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37312275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14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棵小草的初心 记最高科技奖获奖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药学家屠呦呦 韩霁 结缘 青蒿,在我国南北方很常见的一种植物,科普读物上描述,“ 属菊科,一年生草本, 原产于我国,后被许多国家栽培。” 就是这株貌不惊人的小草,倾注了屠呦呦一生的心血, 屠呦呦也为青蒿赋予了新的生命从中提取的青蒿素,成为挽救生命的神奇药物。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5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的屠呦呦被 分配到当时的中医研究院(后为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之后又被选派系统学习了中 医。中西

2、兼备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特有的优势,“ 两年半的培训让 我发现了中医的奇妙和可贵,以及站在人类和宇宙的高度的哲学思辨之美。” 屠呦呦对中医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时的中国正在遭受可怕疾病的侵袭。疟疾,这种古老的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大 敌。上世纪60 年代到 70 年代,我国大范围疟疾爆发,发病人数超过1000 万, 1970 年发 病率高达平均每万人就有2961 人患疟疾,是解放后发病率最高的一年。 鉴于防治恶性疟疾药物研制的紧迫性和艰巨性,1967 年我国启动了旨在抗击疟疾等流 行病的秘密科研工程,并将召开会议的时间5 月 23 日定名为项目代号“ 523”。之后, 全

3、国 7 个省市、几十个单位、600 多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攻关迅速展开,到1969 年,筛 选的化合物和包括青蒿素在内的中草药,多达万余种,但结果并不理想。 当时只是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凭借着过人的中西医知识和科研能力,被选派为科研 组组长,加入了抗疟队伍,从此一生结缘。 初心 如同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屠呦呦将自己的精力、智慧全部“ 提炼 ” 出来,奉献给了医 药事业,实现着当初的愿望。 上世纪70 年代,科研条件落后艰苦,为提供足够的青蒿有效部分用于临床实验,科 研人员在有限条件下采取“ 土法 ” 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实验室的楼道里,摆放着盛满 乙醚的7 口大缸。有些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乙醚

4、是一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具有麻醉作 用,对人体有害。由于缺乏通风设备,缺少必要防护,接触了大量有机溶剂后,很多参与 研究的科研人员健康受到了损害,屠呦呦患上了病毒性肝炎。 制剂研制出来之后,为尽快投入临床应用,她和团队成员带头服用提取物,以试药 效。她不仅自己喝,还给自己的丈夫喝。这在今天也许不能完全被理解,但当时他们认为 理所当然 科学研究就要有奉献,奉献就会有风险、有牺牲。 为了能够全心研究青蒿素,她当年把两个年幼的女儿,一个送回宁波老家交给老人抚 养,一个送到幼儿园全托。当孩子们用陌生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妈妈时,屠呦呦心里不可抑 制地难过。但是,面对肆虐的病魔和一批批倒下的患者,一种更强烈的召

5、唤,让母亲的责 任只能让位于科学家的使命。 “ 191”,屠呦呦团队给青蒿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这样命名,这是190 次实验失败和1 次成功的相加所得。190 和 1,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里面包含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 期待和失望,多少个焦灼内心的考验,多少个可以放弃的理由。只要其中有一次动摇,都 会与成功擦肩而过。而屠呦呦却把这190 次失败当作是找到科研“ 正确打开方式” 的必经过 程,对一个个“ 此路不通 ” ,她作了详细的记录和标记。直到现在,同事们看到她一本本详 细、工整的实验笔记,都感慨不已。虽然有时连家里的东西都找不到,但对科研她却始终 严谨精细。 始终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

6、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 崇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敏行讷言的屠呦呦,却不是一个乐于表达、 善于言辞的人。“ 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 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因为求而不得而耿耿于 怀。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 能力,具有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 青蒿素 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 名人 ” ,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

7、露面,对于各种活动她 都是能免则免,对一些不得不出席的“ 场合 ” ,她配合起来也有些勉强,总是提出,“ 差不多 了吧 ”“可以了吧 ”“就这样吧 ” ,面对鲜花和赞誉,她没有感到享受,反倒像是对待任务。 ?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还没有放弃工作,青 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青蒿素的作用机理等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 多事情要做。她对常常自己的学生说,“ 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 ,这也是她对自己要求 尽己所能。 ?“ 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 共 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

8、始终 ” 形容屠呦呦的经历。 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 始终 ” 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 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 奇迹 ” 。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 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选自中国经济网2017-01-09) (1)选文第 段为什么不能删去? (2)联系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横线句子。 190 和 1,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里面包含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期待和失望多少个焦 灼内心的考验,多少个可以放弃的理由。 (3)选文 ?段与以下邓稼先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分析它们在对比的内容与作 用上的不同。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

9、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 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 纯” 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 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答案】 (1)因为第 段写出了疟疾爆发侵袭范围之广、患疾人数之多,交代了开展抗 疟工程、提取青蒿素的背景,写出了研制防治恶性疟疾药物这一科研工程的紧迫与艰巨, 引出下文内容。 (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句子的语

