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37312698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虽有佳肴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0课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2、: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ji) (

3、yo ) 自强( qing ) 兑命( yu ) 学学半( xio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 即使 弗食 不 不知其旨也 甘美不知其善也 好,妙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教学相长 增长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因此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然后能自强 勉励学学半 教 其此之谓乎 大概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主旨 今义:甘美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学学半 古义:教今义:学习5、 翻译下列句子。(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

4、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6、(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教学相长 。合作探究:1、 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

5、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3.开头“虽

6、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作铺垫。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

7、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反馈检测】1.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小戴礼记 ,与周礼 仪礼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孔子及其弟子 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教 与学 的关系,说明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8、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主旨 今义:甘美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学学半 古义:教今义:学习【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

9、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

10、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板书课题)二、整体把握课文。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

11、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3、老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怎样对待弱势群体: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2、学生回答问题。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

12、大胆的设想。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我们今天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可以实践这些设想吗?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现在你们中间。同学谈设想,老师注意倾听。板书设计:大道选贤任能,讲信修睦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2.人人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谓之大同】作业设计:教学反思: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