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音韵学概说教学提纲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7235474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168 大小:5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节音韵学概说教学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一节音韵学概说教学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一节音韵学概说教学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一节音韵学概说教学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一节音韵学概说教学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节音韵学概说教学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节音韵学概说教学提纲(1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節 音韻學概說,本節重點講授音韻學與語音學、音韻學的功用、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一 音韻學與語音學,音韻學也稱聲韻學,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傳統學問,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像現代漢語語音是現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所謂聲、韻、調系統,簡單地說,就是指某個歷史時期漢語聲、韻、調的種類及聲母、韻母的配合規律。以現代普通話為例,它有22個聲母,38個韻母,4個調類。其聲母和韻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規律,如、三個聲母只能和齊齒呼與撮口呼的韻母相拼,而不能與開口呼與合口呼的韻母相拼。,傳統音韻學分為三個部門,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今音學是研

2、究中古時期(隋唐時代)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古音學是研究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等韻學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漢語韻母及聲韻配合規律的一門學問,它通過韻圖的形式展示某一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等韻圖類似於現代漢語中的聲、韻配合表。,在研究方法上,傳統音韻學主要使用的是系聯法、類推法、統計法和比較法。在標音問題上,由於古代沒有現代化的標音工具,古人表示漢字聲、韻的工具還是漢字,所以傳統音韻學研究古音時還得借助某些慣用的漢字作為標音工具,只是對古音進行構擬時才使用國際音標或其他注音符號,但這已是清代以後的事。,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漢語音韻學是我國研究漢語歷史語音的

3、一門傳統學問,而語音學是研究各種語言的語音及語音各個方面的一門現代科學。漢語音韻學相當於語音學中的一個部門,可以稱為漢語歷史語音學,二者在研究對象、分類、方法及標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別,絕不能將它們混為一談。自從語音學知識傳入到我國後,研究漢語聲韻系統、分析漢語聲韻調的特點、探求古音的發展規律以及對古音進行構擬等,都需要使用語音學知識,因此,語音學又可說是研究漢語音韻的基礎和工具。,二 音韻學的功用,漢語音韻學和漢語史、漢語方言學、訓詁學、考古學、校勘學、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歷史、古代文獻學以及古籍整理等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繫,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們主要從四個方面談談漢語音韻學的功用。,

4、(一) 漢語音韻學是建立漢語史的前提 要研究漢語語音,指出漢語語音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指導漢語的學習和使用,以保證漢語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就不能不建立漢語語音史。要建立漢語語音史,首先必須研究出漢語各個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例如先秦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隋唐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元明清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等等。只有把這些不同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的面貌弄清楚,並探尋出其間的聯繫和發展規律,才談得上漢語語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漢語各個時期聲、韻、調的狀況,就得依靠音韻學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漢語語音史就是在漢語音韻學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寫成的,其突出的特點是比較詳細地展示出了

5、漢語各個歷史階段的聲、韻系統及擬音,指出了漢語語音發展的某些規律。,(二) 音韻學是進行方言研究的必備知識 漢語方言學是研究漢語各地方性口語的一門科學。要對方言進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牽涉到方言的歷史,只有從歷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點的根據,才能弄清方音的來龍去脈,才能對方音的特點及其演變規律作出合乎科學的解釋;因此,要從事方音研究,就必須具備一定的音韻知識。要進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進行方言調查,搞方言調查,需要親自到方言區去口問、耳聽、手記,做靜態的分析描寫工作,這同樣需要具備音韻學知識。凡是有關方言調查的書籍,都免不了要講述音韻學的基礎知識。,(三) 音韻學是訓詁學的工具 訓詁學是研究我國古代

