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PPT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大宝****b 文档编号:137260873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X 页数:27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PPT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PPT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PPT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PPT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PPT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PPT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PPT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新 生 政 权 岌 岌 可 危,新课学习,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 历史背景:,(1)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猖獗,他们不甘心失败,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2)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新课学习,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到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途径”。,2. 目的:最初是为了赢得战争的胜

2、利;后来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 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马克思设想,否定,否定,私有制,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依靠行政和军事手段,新课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战胜了敌人,保卫了祖国!,新课学习,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 强制劳动,公有制,计划经济,无私奉献 按劳分配,共产制,追 随 “理 想” 的 实 验,新课学习,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在当时特殊的背景

3、下,以挽救政权为主要目的实施的畸形的经济政策。超出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排斥市场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事实证明了它不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新课学习,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阵地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方法上去。 列宁全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1

4、921年3月,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过渡。,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 背景,列宁在倾听农民的意见,新课学习,2. 内容,列宁实践:新经济政策,农业:固定粮食税;,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恢复私有制,肯定市场经济 和商品货币,“新”在哪里?,资本主义,国家,新课学习,粮食产量增加,工业生产恢复,新课学习,3.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积极方面,消极方面,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5、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新课学习,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任务: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由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新课学习,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

6、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也称为苏联模式。它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是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经济方面:指令性的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方面:高度集权制、干部任命制和终身制 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新课学习,1. 背景,(1)1922年底,苏联成立。 (2)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渐确立。 (3)工业比较落后,国防力量弱。 (4)国际形势紧张,二、斯大林模式,新课学习,1927年5月英国宣布与苏联断绝外交关系与商务关系,张伯伦发起英、法、德、日、意等六国外长会议, 提出“ 和共产国际作斗争”的口号。 国际上掀起了反苏

7、浪潮,苏联多个驻外使馆和商务机构受到袭击, 苏联驻波兰大使在华沙被刺身亡。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后形成的德日两大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更使苏联感到战争的逼近斯大林告诫:“现在又象 1914 年那样新的战争显然逼近了 作为摆脱现状出路的新的帝国主义战争日益逼近了。” 李浩斯大林经济模式在苏联确立之必然性分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1926年苏联出现了“商品荒”。所谓“商品荒”主要是棉布、食糖、黄油、皮鞋铁钉等日用生活用品供给不足而造成的短缺。1927年底至1928年初又出现了谷物收购危机。 马占稳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形成,新课学习,2. 表现,

8、“五年计划的基本环节就是重工业及其心脏机器制造业。实现五年计划必须从重工业着手。”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全集,(1)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新课学习,(2)农业集体化运动 原因: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的困难。,“出路就在于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到以公共耕种制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就在于转变到以高度的新技术为基础的集体耕作制” “利用农业机器和拖拉机、采用集约耕作的科学方法的大农

9、庄。别的出路是没有的”。 斯大林全集,新课学习,1928年苏联的谷物征购量为107.9百万公担,1929年为160.8百万公担;1931年为228.3百万公担;1934年为269.6百万公担。在棉花方面,1940年苏联生产的棉花达270万吨,等于是1913年的3.5倍(1913年,俄国生产的籽棉产量为74万吨)。 A.诺夫苏联经济史,1929年,苏联加快了农业集体化进程。1929年69月,集体农户从100万户增至192万户。11月初全国已经建立起6.74万个集体农庄。,新课学习,经济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经济形式:,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要点归纳,新课

10、学习,与1913年相比,1940年各个经济部门的固定生产基金超过1913年水平的1.6倍,国民收入增长了4.3倍,工业总产值增加6.7倍,各种运输的货运量增长了2.9倍。到1939年底,苏联在发展重要军事力量方面的潜力己经名列世界第二至第四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时,苏联在机器制造业(对生产战斗武器具有决定意义的部门)产量上已经超过欧洲所有国家。 苏联社会经济史,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递增19%,新建成的重工业工厂达到1500个。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递增17.1%,新建成的大型工厂达4500个。在战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总共建成了9000个大型工业企业。 苏联

11、政治经济手册,新课学习,3. 评价,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积极作用 (1)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2)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3)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新课学习,新课学习,消极性,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

12、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 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3)指令性计划不利于苏联的持续发展。 (4)因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新课学习,课后延伸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何体现?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体现“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 社化运动等,启示 (1)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2)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 (4)建设社会主义要注重改善民生;,新课学习,再 见,谢谢大家!,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