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高考历史调研(第五模拟)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284178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高考历史调研(第五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标2)高考历史调研(第五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标2)高考历史调研(第五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标2)高考历史调研(第五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标2)高考历史调研(第五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高考历史调研(第五模拟)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高考历史调研(第五模拟)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文科综合历史(第五模拟)一、单选题:共12题1孔丘弟子子贡经商于曹、鲁之间,使孔丘名扬天下,“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国语晋语载,晋国的富商“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指流通)”。材料主要反映了A.春秋时期商业发达B.春秋时期出现官商勾结C.商人地位高、财力雄厚D.孔子善于传授经商之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商人的政治地位。根据材料信息,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晋国的富商“能行诸侯之贿”可知,春秋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C项正确。B、D项说法错误,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2据周礼记载,古代社

2、会的“民”享有“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的权利。尚书载,“民”已经成了受“天”庇护的政治主体,“民”意即“天”意,“君”不安民、养民,则会受到“天”的惩罚。下列对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概括准确的是A.“民本”和“德治”思想B.“民主”和“仁政”思想C.“民本”和“法治”思想D.“法治”和“德治”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治国思想。材料中“民”享有“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的权利,是“民本”思想的反映;“君不安民、养民,则会受到天的惩罚”强调君要爱民,体现了“德治”之重要。故正确选项是A。古代不存在民主,也不存在真正的法治,故其他选项都可排除。 3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

3、济的跃进。宋代社会可以看到显著的资本主义倾向,呈现了与中世纪社会的明显差异。”下面关于宋朝的叙述与上述结论相吻合的是A.统治者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B.儒家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巩固和加强C.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有划时代的发展D.城市经济繁荣,打破“市”“坊”界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经济。从关键信息“经济的跃进”“资本主义倾向”等可知,材料重在反映宋朝经济繁荣,故正确选项是D。A项反映的是政治,B项反映的是思想,C项反映的是科技。 4明代中晚期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表明,中国面对西方并不自卑,也没有惊慌,中国文明只是在已有农业文明基础上做加法增加一个工业的或商业的文明而已。中国人不会走向另

4、外一种例外,一定会面对西方慢慢改造自己,就像过去几百年面对印度佛教改变自己一样。然而,中西之间的这种文明交流并没有持续下去相对于中原文明,满洲人的文明形态自然落后。材料意在强调A.落后的游牧文明影响中西文明的正常交流B.中西文明各有所长、相互对立C.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主,西方以商业文明为主D.满洲文明远远落后于中原文明【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中西方交流的认识。据材料信息“明代中晚期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表明,中国面对西方并不自卑”等可知,在清朝以前,中西文明的交流是正常的。“中西之间的这种文明交流并没有持续下去”是因为“相对于中原文明,满洲人的文明形态自然落后”。故正确选项是A。B项材料没有

5、体现;C、D项不是材料表达的意图。 5洋务运动没能救中国,但它不自觉地促进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立物的产生,这是不容抹煞的。“对立物”指的是A.无产阶级B.资产阶级C.民族资本主义D.新民主主义经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无产阶级在洋务运动之前就有了,A可排除;资产阶级的对立物是地主阶级(或封建阶级),B项可排除;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于20世纪,D项也可排除。故正确选项是C。 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也是不断启蒙的过程。这次启蒙的内容是要告诉中国人:你不是奴隶,你不是牛马,你是人;在此前提下,它又告诉中国人你还是你自己,你有独立的价值,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个性,独

6、立的生命。这次启蒙是指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从材料“你是人”“独立的价值,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个性,独立的生命”可以看出,这次启蒙强调个性解放(否认传统思想、封建礼教),据此可推断这次启蒙是指新文化运动。【备注】中国近代前期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或“三次启蒙”),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启蒙的侧重点是民族觉醒(不当亡国奴);辛亥革命启蒙的侧重点是建立民主政体(走共和道路);新文化运动启蒙的侧重点是追求个性解放(民主、科学、自由思想)。7列宁说,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

7、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下列做法符合列宁这一论断的是A.过渡时期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和推行集体化运动C.“一五”计划时期制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政策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列宁旨在说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因此,一个落后的国家,特别是落后的农业国,在取得政权之后,应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作为首要任务。故正确选项是C。A中的做法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题意,排除;B中的做法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脱离了中国国情,排除;D是农业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8有专家指出,

8、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原因很多,其中非正常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里的“非正常因素”是指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C.对抗苏联的共同需要D.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中国外交陷入困境,希望通过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以牵制和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可以增加其对抗苏联的筹码。由此可见,苏联因素是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的特殊因素,故选C项。 9有一则小故事,一列火车穿过隧道,因车窗没有关,坐在窗前的一个人的脸被迎面而来的

