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01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7329652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0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0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0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0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0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0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入城市。于是,农村中凸显出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目前,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开始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的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上学,从而产成了一个特殊

2、的新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具体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地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将近2亿人,全国的留守儿童将近2300万人,并呈继续上升的趋势。在儿童时期的孩子本应是在父母的呵护和关爱下快乐成长的时期,却因为父母的外出打工而不能享受到正常孩子的家庭生活,这不仅仅是一个属于家庭的问题,它更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一特殊的群体在特殊的背景下最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在2004年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照顾而出现严重问题的事件暴光后,在社会上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一、 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二、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符合

3、留守条件的儿童进行筛选,得到全国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为8.05,我国留守儿童的数目大约为2290.45万人1。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无法享受到父母的抚慰和关爱,得不到父母在思想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调查显示:缺乏母爱会使儿童心理缺乏稳定感,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移或障碍;而缺乏父爱又会使儿童缺乏安全感,从而失去权威的、崇拜的勇敢和坚强的对象,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古往今来,家庭乃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细胞,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每个人在世俗生活中所能找到的最终归宿。家庭的缺失受伤害最大的是

4、幼小的孩子。有人曾对1095名中小学生的家庭结构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生活在不完整家庭里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者所占的比率为13.8%,而完整家庭中有问题的孩子所占比率只有0.2%,这充分说明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而留守儿童缺少的恰恰是完整的家庭结构,这种缺失势必会对儿童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2。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相比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最差,全体留守儿童的问题检出率达13.5,而非留守儿童的问题检出率仅为3.8%,而且在焦虑等其他几个因子上,除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外,其他六个因子留守儿童的得分都要比非留守儿童高,也就是说心理健康

5、要更差。在我国过去关于留守儿童的一些调查中,也普遍提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较差的描述。3(一)情绪问题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处在身心发育时期,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遇事就会显得柔弱无助,甚至不愿和别人主动交流,在学校做了错事,老师一批评就会掉眼泪,性格内向、不开朗。然而进入初中以后逆反心理加重,容易情绪失控,甚至导致冲动行为的发生,严重的会形成犯罪。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二)认知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使某些留守儿童错误地认为不上学也能打工挣钱,新的“读书无用论”出现。

6、有一学生逃学去打工,面对老师的责问,回答:“反正读完书也是打工,还不如早点出去。”许多留守儿童学习目的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再加上在家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而过早流入社会。4少数孩子还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产生怨恨情绪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2、留守儿童性格缺陷严重。大多数的留守儿童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格缺陷。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均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

7、孤僻、不合群,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一些调查还表明,留守儿童中年龄越小的孩子心理问题越突出,女生又要比男生问题更突出,主要表现在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方面。3、留守儿童行为偏差明显。近期我针对我校的学生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在中心小学256名留守儿童中,经常有无故缺席现象的学生占7.2%,二三年级96名留守儿童的交作业率经常不到40%。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注,容易出现适应性不良行为,如退缩或破坏性行为冲动、内向孤僻、敏感多疑、性情古怪、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和发展能力低、学业不理想等个性行为障碍,而且男孩子普遍表现突出。留守儿童行为偏差还表现在心理应激能力差

8、。当出现突发情况时,他们的应激能力非常的弱。在2007年7月,河南省某县连续遭到暴雨和特大暴雨的袭击,对于突然发生的水灾,很多留守儿童显得手足无措,非常惊慌。面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危机,没有父母在身边进行及时的抚慰,易造成心灵的创伤。在5.12大地震后余震不断的日子里,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恐慌情绪,反应迟钝,眼神中流露出不知所措和无助。4、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年级段的差异。黄艳苹在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所做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年级效应,小学组和高中组的心理健康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小学组存在更多的焦虑情况,初中组位于中间,高中组的焦虑倾向更低;这种差异还表现在心理健康的身体症状和恐

9、怖倾向维度上,在这两个维度上小学组要显著高于初中组和高中组;同时,初中组在过敏倾向上要显著低于高中组;但是,自责倾向正好相反,高中组的自责倾向得分最高,其次是初中组,最低是小学组,并且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得分越高,表示越感到自责。5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叶曼等认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父母因素、监护人因素以及自身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6黄俊霞等认为,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教养人的教育方式不当、教育能力低、监管力度不够,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都是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的原因。7从以上两位研究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可以从外部因

10、素(社会学校父母监护人)和内部因素(自身因素)两大部分来进行分析。还有些学者把着眼点放在家庭影响因素上,范方等认为,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导致其家庭环境的恶化,家庭环境的恶化是形成其不良人格特点的重要原因。8可见家庭因素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1、社会因素留守儿童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受制于此。虽然无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 一样的待遇。孩子的教育问题基本上顾不上,再加上他们无法仅仅靠种地维持生计,迫于家庭经济压力,想继续增加家庭收入而不得不选择外出打

11、工或经商。另外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的关注不够。当诸多的问题,一幕幕的凄惨状通过各种媒体展现在我们眼前时,留守儿童问题得到普遍关注。一些地方政府提出各种政策来关注留守儿童,如责令当地的中小学校关照其教育问题,减免学杂费,提供低保补贴等。2、学校因素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身心变化较快,充满活力和朝气,富于好奇和想象,情感丰富而又脆弱,其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性并存。由于家庭生活的缺失使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焦虑,需要学校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的负面影响。然而留守儿童多集中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因

12、素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义务教育重大工程项目以来,教师工作环境明显改善,但工作条件依然较差。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当地义务教育的需要。据中西部9个省(自治区)的学校数据统计,2006年,3万多所村小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3,4万多个教学点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均远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这些地区学校的教师严重不足,进不去、留不住问题突出。原因一是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尚未充分体现农村边远地区学生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等特点,不能适应这些地区学校教育教学对教师的实际需求。二是边远

13、地区学校的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对艰苦地区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38.7%的校长反映近三年中有教师流失情况,其中,74.6%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骨干教师,92.5%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9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偏远地区,教师面临的不仅是学校教育,还面临家庭教育的补充与纠正。然而,在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工作,他们的付出和回报是不成比例的,长此以往,教师对于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自然会降低。近年来,教师的工资逐步提高,福利待遇及工作条件有所改善,但教师津补贴尚未完全得到落实,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依然偏低。抽样调查显示,近50%的农村教师和

14、县镇教师反映没有按时或足额领到津补贴。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7729元和20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5198元和1948元。“教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尚未真正得到落实。10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学校寄宿的集体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很差11。学校也没有条件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仅仅是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在问题发生的时候采取一些教

15、育措施,很少对其发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讨。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有很多的无力感,在开展很多教育教学工作时付出较多但常常收不到较好的效果,一些教育程序被简单化,形式化。3、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这是得到证明的心理学普遍原理。成长中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却不能充分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据统计12,某地区“留守儿童”在校学生中有40%与父母分离三年以上,最长时间为十一年。父母多采用

16、打电话,其次是通过写信与孩子沟通,而沟通内容大多是关注学习,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要、交往和兴趣;父母多怀有“补偿心理”,就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缺少给予孩子精神食粮;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长此以往,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在转化的过程中变得艰难。家庭因素中的另一因素是监护人多是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祖辈,他们的文化素质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13,多数监护仅限于生活上,疏于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正常人格;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14;抚养者大多溺爱孩子,导致要求放松和原则失效,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4、自身的原因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其生理、心理、人生观未成熟,行为最易出现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