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23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第11讲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必修2)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291703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23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第11讲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23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第11讲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23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第11讲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23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第11讲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23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第11讲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23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第11讲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23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第11讲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诱变育种的是()A用一定剂量的射线处理,引起变异而获得新性状B用X射线照射处理,得到高产青霉素菌株C用亚硝酸处理,得到动物和植物的新类型D通过组织培养获得脱毒马铃薯解析通过组织培养获得脱毒马铃薯属于植物细胞工程育种,故选D。答案D2(2015潍坊模拟)诱变育种有很多突出优点,也存在一些缺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结实率低,发育迟缓提高变异频率,使后代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因而加快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大量的材料A BC D答案B3下列关于生物学中常见育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杂交育种中,一般从F2

2、开始选种,因为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B在单倍体育种中,常先筛选F1的花粉再进行花药离体培养C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使染色体加倍D在诱变育种中,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为处理材料解析F1中的花粉无法筛选。答案B4某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兰科珍稀花卉很难获得成熟种子。为尽快推广种植,可应用多种技术获得大量优质苗,下列技术中不能选用的是()A利用茎段扦插诱导生根技术快速育苗B采用花粉粒组织培养获得单倍体苗C采集幼芽嫁接到合适的其他种类植物体上D采用幼叶、茎尖等部位的组织进行组织培养解析本题考查个体克隆无性生殖。A项中,利用茎段扦插诱导生根技术不存在基因重组,可以保存该种珍稀花卉的优良性状,

3、故正确。B项中,花粉粒是减数分裂产生的,经过组织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往往比较弱小且高度不育,不能保存该种珍稀花卉的优良性状,故错误。C项中,幼芽嫁接属于无性生殖,可以保存该种珍稀花卉的优良性状,故正确。D项中,采用幼叶、茎尖等部位的组织进行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可以保存该种珍稀花卉的优良性状,故正确。答案B5现有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水稻品种,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可以培育出不同的类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杂交育种可获得AAbb的个体,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单倍体育种可获得AAbb,变异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将aabb的个体人工诱变可获得aaBb的个体,则等位基因

4、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D多倍体育种获得的AAaaBBbb比个体AaBb可表达出更多的蛋白质解析杂交育种可获得AAbb的个体,其变异来自F1自交产生配子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项错误。单倍体育种可获得AAbb的个体,其方法是aabb的个体与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AaBb的个体,减数分裂得到配子Ab,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Ab,再经秋水仙素诱导得到纯合子AAbb,该变异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项正确。将aabb的个体人工诱变可获得aaBb的个体,则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C项正确。多倍体植株的特点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

5、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D项正确。答案A6下列关于培育生物新品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培育三倍体转基因植物可以防止基因污染B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C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多倍体育种得到的新品种结实率较低解析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答案B7(2015南通模拟)已知小麦中高秆对矮秆(抗倒伏)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以纯合高秆抗病小麦和纯合矮秆不抗病小麦为亲本,培育抗病抗倒伏小麦,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单倍体育种利用了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及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等原理B杂交育种过程需要不断自交、筛选,直到矮秆抗病个体的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6、C利用射线、亚硝酸盐等处理矮秆不抗病小麦种子可实现人工诱变,但成功率低D育种过程中的筛选,实质上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种群中抗病基因频率的定向提高解析育种过程中的筛选属于人工选择,并非自然选择,故选D。答案D8小麦高秆(A)对矮秆(a)为显性,抗病(B)对易感病(b)为显性,如图表示培育矮秆抗病品种的几种途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过程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最大的优点是育种周期短B过程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在有丝分裂间期发挥作用C过程为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过程产生的子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2/3解析A项中,过程为诱变育种,最大的优点是可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B

7、项中,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C项中,过程结合起来称为单倍体育种。D项中,过程产生的基因型为aaB_的个体中含有1/3aaBB和2/3aaBb,自交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12/31/22/3。答案D9(2015大连模拟)现有三粒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植株的种子,其中正常株高植株(A)对矮生株高植株(a)为显性,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这三粒正在萌发的种子后,分别得到基因型为AAaa、aa和AA的三棵植株。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在基因型为AAaa、aa和AA的三棵植株形成过程中,秋水仙素起作用的时期都是有丝分裂后期B将基因型为AAaa的植株与基因型为aa的植株杂交,理论上后代的基因型

8、及其比例为AAaAaaaaa121C若已知在未用秋水仙素处理前,该二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中含20条染色体,将题干中基因型为aa的植株的花粉授给基因型为AA的植株,若A和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产生的雌配子染色体数目为11DAAaa与AA杂交后代不可育的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答案D10玉米(2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玉米的高秆、易倒伏(A)对矮秆、抗倒伏(a)为显性,抗病(B)对易感病(b)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AABB)和乙(aabb),据此培养AAbb品种。根据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

