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知识分享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290334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知识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知识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知识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知识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知识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知识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知识分享(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血液科 甘茂周,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定义及危害 肿瘤病人感染风险分级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主要内容,发热: 单次口温38.3或38超过1小时 中性粒细胞缺乏: 500/mcL 或 1,000/mcL并预计在48小时下降至500/mcL,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定义,亚太地区中性粒细胞减少伴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抗生素应用规范(2005) NCCN癌症相关感染防治指南,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血液科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苏华芳, 等.实用医学杂志. 2007;109-111 . 文细毛, 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1):

2、96-99.,50%77% 的白血病患者出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的减少 中性粒细胞数减少是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回顾调查582例住院恶性血液病患者,对其中30例医院血流感染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30天、中性粒细胞减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动静脉插管与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有关,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特点,病程进展迅速 可突然发生脓毒血症 (Sepsis) 早期感染很难通过临床表现与一般病人区别 因其粒细胞计数减少,严重感染的发病率高 可在获得明显微生物学感染证据前死亡,2002 Guidelines for the U

3、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Neutropenic Patients with Cancer,粒缺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粒缺患者,Lin MY,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8;52(9):3188-94.,回顾调查20012006年美国1523例菌血症患者,对其进行二变量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中性粒细胞数 0.5 109/L的患者相比,中性粒细胞数 0.5 109/L 患者的死亡率显著增加,1523例菌血症患者死亡率的二变量协方差分析,Adap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Kollef MH

4、 et al. Chest 1999;115:462-474.,ICU感染患者 (n=655)的前瞻性定群研究中,接受起始适当抗生素治疗患者的死亡率降低,初始适当抗生素治疗降低死亡率,P 0.001,P 0.001,医院死亡率 (%),不适当治疗,适当治疗,52,24,42,18,0,10,20,30,40,50,60,全因死亡率,感染相关死亡率,24,18,不充分的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不充分初始治疗增加死亡率 研究显示,不充分治疗是病死率高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1-4 不充分初始治疗 分离到的病原菌对所使用的药物不敏感5,Ibrahim EH et al, Chest 2000; 118:146

5、-155. Valles J et al, Chest 2003; 123:1615-1624. Khatib R et al,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06; 25:181-185. Teixeira PJZ et al, J Hosp Infect 2007; 65:361-367.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nd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5; 171:388-416.,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6、的定义及危害 肿瘤病人感染风险度分级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主要内容,肿瘤患者感染风险,低危 大多数实体瘤的标准化疗方案 预计中性粒细胞减少小于7天 中危 自体HSCT 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CLL 嘌呤类似物治疗(如,氟达拉宾,2-CdA) 预计中性粒细胞减少7-10天,高危 异基因HSCT 急性白血病 诱导 巩固 阿仑单抗(CAMPATH)治疗 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GVHD 预计中性粒细胞减少大于10天,肿瘤患者感染风险,肿瘤患者感染的易患因素,中性粒细胞减少 肿瘤相关性免疫缺陷 粘膜屏障破坏 脾切除和功能性无脾 糖皮质激素和其它淋巴毒性药物的使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7、的定义及危害 肿瘤病人感染风险分级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主要内容,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初始评价,特殊的病史和体检: 血管穿刺及置管 皮肤 肺和鼻窦 消化道(口腔,咽,食管,小肠,直肠) 会阴/肛周 补充病史信息: 主要合并疾病最后一次化疗的时间 以前有记录的感染史最近抗生素治疗/预防 医学史HIV状态,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初期评价,接触史: 家中成员有无相似症状 宠物接触史 旅游史 结核暴露史 最近血液制品使用史 实验室/放射学评价: 血常规包括分类,PLT,BUN,肌酐,电解质,LFT 尿液分析 血氧饱和度 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的病人查胸部X线,血培养2次(每次2瓶,每瓶至少10m

8、l) 尿培养(有症状时) 特殊部位培养: 腹泻(难辨梭状芽胞菌,肠道病原菌检测) 皮肤(穿刺/活检皮肤病变或伤口) 血管穿刺处皮肤(有炎症时,常规/真菌/分枝杆菌) 病毒培养: 粘膜或皮肤疮疹/溃疡病变 鼻咽部呼吸道病毒(有症状,特别是季节性爆发期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病原学检查,经验性治疗选择应基于: 感染风险评估 潜在的感染病原菌 感染部位 当地抗生素敏感性方式 有无器官功能不全/药物过敏 既往的抗生素治疗史,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经验性治疗,高危(以下任一因子): 住院期间发热 明显的医学合并症或临床不稳定 预计严重粒细胞减少延长:100/mcL及7天 肝功不全(转氨酶正常值5倍)

