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讲坛)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案(新版)语文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276559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讲坛)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案(新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名校讲坛)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案(新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名校讲坛)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案(新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名校讲坛)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案(新版)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名校讲坛)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案(新版)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校讲坛)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案(新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讲坛)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案(新版)语文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诗词五首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的意志和情趣。2课时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新课导入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

2、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所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一)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点拨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3.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可以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总结。(二)深层理解1赏析诗歌逐层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每节情景。

3、(1)读第一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点拨明确】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卷、飞、渡、洒、挂、罥、飘转)(2)赏析第二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点拨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3)赏析第三节,读此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点拨明确】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4)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4、。【点拨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5)“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点拨明确】忧国忧民的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如果这一理想变为现实,作者表示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

5、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6)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2讨论下面问题群童为何“抱茅”?诗人为何要“呼”,以致呼得唇焦口燥?3走进主旨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4概括创造指导学生用四句话(每句不超过七个字)概括诗的情节和内容。【点拨明确】秋风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床头屋漏夜难眠,安得广厦千万间。学习过故人庄一、整体感知这首诗

6、算是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点拨明确】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二、深层理解1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什么?【点拨明确】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主人待客,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2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点拨明确】“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3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说说饮酒中的气氛怎么样。【点拨明确】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

7、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4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这首诗的收尾方式是普通的道别语。这个道别语好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各抒己见。【点拨明确】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三、主题思想全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学习游山西村一、复习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二、深层理解1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点拨明确】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和朴实。2第三、四句跟前两句

8、接得上吗?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点拨明确】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3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点拨明确】(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4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点拨明确】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5这种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点拨明确】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的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

9、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6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点拨明确】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三、思想内容全诗写了农家的殷实好客,农村明媚绚丽的自然风光及古朴的风俗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四、走进主旨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学习渔家傲一、新课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二、深层理解1词的上阕

10、,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点拨明确】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大雁南飞: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肃杀。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

11、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2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点拨明确】第一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第二句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第三句写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幽怨的羌笛哀婉凄切,使人倍感凄凉。最后两句写这样的夜晚,勾起戍

12、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学习浣溪沙一、新课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正音:“少”音sho,年少之意。朗读“谁道人生无再少”句应铿锵有力,末句要读出其中的劝慰之意和昂奋之情。2.学生对

13、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提出质疑。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句障碍。三、深层理解“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1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点拨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

14、之情。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2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点拨明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四、走进主旨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五、拓展延伸课外搜集杜甫的“三吏”“三别”进行阅读,进一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