10、势,强调了屠呦呦团队在实验过程中遭遇了 许多挫折和失败,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严谨细致、攻克难关的精神。 (3)选文 ?段将屠呦呦面对鲜花和赞誉与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时的不同态度作对比; 邓稼先则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作对比。选文?段突出了屠呦呦高调 做事,低调做人,对工作十分投入,对名利十分淡泊的品质;邓稼先片段则突出了邓 稼先忠厚纯朴、坦诚谦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解析】 【分析】 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分析第三段的内容可知,此段写的是 疟疾爆发侵袭范围之广、患疾人数之多。交代出开展抗疟工程、提取青蒿素的背景,表现 了研制防治恶性疟疾药物这一工程的紧迫与艰巨,引出下

11、文。所以不能删去。 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画 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强调了屠呦呦团队在实验过程中遭遇的失败次数之多,赞扬了 他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严谨细致的精神。 运用对比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 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即可。选文?段将屠呦呦面对赞誉与 对待科研任务时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突出了屠呦呦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淡泊名利的品 质。邓稼先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作对比,突出了邓稼先忠厚纯朴、坦 诚谦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因为第 段写

12、出了疟疾爆发侵袭范围之广、患疾人数之多,交代了开展抗疟 工程、提取青蒿素的背景,写出了研制防治恶性疟疾药物这一科研工程的紧迫与艰巨,引 出下文内容。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句子的语势,强调了屠呦呦团队在实验过程中遭遇了许 多挫折和失败,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严谨细致、攻克难关的精神。 选文 ?段将屠呦呦面对鲜花和赞誉与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时的不同态度作对比; 邓稼先则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作对比。选文?段突出了屠呦呦高调 做事,低调做人,对工作十分投入,对名利十分淡泊的品质;邓稼先片段则突出了邓 稼先忠厚纯朴、坦诚谦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点评】 本题考查分析段落在文中

13、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时应注意,从结构和内 容两方面分析作用,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等等;内容上,写出了疟疾爆发侵袭范围之 广、患疾人数之多。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 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这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句子的语势,表现人物勇于克服困难的崇高品质。 本题考查分析对比手法在内容与作用上的不同。答题时应注意,分析文章对比写法,要 仔细观察作者叙事抒情所用的一些特殊的手法,比如:对比的两个方面,具体作用是什 么,再分析突出了屠呦呦工作投入,淡泊名利的品质,邓稼先忠厚纯朴

14、、坦诚谦虚、无私 奉献的精神品格。 2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荷叶帽 于君 那是发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 在一家超市的二楼,一位年轻的父亲,穿着打扮显得干净体面。他领着一位一两岁的小 男孩,小男孩长得浓眉大眼,聪明可人。小男孩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一支荷叶。这支荷叶上 面有根长的叶柄,可是叶子已经半干,软软地向下垂着。小男孩翻来覆去看这把荷叶,一 脸的兴奋,喜不自禁。大概他从来没有见过荷叶,可稀罕了。他想了想,又想出了一个玩 法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大眼睛在荷叶下面忽闪忽闪地看着大家,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 应。孩子的爸爸也微笑着看着孩子。 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看样子都认识他们父子俩,因为说话很熟络。他们

15、都看到孩子 头上的荷叶,七嘴八舌地夸赞说:“ 这顶帽子真漂亮。” “ 哪儿买的这么好看的帽子?借给我戴戴吧。” “ 真好看!真好看!这是谁家的孩子,长得又漂亮,戴的帽子又好看。啧!啧!啧!” 小孩子在众人的夸奖声中别提多美气啦,很骄傲地跟在父亲身后,脸上全是幸福。在 一步步下楼梯的时候,还特别小心地扶着他的令人眼红的“ 帽子 ” ,唯恐掉了。 再走出去几步就到大街上,那位父亲停了下来。也许他觉得小孩戴的这个帽子实在有些 太不合适,就想把这个别致的荷叶帽从小孩子头上拿下来。可是小孩子死活不肯。他拿下 来,小孩子戴上。他拿下,小孩子再戴上。再后来小孩子干脆用手捂着,不让拿。做父亲 的也发了急,硬是

16、从小孩子头上抢下来,扔在路边。小男孩跑上前去捡,父亲的脚更快, 早把帽子踢得更远。小男孩还要去捡,父亲趁着小男孩还没有走到荷叶跟前,很迅速地伸 出他的大脚,在荷叶上狠狠地旋转着踩下去那片荷叶被踩得面目全非。这一切就在小 男孩眼前发生,小男孩的哭声凄厉地响起来,可是还不愿放弃。小男孩想把那个烂烂的荷 叶帽捡起来 可是,已经烂得拿不起来了。小男孩手拿着那支没有踩烂的叶柄,看着地 上一片一片的碎叶,哭着不走。他哭着蹲下身体,看看手中的叶柄,又看看地上的碎叶, 哭得更伤心了。 父亲要把他拉走,可是他一直哭着不愿走。从父亲手里挣出来,还去看那个已经碎烂的 荷叶帽。 父亲早已不耐烦,他劈手把叶柄从孩子手里夺下来,顺手扔得远远的。然后抱起孩子就 走。 渐走渐远,那位父亲哄孩子说:“ 宝宝,别哭,走,爸爸去给你买一只又漂亮又高级的玩 具。 ” 孩子仍是哭。 “ 走,爸爸给你买一顶最最漂亮的太阳帽。” 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看到这一切的我,泪水盈眶,我向远处望向那个小孩子。 孩子仍是满脸泪痕,眼睛还是越过父亲的肩头,久久地看着那顶荷叶帽。 (1)说说文章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