6、語言文字意義的一門傳統學問。與訓詁學關係密切的學科有音韻學、文字學、詞彙學、語法學、文獻學等,其中音韻學與訓詁學的關係最為重要,是訓詁學的得力工具,因為訓釋詞義,往往需要通過語音說明問題。凡是有成就的訓詁名家,無一不精通音韻學知識或本身就是音韻學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孫、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楊樹達、楊伯峻、周祖謨等。,在大量的古代文獻中,通假字是隨處可見的。所謂通假字,今天來看就是古人寫別字。通假字產生的客觀原因是由於它與本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寫本字時才容易寫成通假字(仿古另當別論)。訓詁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找出通假字的本字。由於語音在發展變化,有些通假字與本字的讀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

7、不懂得古音,就很難將它們聯繫起來。例如: 荀子非十二子:“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創始人”去解釋都不通,顯然是個通假字,其本字應為“勃”。 “佛”與“勃”的今音差異不小,一個聲母是,一個聲母是,一般人是很難將它們聯繫起來的;但是站在古音的角度看,二者不但韻部相同,而且聲母也是相同的。怎麼會知道“佛”與“勃”的聲母是相同的呢?這就涉及到音韻學上一個重要的結論“古無輕唇音”。根據這一結論,上古沒有這類輕唇音,凡後代讀作的輕唇音上古均讀作、一類的雙唇音。由於佛、勃在上古的讀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將“勃”寫作“佛”就不足為怪了。,(四) 音韻學是學習和研

8、究古代詩歌聲律的基礎 中國古代詩歌很講究節奏和押韻,富於音樂感。特別是唐代的格律詩,為了極盡詩句樂感的抑揚頓挫、曲折變化之妙,有意將平上去入四聲分成平仄兩類,規定了嚴格的交替格律。因此,如果沒有一定的音韻學修養,對古代詩歌就無法做到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欣賞,學習不好,更談不上研究。例如: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詩經鄭風子衿二章,這章詩今天看來並不押韻,不懂音韻的人會誤以為它原來就不押韻,其實在先秦是押韻的。“佩”、“思”、“來”三字同屬一個韻部(之部),如果按照後面的擬音去讀這章詩,其韻味馬上就顯現出來了。又如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

9、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今天看起來更不押韻,事實上在中古時期也是押韻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韻中同屬上聲“馬”韻。,三 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1.古音:(1)古代漢語語音。(2)專指上古(周秦兩漢)音。 2.今音:(1)現代漢語語音。(2)專指切韻為代表的中古音。(3)專指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 3.音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類別。 4.音值: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實際讀法。 5.雙聲:指兩個漢字音的聲母相同或相近。,6.疊韻:指兩個漢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 7.聲母、韻母:一個漢字音節,開頭的音叫作聲母(古人稱之為聲、紐、聲鈕或音鈕),其餘的音叫做韻母。 8.字母:(1)拼音文字或注音符號的最小的書

10、寫符號。(2)古人稱聲母的代表字為字母。 9.三十六字母:表示中古聲母系統的36個代表字。唐末守溫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益6母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時代共同語標準音的聲母系統。現列表簡示如下:,10.韻頭:指韻腹之前的高母音或半母音,因常介於聲母和韻腹之間,故又稱介音或介母。 11.韻腹:指韻母的主要母音。 12.韻尾:韻腹後面的收尾音叫做韻尾,包括母音韻尾和輔音韻尾(鼻輔音或口輔音)兩類。 13.韻:(1)指韻母。(2)指主要母音、韻尾和聲調相同的音韻類聚。 14.韻目:韻書中韻部的標目,也就是韻部的代表字。 15.韻部:(1)同“韻”(2)。(2)指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的音韻

11、類聚。,16.韻攝:等韻家把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相近的韻歸為一類,稱之為韻攝。 17.韻腳:韻文押韻的字。 18.陰聲韻:以母音收尾或是沒有韻尾的韻母叫做陰聲韻。 19.陽聲韻:以鼻音收尾的韻母叫做陽聲韻。 20.入聲韻:以輔音-p、-t、-k為韻尾的韻母叫做入聲韻。 21.陰陽對轉:指陰陽入三類韻母的相互轉變現象。,22.等韻和等韻圖:用“等”的概念來分析漢語的語音,就叫等韻,研究等韻的學科就稱為等韻學。等韻學是漢語音韻學的一個分科,是中國傳統的語音學。用等韻的學理來研究和分析古代漢語語音而製作的圖表,就叫做等韻圖(一般簡稱為韻圖)。 23.呼:(1)宋元學者按發音時嘴唇的圓展情況把韻母分為兩

