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史课件05F复习课程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289911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文化史课件05F复习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外文化史课件05F复习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外文化史课件05F复习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外文化史课件05F复习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外文化史课件05F复习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文化史课件05F复习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文化史课件05F复习课程(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典文化,上古中国文化,三代文化 诸子兴起的时代背景 春秋四贤 士的兴起 稷下学宫 诸子学说 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名家的探索,惠施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人们逆着时间旅行的可能性的人。 霍金就曾提到过一个有名的疑难:一个逆子可以回到过去,在他没有出生前谋杀掉他的亲生母亲。 五年前,以美国理论物理学家K托思为首的一个小组,尝试从现代理论物理学的最新成果出发认真研究逆时前进或时间机器的可能性,他们的结论是: 现代理论物理学不能排除未来的先进文明实现逆时运动或制造出时间机器的可能性。这一惊人的结论马上在理论物理学界和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激烈的争论,迄今为止这一问题已成

2、为当前理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已深入到例如:逆时运动是否一定违反因果律,存在逆时运动时空的稳定性问题,和异常物质性质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刘辽:你能逆着时间去旅行吗?,百科知识1994年第2期),中国古典文化,元典的创制,自史记开始,传统的说法称孔子“述易道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颂”,而详考元典成书经过可以发现,“仲尼未生,已有六经;仲尼之生,不作一经”。在孔子之先,诗、书、春秋及易的经文已有文本,而诗、书、礼、易、春秋的传世本,迟至战国以至汉初方确定下来。 荀子一派儒者的“传经”之功尤著,“秦汉儒生所学习的五经及其解说,大多来自荀子荀子对后代儒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古典文化,

3、元典的创制,元典并非儒家所专有,其他战国诸子也多出入元典,诸子百家各有其“经”,墨家有墨经,道家有道德经,法家有法经,黄老有十大经。 诸子之间进行辩难驳洁时,就开始了对元典的学术史梳理,从孟子滕文公、若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到吕氏春秋不二、淮南子要略、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都将诸子元典进行归类分析,指陈其思想脉络和学术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元典的创制,深蕴在中华元典中的种种精神内核,如天人之辨、变易自强观念、和合融通思想、民本尊君理念、忧患意识等,穿越数以千年计的日月韶光,对后来的中华文化起过重大作用。 中华文化史上的多次“复古”“复兴”,无不是到元典中追寻文化资源和精神动

4、力,如近代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维新变法等,与元典精神中的夷夏之辨、民本思想和变易自强观念之间,都有着或隐或显的文化转换关系。这说明中华元典一直作为文化前进的思想推动力,对于创构和维系中华传统功莫大焉。,中国古典文化,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在纸张发明之前,甲骨、竹(木)简和缣帛是中国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其中简帛的流行时间大约是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 世纪-3世纪)。 近百年来,在南方地区的水墓和西北地区的干旱墓葬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简帛文字。 Q:水墓是什么样的?为何有利于简帛的保存?,中国古典文化,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重要的出土文献 孔壁书(西汉) 汲冢书(西晋) 甲骨文(清末) 最近的简

5、帛,遣策:在丧葬活动中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以简牍为主要书写材料 日书:古代日者选择时日,占断吉凶的实用手册,类似现在仍在地区民间流行的通书或黄历 Q:何为賵书?,告地策:亦称“告地书”,一般随主入墓。是在丧葬活动中为死者办理迁徙地下事宜而模仿现实生活有关迁徙文书写成的死人迁徙文书,即死者到阎王那里的“介绍信”,记录的是墓主人的基本情况,如墓主下葬的年月干支。,中国古典文化,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战国中期即有“六经”之说,郭店简六德篇中,诗、书、礼、乐、易、春秋内容及顺序,与庄子天运所说完全相同,证明先秦“六经”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 “五行”学说:除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相克说,还有仁、义

6、、礼、知、信五行说。,中国古典文化,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出土文献或为全本,或为逸文、片断,既可弥补秦火之残损,又可校正典籍在历代流传中的讹误缺佚,它们不仅对于儒家“六经”的研究意义重大,而且涉及道、墨、法、兵、阴阳、纵横等多家学说。 新的出土材料正在补写或改写先秦两汉的学术史。有学者称简帛文献学的成就是一场“自家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代替上一个世纪、由西方冲击而起的新文化运动”,这也是学术界“走出疑古时代”的主要基础。,中国古典文化,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诸子的地域性 儒、墨以鲁为中心,儒家传播于晋、卫、齐;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源于南方楚、陈、宋,后北上于齐;法家源自三晋,成就于秦;阴阳家从燕发

7、端,在齐拓展;周、卫则盛产纵横家。,中国古典文化,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齐鲁文化 新石器时代,“东夷”在山东一带创造了大汶口龙山文化,农业及制陶业处于领先地位。夏商时这里虽非居主流,但仍是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区域。 周初吕尚(姜太公)封齐侯,领泰山以北地区;周公长子伯禽封鲁侯,领泰山以南地区,礼仪规格与周天子同级,保有仅次于周天子的礼器典册。 春秋时,周王室名存实亡,周的礼乐文化唯有鲁国保留完好。华夏文化中心已移向齐鲁,尤其是鲁国。故管仲、孔丘、墨翟、孟柯、孙武、邹衍等多位巨子诞生于齐鲁。,中国古典文化,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齐鲁文化 齐文化地处边远,与“东夷”杂居,又“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所以

