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7329585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能力的培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发挥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并使之逐渐丰满和完善。中学生物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无疑为创新教育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它将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形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2、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如何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呢?笔者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浅谈在生物新课标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认识。1、要自觉更新教育观念现代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科学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自觉的采用创新方法去培养创新的人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形势要求下,一定要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应试式教育为素

3、质教育,变单纯的传授知识教育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

4、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教师要积极主动更新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的传统的讲授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生物教师应大胆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学会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自学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其中作为一种兴新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已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在生物教学中可广泛的推广。 2、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

5、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3、要更新教育手段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已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传统教学媒体已越来越限制了学生视野、思维的发展需要。现代教学媒体在增大教学法容量、开阔学生

6、视野、诱发学生思维等方面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它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在今后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尤其对网上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地培养获得的。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物学发展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

7、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比如,在学习了密码子后,告诉学生第一个被破译的密码子UUU(苯丙氨酸),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知道UUU决定的是苯丙氨酸。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介绍尼伦伯格的实验,人工合成一段仅由尿嘧啶核苷酸构成的RNA(UUUUUU),以此为模板合成出了一段仅由苯丙氨酸连接而成的多肽。因此学生自然会体会到尼伦伯格实验的巧妙之处,产生出“我也能”、“我也行”的自信心。再如,根据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的事实,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所有生物的密码子都相同,如果找到了另一类生物的密码子与现知的不同,这又意味着什么。这无疑可与丁

8、肇中教授寻找“反物质”的工作相媲美。这就是新的思路,也是生物科技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的目标。只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坚持不断地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在学生头脑中才会萌发创新意识,并逐步得到强化。当然有时学生提出的想法或做法可能不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却是新的。因此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以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定会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愿望和创新热情。 4、养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

9、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焦脆。例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再如,年轻的助教班丁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同样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实验室潮湿、闷热,多数实验狗由于伤口感染死亡;由于经费枯竭,他为了实验连生活费都搭上;仅有两位本科在校生助手,其中的一位还中途辞别,更遭的是班丁的女友也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情况下离他而去。班丁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坚持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胰岛素并由此而获得了

10、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再新颖的创新也会半途而废。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5、 养灵活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爱因斯担曾说过:“创新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尤其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在这方面达尔文和孟德尔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11、。达尔文是天主教徒,信奉“上帝造物,万世不变”,但他还是相信物种是可变的,在他耗尽毕生精力,收集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后,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论。孟德尔也同样以叛逆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由一位天主教牧师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能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后,再来重新认识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几大优点,以及分析实现F2分离比的条件,鼓励学生

12、大胆猜测,以培养发散性思维。当然,逻辑推理也是创新过程必不可少的,可以用它来验证已有的创新设想。例如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来验证对F2解释的可靠性,这其中包含着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创造因素。试想如果孟德尔遗传规律没有得到实验验证,那是很难被人们接受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教学,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6、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

13、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7、索性实验,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学生实验是学生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生物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现行课本中的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

14、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形式或变换条件,让学生选用重新设计。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节实验,教师可让学生选用不同解离时间的洋葱根尖(如可选取9:00、13:00、17:00、21:00等时间)进行实验,找出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时间,或选取不同材料(如选蚕豆根尖、小麦根尖、葱兰根尖、洋葱根尖等)让学生找出实验选用的最佳材料等等。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欲望,既增强了知识的理解,更提高了实验技能,培养了创造能力。同时,组建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一些探索性的生物小实验,鼓励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作为从事生物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较高生物科学素质的同时,只要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