12、類不圓唇者為開口呼,圓唇者為合口呼。(2)明清學者把韻母分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類,合稱四呼。 24.尖音:聲母z、c、s跟 i、或i、開頭的韻母拼合成的音節叫做尖音。 25.團音:聲母j、q、x跟 i、或i、開頭的韻母拼合成的音節叫做團音。 26.平仄:“平”指平聲,“仄”指上聲、去聲、入聲。,27.舒促:“舒”指四聲中的平聲、上聲、去聲三種聲調;“促”指“入聲”。 28.陰調:同陽調對言,陰平、陰上、陰去、陰入等聲調都總稱陰調。一般說來,現代普通話或方言讀陰調的字,來自古代清聲母。 29.陽調:同陰調字對言,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等聲調都總稱調。一般說來,現代普通話或方言讀陽調的字,來

13、自古代濁聲母。 30.直音:用同音字注明音讀。其形式即“某音某”。 31.反切:傳統的注音方法之一,用兩個漢字為一字注明音讀,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拼合而成。如“改”,古海切,取“古”的聲母,“海”的韻母及聲調(上聲),拼讀成“改”字音。,第二節 中古音,本節重點講授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據廣韻探求中古音、廣韻的聲母和韻母、中古音的聲韻調。,一 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一) 廣韻的產生 到了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于真宗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

14、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的字數(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釋也較詳細,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為二六韻,比切韻多出13韻,這是分韻粗細寬嚴的問題,並非語音系統有什麼變化。這十三韻是:,(平) (上) (去) (入) 儼釅 諄准稕術 桓緩換末 戈果過 其中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是依據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的成例增添的。其餘11韻的多出是由於將切韻某些韻中所含開、合韻母分開獨立城韻的結果。下麵是其對應情形:,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反而逐漸銷聲匿跡了。

15、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由於廣韻未著明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唐孫愐的唐韻序,致使一些學者誤以為廣韻就是切韻或唐韻,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唐韻正的定名就反映了這個問題。,廣韻雖非切韻,但由於未改變切韻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韻未被發現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不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據廣韻上推下演。在音韻學史上,廣韻一直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就象說文解字在漢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樣重要。 (二) 廣韻的體例 廣韻的編寫體例可歸納為以下幾項: 一、廣韻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屬於二六韻。此二六韻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置於五卷之中。其中平聲57韻,置於第一、二卷;上聲5

16、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分別置於第三、四、五卷。平聲韻獨居兩卷完全是由於所屬字多的緣故,並無其他用意。其居於第一卷者28韻,稱作上平聲;居於第二卷者29韻,稱作下平聲。,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韻用一個代表字作為名稱, 叫做“韻目”。韻的排列順序用序數加上韻目表示,如一東、二冬、三鐘等。 三、一韻之中所含各字按聲母的不同分別排列。同聲母的字唐人稱之為“小韻”, 小韻也稱作“紐”,小韻所含各字均屬同音字。小韻與小韻之間用“”相隔。 四、小韻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釋字義,然後是反切注音,最後用數字標明該小韻所含字數。,二 根據廣韻探求中古音,廣韻是一部韻書, 它只向我們展示了中古音的韻部和聲調,而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要想瞭解中古聲韻的實際情況,還得另闢蹊徑。廣韻 雖然沒有直接展示中古的聲母和韻母,但它所收的每個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類聲母和韻母自然就都包含在這些反切上下字中。在介紹聲類和韻類時我們已經指出, 代表同一聲母或韻母的反切上、下字都不止一個,廣韻中共有反切上字452個,反切下字1195個。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