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324394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九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诗经两首蒹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2)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3)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导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众口传唱的歌词时,是否依稀记起那首因不朽的失眠而产生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当你将盛有剩饭的饭碗一推,耳边是否响起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叮咛?当你手捧

2、取得高分的试卷,心中是否涌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古典诗歌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介入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感。今天,就让蒹葭这首诗,再一次浸润我们渴求美的心灵。二、走进作者: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三、预习检测:1配乐朗读:请同学们在选择的神秘花园的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2请同学说说选择神秘花园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体会诗歌迷茫而忧伤的情感基调。】

3、3主人公为何而忧伤?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下面请你细读诗歌,走进画面。以“我依稀看见了_”这个句式说说你的发现。2、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一副属于自己的画面,但它们都是朦胧的、凄美的,当置身其中,我们还会听到很多声音。请再次细读全诗,以“我仿佛听见了_”句式,说说你都听见了什么。3、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一幅有温度的画面。请以“我真切感受到了_”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五、合作探究:(一)理解诗中意象的深刻含义。1诗中描写了哪些客观事物?它们所代表的仅是客观事物吗?2自由讨论“蒹葭”、“伊人”等意象的象

4、征意义。(二)激发创造美的激情1大屏幕打出在水一方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2你觉得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品评中,学生发现改编后的歌词将迷茫优美的意境、一唱三叹的形式及多用重章叠句等原作中最精彩之处都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欣赏优美的诗歌,学生全身心都沉浸在美的情感体验中。】3也许你不是画家,也许你不是舞蹈家,但你有丰富的想像力,你能想像一下怎样借助除文学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蒹葭这首诗的意境吗?小组自由交谈。 六、精读品析: 1以上体会你是从诗歌哪部分感受到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诗经善用重音词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品味诗经朴素优美

5、、韵律和谐的语言。】2你能在保持原诗风格不变的基础上,试着将加点的词改换一下吗?请把改后的诗句读出来。【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这个设计牵引性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活动的火花。学生改换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学生受到的美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3朗读成诵七、拓展延伸:阅读戴望舒的雨巷,回答问题。(原诗略)1诗中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在语言上与蒹葭有哪些相似之处?3试以恰当的情感和语调朗读这首诗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蒹葭是一首诗。是诗,就应该朗读,反复朗读。蒹葭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手法,营造出渺远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主人公缠绵凄

6、迷的情感。当品味其中的韵律之美、朦胧之美、情感之美时,一次细腻真切的朗读可能会胜过千言万语的分析探究。为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一、抓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通过换字法和声音的延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韵律之美和诗歌营造的朦胧凄美意境。二、抓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两句,通过添字法和重音的把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憧憬和失落之情。三、抓住“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三句,通过想象和表情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主人公追寻伊人的执着。试想,当一节课下来,学生再次捧起这首诗,若能自觉地注入自己的情感,轻轻吟诵着诗中的字句,享受蒹葭带给他的美好,则是我教学本课的最大追求。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