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高三一模化学及参考答案(2020年整理).4.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7322555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PTX 页数:9 大小:65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西城高三一模化学及参考答案(2020年整理).4.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北京西城高三一模化学及参考答案(2020年整理).4.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北京西城高三一模化学及参考答案(2020年整理).4.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北京西城高三一模化学及参考答案(2020年整理).4.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北京西城高三一模化学及参考答案(2020年整理).4.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西城高三一模化学及参考答案(2020年整理).4.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西城高三一模化学及参考答案(2020年整理).4.ppt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 城 区 高 三 统 一 测 试,理 科 综 合 -化学部分,2018.4,6我国出土的文物呈现了瑰丽的历史文化。下列文物中,主要成分属于合金的是,D使用吸氧剂,下列延长食品保质期的方法中,其原理与其它几种不同的是 A加食盐腌制B抽真空C充氮气 8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F2 在暗处遇H2 爆炸,I2 在暗处遇H2 几乎不反应 Br2 和NaI 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和 NaCl 溶液不发生置换反应 金属Na 和熔融 KCl 反应置换出金属 K 常温下,NaCl 溶液的pH=7,AlCl3 溶液的 pH7,向 CuSO4 溶液中加入 H2O2 溶液,很快有大量气体逸出,同时放热,一

2、段时间后,蓝色溶 液变为红色浑浊(Cu2O),继续加入 H2O2 溶液,红色浑浊又变为蓝色溶液,这个反应可以 反复多次。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u2+是H2O2 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BH2O2 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 CCu2+将 H2O2 还原为O2 D发生了反应Cu2O + H2O2 + 4H+ =2Cu2+ + 3H2O 10我国学者研制了一种纳米反应器,用于催化草酸二甲酯(DMO)和氢气反应获得EG。反 应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ACu 纳米颗粒将氢气解离成氢原子 BDMO 分子中只有碳氧单键发生了断裂 C反应过程中生成了 MG 和甲醇 DEG 和甲醇不

3、是同系物 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Na2CO3 溶液处理水垢中的 CaSO4:Ca2+ + CO 2 = CaCO3 3 Na2O2 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2Na2O2 + 2CO2 =2Na2CO3 + O2 稀HNO3 洗涤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Ag + 2H+ + NO = Ag+ + NO2 + H2O 3 FeCl3 溶液腐蚀线路板:Fe3+ + Cu =Fe2+ + Cu2+ 某同学向 SO2 和Cl2 的混合气体中加入品红溶液,振荡,溶液褪色,将此无色溶液分成三 份,依次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下列实验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说明 Cl2 被完全消耗 B中试纸

4、褪色的原因是:SO2 + I2 + 2H2O =H2SO4 + 2HI 2 中若将BaCl2 溶液换成 Ba(NO3)2 溶液,也能说明 SO2 被 Cl2 氧化为 SO4 实验条件下,品红溶液和 SO2 均被氧化 25(12 分)为消除燃煤烟气中含有的 SO2、NOx,研究者提出了若干烟气“脱硫”、“脱硝” 的方法。 向燃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高温时将 SO2 转化为 CaSO4 的化学方程式是 。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选取还原剂将烟气中的 NO 进行无害化处理。NH3 还原 NO 的化学方程式是 。 以 NaClO 溶液作为吸收剂进行一体化“脱硫”、“脱硝”

5、。控制溶液的 pH5.5,将烟,2,2 气中的 SO2、NO 转化为 SO4 、NO3 ,均为放热反应。 在图 1 中画出“放热反应”的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1)已知:,图 1 NaClO 溶液吸收烟气中SO2 的离子方程式是 。 一定时间内,温度对硫、硝脱除率的影响曲线如图 2,SO2 的脱除率高于 NO,可 能的原因是 (写出 1 种即可)。,3,图 2 烟气中 SO2 和 NO 的体积比为 41,50时的脱除率见图 2,则此吸收液中烟气 转化生成的 NO 和 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3 26(12 分)以铝土矿(主要成分为 Al2O3)为原料,用真空氯化亚铝(AlCl)歧化法