9、由品种AABB、aabb经过a、b、c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杂交育种B将图1中F1(AaBb)与另一玉米品种丙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2所示,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C与过程g的育种方式相比,过程d育种的优势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上述育种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目标品种的是d答案A二、非选择题11(2015广西四市联考)已知蔷薇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非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为红色基因,B为红色淡化基因。蔷薇的花色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基因型aa_ _或_ _BBA_BbA_bb表现型白色粉红色红色现取3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色纯合品种甲、乙、丙分别与红色纯合品种丁杂交,实验

10、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乙的基因型为_;用甲、乙、丙三个品种中的_两个品种杂交可得到粉红色品种的子代。(2)实验二的F2中,白色粉红色红色_。(3)从实验二的F2中选取一粒开红色花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培育成植株。为了鉴定其基因型,将其与基因型为aabb的蔷薇杂交,得到子代种子;种植子代种子,待其长成植株开花后,观察其花的颜色。若所得植株花色及比例为_,则该开红色花种子的基因型为_。若所得植株花色及比例为_,则该开红色花种子的基因型为_。解析(1)根据题意,丁的基因型为AAbb,乙与丁杂交,F1为粉红色,粉红色需有A、B,因而乙应为_ _BB。由于乙为纯合子,则乙可能为AABB或aa

11、BB;由甲与丁的F2中的表现型比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ABB。甲与乙的基因型不同,因而乙的基因型为aaBB,丙的基因型为aabb;甲与丙杂交后代为AaBb,表现型为粉红色。(2)根据自由组合规律知识画出实验二的遗传系谱图可知,实验二的F2中白色粉红色红色763。(3)如果红花种子的基因型为Aabb,则其与aabb的杂交后代全开红花;如果红花种子的基因型为Aabb,则其与aabb的杂交后代红花白花11。答案(1)aaBB甲与丙(2)763(3)全为红色(或“红色白色11”)AAbb(或“Aabb”)红色白色11(或“全为红色”)Aabb(或“AAbb”)12(2015海淀期末)现有五个家蚕(ZW型

12、生物,2N56)品系。甲品系的W染色体上有一个来自Z染色体的片段,该片段上带有A、B基因,该变异不影响家蚕的生命活动。a、b均为位于Z染色体上的隐性致死基因。回答下列问题。(1)建立家蚕的基因组图谱需要分析_条染色体上的_序列。(2)隐性致死基因a、b源于_,它是指_。(3)选择_品系杂交使子代中只有雄蚕,以供生产用。根据实验,有少数雌蚕存活,可能的原因是_。(4)选择_品系杂交使子代中的雌蚕与雄蚕的比例为21,而且子代任何两个个体杂交均保持这个比例。(5)科学家研究发现,少数甲品系的Z与W染色体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他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_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产生_种性

13、染色体组成不同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_条染色体。(6)为了提高蚕丝的产量和品质,可以通过改变家蚕遗传物质而引起变异并进一步选育来完成。除了甲品系的变异类型外,这些变异还有_。解析(1)家蚕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28条染色体,常染色体有27条,性染色体Z和W为异型染色体,故建立家蚕的基因组图谱需要分析29条染色体(27条常染色体ZW)的DNA碱基序列。(2)致死基因是正常基因的等位基因,其产生源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指的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引起的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3)乙(ZABW)与丙(ZaBZAb)杂交,得到的子代雌性个体ZaBW和ZAbW全部致死,只剩下ZABZaB和ZAB

14、ZAb的雄性个体。乙与丙杂交后代有少数雌蚕存活的原因是雄性个体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了少数ZAB的精子,形成了少数ZABW的雌性个体。(4)甲(ZaBWAB)与丙(ZaBZAb)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ZaBZaB(雄性致死)ZaBZAb(雄性正常)ZaBWAB(雌性正常)ZAbWAB(雌性正常)1111,即雌蚕与雄蚕的比例为21,子代任何两个雌雄个体杂交后代均保持这个比例。(5)由于甲品系的Z与W不能正常配对,不能形成四分体,故可观察到27个四分体。由于Z和W染色体未配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机进入某一极,故形成的配子的性染色体组成有Z、W、ZW和无性染色体4种类型,配子中最多含有29条染色体。(6)图中变异类型为染色体变异,除此之外的变异还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答案(1)29DNA碱基(脱氧核苷酸)(2)基因突变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引起的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3)乙和丙雄蚕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4)甲和丙(5)27429(6)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