9、煤烟熏黑了,他对面坐着的另一个人的脸并不脏。车过隧道后,两人互相看了看,脸脏的那位没动,倒是脸没脏的那位连忙起身洗脸去了。这则小故事反映的哲理是A.认识你自己B.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C.知识即美德D.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看到别人的脸脏,就以为自己的脸也一样脏,因此赶忙去洗脸。脸脏的人见别人的脸不脏,以为自己的脸也不脏,所以没去洗。由此可见,材料反映的哲理是认识你自己。故正确选项为A。 10法国人权宣言指出:全部主权的源泉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或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不是明确来自国民的权利。材料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君权神授B.主权在民C.天赋人权D.自由平

10、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启蒙思想。从材料信息“任何团体或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不是明确来自国民的权利”可知,材料强调权利来自“国民”,故正确选项是B。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11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一点点发生转变,把脸转向欧洲,而背却开始对着帝国。这是英国对自身国际地位的重新界定,标志着在大约500年中一个历史性的大转变。这里的“大转变”指A.16世纪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B.一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大国C.19世纪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D.二战后英国失去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英国的国际地位。材料中的“转

11、向欧洲”意指关注欧洲内部事务(无力经营国际事务),“背却开始对着帝国”意指昔日在国际事务中指手画脚的时代结束了,“500年”指从16世纪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到二战结束。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英国二战后的国际地位,故正确选项为D。 12某学者指出:“欧盟对文化认同的构建是文化民族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新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体化与多元化国家矛盾和民族利益的反映它是多元与共同文化层次兼容互动的新民族文化。”这里的“兼容互动的新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A.多元化B.全球化C.无差异性D.超民族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观点,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多元化是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特征,并非欧盟文化所独

12、有,A项错误。B项表述与材料不符合。C项表述是错误的,因为欧盟文化也反映出国家矛盾和民族利益的冲突。欧盟文化在多元、共同、兼容中形成“新民族文化”,表明欧盟文化已经超出了某一民族和某一国家的范畴,故D是最突出的特点。 二、综合题:共6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史食货志载:“报灾之法,洪武时不拘时限。”农政全书载: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四方水旱”,诏曰,“今岁水旱去处,所在官司,不拘时限,从实踏勘实灾,蠲免租税。”摘编自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材料二长期的救灾实践中,灾害一旦发生,人民政府总是及时发放款物及时救济,吃、穿、住、医等无所不管,以致群众很自然地形成了依赖思想1983年

13、第八次全国民政会议拉开了改革救灾工作的序幕。确定了救灾款改革的原则自然灾害救济款在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用于扶持灾民发展农副业生产”;发给灾民的救济款,除紧急抢救灾民的费用按无偿救济外,有些救灾款可以试行“有借有还”的办法,将收回的经费用于地方建立救灾、扶贫基金,以开展集资备荒活动。摘编自马敏、朱英中国经济通史(1)据材料一,概括明政府对灾荒的处理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2)据材料二回答,人民政府对救灾工作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两则材料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点?应如何看待人民政府的救灾改革措施?【答案】(1)处理办法:不拘时限,各

14、级政府必须如实报告灾情;地方官员必须实地检查灾情,减免租税。作用:保证政府了解和掌握灾情,便于及时救助;减轻自然灾害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保障百姓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2)改革:改变传统单纯救济的办法,实行单纯救济与扶持灾民生产自救相结合。原因:单纯的救济只能解决灾民的眼前生活,不能根治灾民的困难;单纯的救济会助长少数人的依赖思想,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作用;单纯的救济会导致少数干部谎报灾情,以骗取国家救济款,从而助长不良社会风气;国家还比较贫穷,经济实力弱,救灾款是有限的,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3)共同点:都重视救灾。看待:改变那种受灾后单纯救济的传统模式,可以将解决眼前生活与

15、长期发展相统一;同时,通过扶持生产,可以充分发挥灾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关键信息“不拘时限”“踏勘实灾”“蠲免租税”等概括;第二小问可从有助于政府了解灾情、减轻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关键信息“扶持灾民发展农副业生产”等进行概括;第二小问据关键信息“依赖思想”“备荒”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单纯救济可能出现的弊端、国家的经济实力等方面去分析。第(3)问,“共同点”是都重视救灾;第二小问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备注】以救灾为主题的试题的考查方向可从多个角度入手:从备荒措施入手,如修建粮仓、倡导节俭、兴修水利等;从教训入手,如奢侈浪费、大兴土木带来的负面影响等;从政策入手,如奖励耕织、爱惜民力、施行仁政等。“救灾”这个问题可以延伸到环境保护,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热点问题,可从尊重自然规律,突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现代化是一个近代以来人类摈弃封建生产方式和思想传统,追求更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过程。这个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