9、 肾功不全(肌酐清除率30mL/分) 未控制/进展性肿瘤 临床表现为肺炎或其它复杂感染 使用阿仑单抗 3-4级粘膜炎 MASCC风险指数小于21,感染风险评估,感染风险评估,低危(无以上因子,并具有多数以下情况): 门诊病人出现发热 无需要住院治疗或密切观察的相关急性合并疾病 预计严重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短(100/mcL7天) 体能状态良好(ECOG 0-1) 无肝功不全 无肾功不全 MASCC风险指数21,特征 分值 疾病负荷 无或轻微症状5 中度症状3 无低血压5 无COPD4 实体瘤或血液肿瘤既往无真菌感染4 无脱水3 门诊病人3 年龄60岁2,MASCC风险计分模型,Klastersk

10、y J, et al. J Clin Oncol 2000; 18(16): 3038-51.,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常见病原菌,早期细菌为主 常见G+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 常见G-菌大肠杆菌类(如埃希氏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 常见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和流感病毒A和B。 后期念珠菌属、曲霉菌和其它丝状真菌。,静脉单药治疗(选择其一):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级) 美罗培南(1级)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级) 头孢吡肟(1级) 头孢他啶(2B级),NCCN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经验性治疗,NCCN中性粒

11、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经验性治疗,静脉抗生素联合治疗: 氨基糖甙类抗假单胞菌青霉素(1级)-内酰胺酶抑制剂(1级) 氨基糖甙类广谱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他啶) 环丙沙星抗假单胞菌青霉素(1级) 不推荐常规使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或奎奴普丁/达福普汀,Imipenem monotherapy for fever and neutropenia in cancer patients,Freifeld AG, Walsh T, Marshall D, et al. J Clin Oncol. 1995 Jan;13(1):165-76.,A Randomized, Open-Label, Mul

12、ticenter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iperacillin-Tazobactam and Cefepime for the Empirical Treatment of Febrile Neutropenic Episode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Clin Infect Dis. 2006 Aug 15;43(4):447-59. Epub 2006 Jul 10.,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single agent and c

13、ombination regimen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fection in the febrile neutropenic patient.,Am J Med. 1996 Jun 24;100(6A):83S-89S,2010 IDSA指南,低危,高危,环丙沙星 +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口服用药,静脉用药,不需要万古,需要万古,碳青酶烯类 (泰能、美平) 头孢他啶 马斯平 特治星?,氨基糖甙类 + 碳青酶烯类 (泰能、美平) 头孢他啶 马斯平 特治星?,万古霉素 + 氨基糖甙类 + 碳青酶烯类 (泰能、美平) 头孢他啶 马斯平 特治星?,抗细菌药,在中性粒细胞减

14、少性发热的随机试验中,最近的荟萃分析显示头孢吡肟增加死亡率。 Yahav D,et al. Lanct Infect Dis 2007; 7(5): 338-348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干扰半乳甘露聚糖检测。,抗细菌药,特殊部位评价,特殊部位评价,特殊部位评价,经验性治疗后随访,特定部位检查 实验室检测和培养: 复查血培养,记录细菌血症真菌血症清除情况 评价治疗反应和药物毒性: 发热趋势 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评价药物毒性包括重要器官毒性(LFT和肾功能检测,至少每周2次),3-5天内评价对经验治疗的反应,有反应 发热趋势下降 感染的症状和体征稳定或改善 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不改变初期经验治疗方案

15、 如果初期治疗中已用万古霉素,继续治疗疗程 初期抗生素至少用至中性粒细胞计数500/mcL并继续增加时,感染部位及病原菌治疗持续时间 皮肤/软组织7-14天 血源感染(无并发症) 革兰氏阴性菌10-14天 革兰氏阳性菌7-14天 金葡菌第一次血培养阴性后 2周 酵母菌第一次血培养阴性后2周,感染治疗持续时间建议,注:对具体病人而言可能需要修改。,感染治疗持续时间建议(续),感染部位及病原菌治疗持续时间 鼻窦炎14-21天 细菌性肺炎10-21天 真菌 念珠菌血培养第一次阴性后最少2周 霉菌(如曲霉菌)最少12周,注:下列情况考虑拔除导管念珠菌,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棒状杆菌,不动杆菌和黄杆菌属

16、,3-5天内评价对经验治疗的反应,无反应 持续或间歇性发热 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血培养持续阳性,经验性抗生素治疗4天仍发热者,考虑具有抗霉菌活性的抗真菌治疗。 对威胁生命的难治性细菌或真菌感染,考虑粒细胞输注(2B级) 治疗持续时间依赖于临床过程中性粒细胞恢复情况药物毒性及感染科专家的意见,3-5天内评价对经验治疗的反应,抗真菌药,抗真菌药,抗真菌药,治疗有反应的病人不明原因发热的处理,中性粒细胞500/mcL,中性粒细胞 500/mcL,正确使用万古霉素和其它抗G+药物,万古霉素不应在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初期治疗中常规使用。除非有以下相关性严重感染: 明显的、严重的导管相关性感染 最终鉴定及敏感性检测之前,血培养为G+菌 已知为耐青霉素/头孢菌素肺炎球菌或耐MRSA定植 低血压或败血症休克而没有鉴别出病原菌 软组织感染 高危感染草绿色链球菌,菌血症(2B级) 严重粘膜炎和接受喹诺酮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