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卫军《绿》说课稿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37322359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丁卫军《绿》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丁卫军《绿》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丁卫军《绿》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丁卫军《绿》说课稿(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丁卫军绿说课稿绿说课稿一、说教材绿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自由读写单元,主题仍是“学会读书”,意在让学生“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朱自清的绿安排在首篇,从教材的处理可以看出教科书编写者意图以此篇作为“读书动笔”的范例。绿是朱自清早期的游记散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二、说目标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将“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列为语文素养基本要素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依据教材对文本的定位,确定如下目标:1.圈画美词美句,熟读成诵,积累本文中新颖贴切的比喻和叠词

2、。2.模仿教材的旁批示例,圈点写批注,学习作者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初步了解作者早期散文的“女性拟人格”写法。3.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其中目标1、2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三、说教法学法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领者,应发挥其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本课主要采用点拨法和讲析法。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在点拨中鼓励学生读出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形成对话。主要采用的学法:1.诵读法;2.圈画批注法;3.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基于文本的特质,教学本文须将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四、说教学时数。教学本文采用一节课时。五、说过程:(一)导入新课。

3、师生共同回忆初一初二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背影。共同背诵春的结尾部分,教师归纳朱自清散文“新颖贴切的比喻”的特点,由此切入,进入新课的第一个活动。【设计意图:回忆旧知,激活思维,自然切入】(二)活动一:初读课文,圈画标注,积累妙词佳句。学生活动:1.用圈点符号,标注出生字生词,画出你认为的关键句(总括句、过渡句,表明作者观察点变化的句子)、妙词佳句。2.同座交流,求同存异。3.集体交流,标画出大家认可的美词美句。教师活动:指导诵读,小结。助读资料:PPT显示常用的圈点符号。【设计意图:根据本文遣词造句的特色,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在交流中丰富积累,为下面的教学张本。】(三)活动二:再读课文,仿照课

4、文旁批示例,选读选注。学生活动:1.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批注,写一段话。可以从内容理解的角度,语言品析的角度,段落结构的角度2.集中交流教师活动:1.教师示例,出示PPT;2.巡视指导。3.教师归纳,PPT集中出示批注的句段,学生齐读。(1)有开头结尾的呼应艺术;(2)第二小节的衬托作用;(3)第三小节的行文思路助读资料:孙绍振先生的解读片段。【设计意图:学生自读文本,圈点批注,进行片段写作。这是一个自主赏读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真实有效的训练。助读资料的展示与教师示例相辅相成,教给学生圈画批注的具体方法;最后的教师的归纳和集中展示,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刻和全面。这一环节避免

5、了一般情形下的阅读教学师生的碎问碎答的弊病,形成对话生动有效的阅读教学局面。】(四)活动三:通读全文,合作探究,理解作品特点。余光中先生评价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女性拟人格”的写法。简单地理解就是朱自清喜欢用女性形象设喻。你从课文中读出来了吗?把你的发现,作一个分析,写一段话。学生活动:1.学生独立写话,完成后与同座交流。2.班级集中交流。教师活动:1.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引导诵读相关句子。2.教师结合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讲解朱自清先生“女性拟人格”的写法,并介绍这一风格形成的时代背景。助读资料: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散文评析片段。【设计意图:我理解的散文教学应把握三个方面,简言之就是:一

6、是作者独特的言说形式,遣词造句的特点;二是作者的所见所闻,理解其独特的言说对象;三是作者的独特感悟,对生活的个性化体验以及人生启示。三个板块的三个活动是层层递进,有序推进的,不断引导学生从文字表层走向文字的深意,走近作者,走近作者的“这一个”。第三个板块,是一个话题探究,是一个延伸拓展。】(五)师生总结,选读齐读,选择背诵。六、说作业一是背诵绿全文;二是用本课学到的圈点批注的方法预习囚绿记。七、说板书(略)八、说效果在反复多样的诵读基础上,模仿课文的旁批进行圈点批注训练,并用写话的形式,学生应该有较为扎实的收获。最后一板块的合作探究,是对作者写作特色认识的提升,是否有必要对“女性拟人格”这一话题进行探究拓展,还需斟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