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王阳明道德世界的哲学建构知识分享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327311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熹与王阳明道德世界的哲学建构知识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朱熹与王阳明道德世界的哲学建构知识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朱熹与王阳明道德世界的哲学建构知识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朱熹与王阳明道德世界的哲学建构知识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朱熹与王阳明道德世界的哲学建构知识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熹与王阳明道德世界的哲学建构知识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熹与王阳明道德世界的哲学建构知识分享(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熹与王阳明道德世界的哲学建构,课标: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继承 发展,道德伦理,哲学化建构,朱熹与王阳明道德世界的哲学建构,概要,思想史策略研究,宋明理学教学分析,时代背景,二、走进人物,三、走出人物,一、走近人物,思想内容,思想价值,具体抽象,微观宏观,主观客观 微观宏观,(1)不苛求(“了解之同情”)、不过誉(避免过度阐释),(2)是否顺应时代要求合理性 (3)在思想史长时段中的位置进步性,一、走近人物了解时代背景,三教图,“昨日之会大率谈禅,使人情思不乐,归而怅恨者久之。此说,天下已成风,其何能救?今日之风,便先言性命道德,先驱了(引导)智者。才愈高明,则陷溺愈深。 二程集,“子贡曰:夫

2、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人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儒以中道御群生,罕言性命,故世衰而寖息。” (唐)刘禹锡刘禹锡集,今日卓然不为此学者,惟范景仁与君实尔,然其所执理,有出于禅学之下者。 二程集,惟当自明吾理,吾理自立,则彼不必与争” 二程集,入佛老?,沉溺禅学之风大盛,儒学性(人性论)命(宇宙论)说缺失,理论弱势,士大夫的理想人生境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三教合一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 全祖望题真西山集,理学形成与发展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

3、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的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人民版教材,朱、王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朱熹年谱(二) 1153年,二十四岁,赴同安县主簿任,见理学家李侗,得晓 “理一分殊”之理? 1156年,二十七岁,“杜鹃夜悟”,王阳明年谱(二) 1508年,三十七岁,“龙场悟道”,二、走进人物理解思想,朱、王的哲学体系的起点悟,理一分殊: 万物各有其理,而万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人民版教材,“杜鹃夜悟”由佛归儒,先生(朱熹)曰:“旧为同安簿时,下乡宿僧寺中,衾薄不能 寐。是时正思量子夏之门人小子章,闻子规声甚切。思量此章, 理会不得。” 朱子语类卷四九,“用某禅僧意思

4、去胡说,试官为某说动了,遂的举。” 朱熹(朱熹在参加考试时随身只带了本大慧语录), 引自钱穆宋明理学概述,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 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 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 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朱熹的理解】 然此小学之末耳,推其本,如大学正心诚意之事,则无有。 言君子

5、之道,非以其末为先而传之,非以其本为后而倦教。但学者所至,自有深浅,如草木之有大小,其类固有别矣。若不量其浅深,不问其生熟,而概以高且远者强而语之,则是诬之而已。,其曰“理无小大”,无乎不在,本末精粗,皆要从头做起, 不可拣择,此所以为教人有序也。” 朱子语类卷四九,先本后末&先末后本?,王阳明年谱(三) 1492年,二十一岁,举浙江乡试,遍读朱熹遗书,并在父官署“格竹”成病,乃废格物,随世学辞章 1498年,二十七岁,学朱熹书,又得疾,乃思养生 1501年,三十岁,游九华作赋,与道士论仙 1502年,三十一岁,念及祖母与父,悟出了佛学和道教的不足,转而笃信儒学 1506年,三十五岁,给事中戴

6、铣、御史薄彦徽共同上书弹劾刘瑾,被打入大牢。王阳明向皇帝上书一封。后被打入大牢,杖责四十。此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担任驿丞。 1508年,三十七岁,“龙场悟道”,“此孝弟一念,生于孩提。此念若可去,断灭种性矣。此吾儒所以辟二氏。” 王阳明,摘自王阳明大传上,格物失败,脱身于佛,龙场悟道,因念:“圣人处此,更为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 阳明先生年谱,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hu魍魉wng ling ,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鴃ju舌难语,可通语者,皆

7、中土亡命。 阳明先生年谱,居无宫室,惟累土为窟,寝息其中而已。夷俗尊事蛊神,有中土人至,往往杀人之以祀神,谓之祈福。 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 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 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 阳明先生年谱,朱、王的哲学体系的起点本体论的建立,朱熹 杜鹃夜悟 内外兼具,王阳明 禅学内取向 龙场悟道 内取向,起点,思维方式:,天人合一,唯有“天人合一”学说影响最大,它不仅是一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汤一介儒学十论及外五篇,理气二元论(“理一分殊”发展而来),