8、在依循周礼的同时又多有变通,呈现华丽活泼、开放创新的风格。 概言之,稷下多辩士,邹鲁产圣人。齐文化兼有阴阳家的空灵和儒家、法家的注重功利,鲁文化则呈现周孔之学肃穆、理智的风范,以后弥盖中原,被及百代,成为中华文化的正宗。,中国古典文化,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三晋文化 西周初,成王灭唐,封弟弟叔虞于此,为唐公(桐封),唐后改称晋。 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 吕氏春秋重言:“古之天子言无遗者。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

9、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中国古典文化,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三晋文化 春秋时,晋国一再成就霸业。战国初,韩、赵、魏三家分晋,故称“三晋”。三晋位居中原,较早使用铁器,经济文化发达。 三晋是法家文化的策源地。春秋时,“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这是目前文献所载中国古代最早的成文法典。,中国古典文化,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三晋文化 春秋时,晋国的改革最有成效,公族从政治舞台消失了,土地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与土地从领主手中转到政府手中,促

10、使郡县制在晋国迅猛发展,这就要求有法典来统治人们。于是,晋国先后出现了“士蔿(wi)之法”、“被庐之法”、“赵宣子之法”、“范武子之法”。 公元前667年前后,士蔿助晋献公铲除桓、庄之族。 晋平公八年(前550年),范宣子在以往晋国法典的基础上,制定了“范宣子刑书”,先是藏于秘府,为贵族所垄断。40年后,晋国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六卿不能相安。晋顷公十三年(前513年),赵鞅、荀寅将范宣子刑书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与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所铸刑书,被公认为我国成文法的最早公布。,中国古典文化,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三晋文化 李悝、慎到、申不害分别是魏、赵、韩的变法主将。李悝曾汇集当时各国的法律编成

11、法经;申不害以“术”干政于韩昭侯。吴起、商鞅原籍三晋,后分别到楚、秦推行变法,除旧布新,杜私门强公室,使楚秦成为强国。韩国公子韩非更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融法、术、势于一体,其政治理论后来在秦代得到具体实施。,中国古典文化,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三晋文化 三晋表里三河,慷慨毅武奇节之士多出其间,燕赵偏北,更是民风强悍,任侠好气,“多慷慨悲歌之士”,豫让、聂政、侯赢、朱亥、荆柯、高渐离等义士侠客及其可歌可泣的故事,历来千古传颂。 三河:指河内、河东、河南三郡,即今河南省洛阳市黄河南北一带。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中国古典文化,

12、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三晋文化 三晋处天下冲要,是角逐智勇之地,故顺时言变,鼓舌游说的谋臣策士便应运而生。在中原逐鹿之际,权术捭阖的纵横家们驰骋其间,合纵连横,聚盟散约,其著者如洛邑人苏秦、苏代,魏人公孙衍、张仪、范雎,齐人鲁仲连等。 侠文化:最讲节义和守信;纵横家:最讲权谋而不顾节义和守信。,中国古典文化,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秦文化 秦人先世是居于西戎间的嬴姓部落,“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至西周中叶受封为附庸。西周覆亡,秦襄公救周有功,周平王始封之为诸侯。 关中沃野千里,其民“犹有先王遗风,好稼稿,殖五谷”事本绌末,安土重迁。 秦文化自成格局,其特色是功利主义鲜明。秦人津津

13、乐道于耕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等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问题,以最实用有效的手段调集资源、富国强兵。而不屑于仁义礼乐的讲究,更无意于驰骋古今的玄思,人称其“贪狠强力,寡义而趋利”。,中国古典文化,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秦文化 秦国缺乏严格的宗法制度,公室强大,私族卑弱,社会结构较山东六国简明,故儒家文化难以立足,励精图治的法家学说却在此找到实施的最佳环境。 秦穆公、孝公以来多次变法改革,大批引进人才,百里奚、商鞅、张仪、公孙衍、白起、范雎、吕不韦、尉缭、王翦、李斯等富于文韬武略的“客卿”,从东方列国涌来,其才智得以充分施展,使秦国“移风易俗”,达到“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秦国文化积淀不厚,但民风劲拔。秦文化不以文学优游、哲理创建见长,却以功利追求、法纪严明、实绩恢弘著称。,中国古典文化,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楚文化 楚人偏居南国,非夷非夏。其显著的特色是“信巫鬼,重淫祀”。楚人尊巫觋(x)为国师(如观射父),楚巫在其他各国也颇受欢迎(如裔款)。 西周以降,中原地区巫术式微,而南方楚文化中的巫鬼淫祠仍如殷商时期一样发达。近年来发掘的楚墓中,有大量的卜筮竹简、“镇墓兽”,以及巫人形象漆绘、帛画升天图等实物面世,是楚地巫风盛行的直接反映。,中国古典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