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64440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7329870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64440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64440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64440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64440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64440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6444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64440(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摘 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必然产生许多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的学生,即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留守学生们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特别是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做好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国家未来的重要工作,政府、学校、家庭与社区必须联手形成合力是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关键词 农村中学 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初探留守学生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

2、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学生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学生综合症”。针对我校的实际,我们调查了七、八、九年级的留守学生828名,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确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相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数据凸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也是不容易发觉和影响深远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学生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

3、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二是自卑心理障碍。学生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学生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三是寂寞无聊心理。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如在召开留守学生主题班会时一位初三女生在给妈妈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寂寞,有多么伤心,从你们

4、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天天我一个人在家里哭,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四是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学生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是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学生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学生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六是大多数学生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间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学生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5、。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学生。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学生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学生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学生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学生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原因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

6、一起,或者被寄宿有亲戚家甚至自己独自在家,与父母较少交流和接触,父母最多间隔一段时间问候一声,因此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理企盼、困惑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方面由于经济的原因,农民外出务工,必然回家的次数就不多了,这些家庭的学生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从生活期望上看,59.78%的留守学生希望“爸爸妈妈都在家”,13.34%则选择“跟着爸爸妈妈去城里读书”,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24.87%,这表明学生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多数留守学生表示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

7、,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在和留守学生交谈中发现,他们感觉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厌学、逃学、上网吧、离家出走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据调查,留守学生宣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的占32.7%,写日记的占51.2%,由于缺乏或不愿意采取与监护人或老师交流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过半的学生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去获取安慰,初中生自我意识、分辨能力差,容易被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行为影响,严重的出现“拉帮结伙”现象。虽然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守学生和监护人

8、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都表示喜欢读书,父母都表示只要学生能读,都会让子女继续读书,但是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甚至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能监督他们的学习已经不错了,造成留守学生自律性差。有学生刚进校,面对初一繁重的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很多学生出现成绩滑坡现象。据调查,留守学生中只有11.7%成绩优良,大部分居班级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学生学习无人督促,处于散漫状态的严重现实。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由长辈或亲戚监护的学生只能是满足生理需要、安全

9、需要,只负责照顾生活,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大多只限于吃饭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情,难以尽到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内容上存在很大的盲区。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习中各种矛盾和竞争加剧,学习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没有得到解决,许多中学生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学生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无人倾诉,和监护人存在沟能上的障碍。初中段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女生碰到月经初潮、男生首次遗精的事情,不好意思和长辈、亲戚说,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对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很大。2、学校方面学生的健康成长,归根到底还是教育问题。教育包括家庭教育

10、、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指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其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较强;社会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其主体较为广泛,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媒体等。我国农村这三方面的教育都比较薄弱,这也是留守学生状况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留守学生本身缺乏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没有给予相应补充。众所周知,我国农村长期以来缺少相关的青少年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社会在青少年的教育成长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尽管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但是大多数农村学校应试教育过强,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的安全健康

11、、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得留守学生甚至连倾诉的渠道都没有,更加孤立。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留守学生”中有50.54的学生成绩较差,39.46中等偏下,10成绩较好,仅有2成绩优秀,还有的学生无故辍学。教师的关注是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健康心理、良好品性的外部动因之一。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一般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多是一些留守学生,学校通常

12、是惩罚性的教育,教师往往是知道“难以管理的”听之任之,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3、自身方面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学生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学生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因此代沟影响较大。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多方面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在个性特征上,留守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13、;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焦虑心理突出。留守学生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甚至是屈辱,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常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学生,因此经常给学生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父母对学生过分溺爱,导致学生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越轨现

14、象严重。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学生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参与小团体,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学生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 4、社会方面留守学生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留守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

15、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学生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农村村级组织职能的异化和弱化;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三、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农村留守学生现象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是这一代打工家庭不得不承受的社会代价。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

16、学生”的队伍必会进一步“扩大”。如果他们的生存环境仍然得不到改善,必然有碍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最终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可以说,今天的留守学生问题就是明天的农村社会问题,是个很综合、很复杂的问题,必须依赖监护人、外出父母、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和长期不懈的努力。1、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务工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务工父母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既能省学费又能挣钱,而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成年后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必须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长不仅人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学生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代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