8、心即理,禅学的内取向,终点,周敦颐的太极图两个版本,“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郭店楚简语丛一,朱、王的哲学体系的完善本体论基础上的修养论建构,朱熹 理气关系,王阳明 心即理,本体论,修养论,实践论,概念,逻辑,结构,+,=,历史中的概念 古人的逻辑,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持敬),知行并进(理论上“知”在先),诚意=格物=致知,致良知,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人,牛,树,“格,至也。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至于用力

9、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致知,持敬,格物,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今且当自持敬始,使端悫qu纯 一静专,然后能致知格物。” 朱熹,天大无外,而性禀其全。故人之本心,其体廓然,亦无限量;惟其梏于形器之私,滞于闻见之小,是以有所蔽而不尽。人能即事即物穷究其理,至于一日会贯通彻,而无所遗焉,则有以全其心廓然之体 朱文公文集卷六七,朱熹修养论,朱熹年谱(三) 1163年,三十四岁,论语要义、论语训蒙口义、训蒙绝句 1164年,三十五岁,杂学编、困学恐闻编成

10、1166年,三十七岁,编订通书,编订二程语录 1168年,三十九岁,编订程氏遗书成 1169年,四十岁,校订成程氏易传,修订祭仪成 1170年,四十一岁,修订太极图说解成,西铭解成,校订程氏遗书、文集、经说 1171年,四十二岁,知言疑义成 1172年,四十三岁,论孟精义成,资治通鉴纲目草成,八朝名臣言行录成,修订西铭解成 1173年,四十四岁,序定太极图说解,程氏外书编成,伊洛渊源录草成 1174年,四十五岁,编订大学、中庸新本,编次古今家祭礼 1175年,四十六岁,吕祖谦来访,共编订近思录,始作家礼,1177年,四十八岁,论语集注或问、孟子集注或问、大学章句或问、中庸章句或问、中庸辑略成,

11、诗集解成,易传成 1184年,五十五岁,编订张南轩文集 1186年,五十七岁,易学启蒙成,孝经刊误成 1187年,五十八岁,小学书成,通书解成 1188年,五十九岁,始出太极图说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成 1189年,六十岁,正式序定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1190年,六十一岁,楚辞协韵成,编礼记解 1192年,六十三岁,孟子要略成 1196年,六十七岁,编辑翁季录 1197年,六十八岁,仪礼集传集注成,周易参同契考异成,韩文考异成 1198年,六十九岁,楚辞集注成 1199年,七十岁,楚辞辨证,编楚辞后语目录,阴符经考异成 1200年,七十一岁,楚辞音考,二月,修订大学章句最后成,三月去世,墟墓兴衰

12、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鹅湖和教授兄韵,陆九渊集卷二五,鹅湖之会,【译文】易简质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旁求他索不着根本的支离之学只能浮沉不定。,朱熹哲学体系的完善本体论基础上的修养论建构,理气关系,本体论,修养论,实践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持敬),知行并进(理论上“知”在先),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传习录上,格物者,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 答罗钦顺少宰书,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

13、,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大学问,格物,然心之本体则性也。性无不善,则心之本体无不正也。何从而用其正之之功乎?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正。 大学问,王阳明的修养论,心,意,身,性,心,身,客观存在物(圣人之书),行,知,朱熹的知与行,王阳明的知与行,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答顾东桥书,今吾子特举学、问、思、辨以穷天下之理,而不及笃行,是专以学、问、思、辨为知,而谓穷理为无行也已。学至于穷理至矣,而尚未措之于行,天下宁有是邪?答顾东桥书,(

14、1)以“知行合一”批判朱熹的重知轻行的外向求知行为,知与行,王 阳 明 之 “知 行 合 一”,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悌者,却不能孝、不能悌,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传习录,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 只恁的便罢。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

15、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传习录上卷,(2)以“知行合一”批判言行不一的伪善行为,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王阳明年谱(四) 1519年,四十八岁,阳明起义兵,擒宁王宸濠。武宗南巡,阳明献俘张永。 1520年,四十九岁,门人冀元亨冤死于狱;张忠、徐泰以谋反罪陷害阳明,未成。 1521年,五十岁,阳明揭“致良知”之教。,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三,王阳明的哲学体系的完善本体论基础上的修养论建构,王阳明 心即理,本体论,修养论,实践论,诚意=格物=致知,致良知,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年谱(五) 1508年,三十七岁,创作五经臆说(晚年烧毁) 1518年,四十七岁,刻古本大学、朱子晚年定论 门人薛侃刻传习录 1521年,五十岁,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