 项, 战国策不属于先秦诸子散文; D 项, 诗经不属于先秦诸子散文; 故选 C。 【点睛】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战国初,代表作有 论语和墨子 ,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

9、的议论文。第二阶段 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 ,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 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 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和韩 非子 ,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 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孝的普适性首先是因为它产生于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慕之情。只要人类继续生存繁衍, 就需要父母,就会产生孝。现代社

10、会虽然“先意承志”式的赡养有违人格自由和独立,但我 们仍可将孝转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子之情,即用契约关系调节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过这 种契约关系不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是利益和感情的对等,也就是用“父慈子孝”式感情对等 来主导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从而避免家长制和家庭成员间的过度依赖和寄生。当然, 有人可能反驳东亚之外的社会并不强调孝,特别是欧美社会,其社会发达程度高于中国。这 种反驳并不能否定这些社会存在孝的情感。相反,在这些社会中,年迈的父母也常常以子女 能够给予经济资助和精神关怀而骄傲,变相地说明他们也需要孝。而且,人是社会的动物, 需要别人的关心和认可以获得生存的意义。儒家的高明之处就

11、在于,用孝不但维持了家庭的 温情,而且增强了家庭成员的社会生存能力。 其次,孝是仁爱他人的开端和基础。只要我们崇尚友爱和谐的社会关系,就必须从爱父 母开始。基于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 ,因为仁 的基本含义是“爱人” 。父母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最为关键,恩情最深,如果不爱父母,则这 个人爱别人也值得怀疑。因此,孝是仁之根源,所有爱人的情感都是在孝之上生长和累积起 来的。孝的推广就是将对父母的爱推及于家庭、家族以外的人和物。西方人施爱的对象仍然 是从父母子女开始,而不是陌生人,尽管其家庭成员的关系不主要是用孝来调节。由此,我 们得出结论说,只要人类家庭存在,只要

12、人类还有爱他人之心,作为爱父母的孝的情感就会 自然生起,而且外溢到家庭之外。 最后,孝与忠是两种不同质的社会关系,孝没有导致忠的必然性。因此,从批评君主专 制的角度来批评孝是比较牵强的。 “君明臣忠” “君义臣行”要求君臣以义或理相合,君不义 不明,臣可以弃之而去。 “父慈子孝”要求父子以仁爱相合。纵然原则上父不慈,子可以不 孝。现实中父子关系往往因为血缘亲情的作用,而不会像君臣关系那样容易破裂。血缘上的 亲近虽然可以通过“拟亲情化”扩展到君臣关系,但这种扩展毕竟是一种虚拟,经不起感情 和利害变故的冲击。 明白了忠、孝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将儒家的家庭伦理从政治中分离出来,以孝来调整家 庭成员的关

13、系和美化风俗,而以契约和法律来调整官员与民众的关系,而避免那种“父母官” 的专制倾向。 (摘编自谭明冉孝的普适性与宗教性 )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运用驳论的方法,通过反驳对立观点来论证孝是一种普适性情感。 B. 作者以儒家的“仁”为依据,证明了西方社会同样存在带有普适性的孝。 C. 作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将孝与忠进行对比,从而证明孝比忠更具有普适性。 D. 对于孝的普适性,文章逐层分析,层层递进,最后点明孝的现实指导意义。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的“先意承志”式的赡养不利于人格的独立。 B. 欧

14、美社会中老年人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与关怀,实质上也是一种契约关系。 C. 西方人施爱的对象始于父母子女,这一点迥异于儒家提出的“仁”的概念。 D. 血缘亲情无法真正通过“君明臣忠”的“拟亲情化”关系扩展到君臣关系。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的“爱人”之心不但催生爱父母的孝,同时也推广到了家庭、家族之外。 B. “父不慈,子便不孝”的命题不成立,因为父子关系可以经受得起某些冲击。 C. 只要父母子女之间建立起权利和责任关系,就能避免家庭成员间的寄生状态。 D. “父母官”专制倾向的产生,与混淆了家庭伦理与官员、民众的政治伦理有关。 【答案】7. B 8. D 9. C

15、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 “证明了西方社会同样存在带有普适性的孝” ,曲解文意。第一段说“东亚之外的社会并不 强调孝,特别是欧美社会”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正

16、确的一项” , A 项, “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的先意承志式的赡养” ,理解有误, “先意承志”式 的赡养并非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原文说“但我们仍可将孝转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子 之情” , “转变”就表明不是本来如此; B 项, “实质上也是一种契约关系”曲解文意,原文是说, “变相地说明他们也需要孝” ,并非 契约关系; C 项, “迥异于儒家提出的仁的概念”理解有误,儒家“孝的推广就是将对父母的爱推及 于家庭、家族以外的人和物”与“西方人施爱的对象始于父母子女” ,有相同之处,并非 “迥异”的关系。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 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 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 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项, “只要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