6、,无需 进行分离提纯,直接制备金属Al。其反应过程主要由两步组成,如下图:,Al2O3 (s) + 3C (s),2Al (l) + 3CO (g)H+1346 kJmol 1,3AlCl (g)AlCl3 (g) + 2Al (l)H140 kJmol 1 第一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第二步AlCl 分解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K 随温度升高而 (填“增大”、“不 变”或“减小”)。 第一步是可逆反应,选择在接近真空条件下进行,其原因是 。 第二步反应制备的 Al 中含有少量C,可能的原因是 (不考虑未反应的 C,写出 1 种即可)。 右图为真空 AlCl 歧化法制备 Al 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7、,控制 AlCl3 的凝华装置、Al 的生成装置和AlCl 的制备装置的 温度分别为 T1、T2、T3,其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制备Al 的整个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27(17 分)某小组研究溶液中 Fe2+与 NO2 、NO3 的反应。,资料: Fe(NO)2+在溶液中呈棕色。 (1)研究现象a 中的黄色溶液。 用 溶液检出溶液中含有 Fe3+。 甲认为是 O2 氧化了溶液中的 Fe2+。乙认为 O2 不是主要原因,理由是 。 进行实验,装置如下图。左侧烧杯中的溶液只变为黄色,不变为棕色,右侧电,4,极上产生无色气泡,经检验该气体为 NO。 产生 NO 的电极反应式是 。 实验的目

8、的是 。 研究现象a 中的棕色溶液。 综合实验和实验,提出假设:现象 a 中溶液变为棕色可能是 NO 与溶液中的 Fe2+或 Fe3+发生了反应。进行实验,证实溶液呈棕色只是因为 Fe2+与 NO 发生了 反应。实验的操作和现象是 。 加热实验中的棕色溶液,有气体逸出,该气体在接近试管口处变为红棕色,溶 液中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解释产生红褐色沉淀的原因是 。 研究酸性条件下,溶液中 Fe2+与 NO2 、NO3 的反应。,中溶液变为棕色的离子方程式是 、 。 中出现棕色的原因是 。 实验结论:本实验条件下,溶液中 NO2 、NO3 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碱性等有关。,28(17 分)M(,),是牙科

9、粘合剂, X 是高分子金属离子螯合剂,以下是两种物质的合成路线:,已知:R、R1、R2 代表烃基或其他基团,5,(1)A 为烯烃,B 中所含官能团名称是 ,AB 的反应类型是 。 (2)CD 的反应条件是 。 (3)E 分子中有 2 个甲基和 1 个羧基,EF 的化学方程式是 。 D+FK 的化学方程式是 。 下列关于 J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与 Na2CO3 溶液反应 b1 mol J 与饱和溴水反应消耗 8 mol Br2 c可发生氧化、消去和缩聚反应 (6)G 分子中只有 1 种氢原子,GJ 的化学方程式是 。 (7)N 的结构简式是 。 (8)Q+YX 的化学方程式是 。,6,西城

10、区高三统一测试 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8.4,第一部分共 20 小题,每小题 6 分,8C,9C,10B,6D 11B,7A 12C,2528 题其他正确答案可参照本标准给分 25(12 分,每空 2 分) (1)2CaCO3+2SO2+O2 =2CaSO4+2CO2 (2)4NH3+6NO=5N2+6H2O (3) SO2+ClO+H2O = SO4 +Cl +2H 2+ SO2 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 NO;SO2 在溶液中的还原性强于 NO;SO2 与 NaClO 溶液的反 应速率大于 NO 213,H+1486 kJmol 1,26(12 分,每空 2 分) (1)Al2O3(s)

11、 + 3C(s) + AlCl3(g) = 3AlCl(g) + 3CO(g) 减小,第一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增加的反应,降低压强,利于生成 AlCl CO 与 Al 或 AlCl 反应生成 Al2O3 和C;CO 在Al 或 AlCl 作用下生成 CO2 和C (4)T3 T2 T1 (5)AlCl3 27(17 分,(3)第二个离子方程式 1 分,其它每空 2 分) (1)KSCN,高温,7,催化剂,两个实验过程均有 O2,但 NaNO3 溶液中无明显变化 NO2 +e +H2O=NO+2OH 证实 Fe2+被 NO2 氧化生成 Fe 3+ (2)将 NO 通入 FeSO4 溶液中,溶液由浅绿色变黄色最后变棕色,将 NO 通入 Fe2(SO4)3 溶 液中,无明显变化 棕色溶液中的Fe(NO)2+受热生成 Fe2+,加热有利于 Fe2+被氧化为 Fe3+,促进 Fe3+水解, 产生 Fe(OH)3 沉淀 (3)Fe2+NO2 +2CH3COOH=Fe +NO+H2O+2CH3COO 3+ Fe2+NO=Fe(NO)2+ 两层液体界面上 H+、NO3 与 Fe 反应,生成棕色的Fe(NO) 2+2+ 28(17 分,(1)第二空 1 分,其它每空 2 分) 碳碳双键、氯原子取代反应 NaOH/H2O,,(3),(4),(5)a,(6),(7),8,(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