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的形成过程的论文&ampamp;#40;范本&ampamp;#41;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7218390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声字的形成过程的论文&ampamp;#40;范本&ampamp;#41;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形声字的形成过程的论文&ampamp;#40;范本&ampamp;#41;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形声字的形成过程的论文&ampamp;#40;范本&ampamp;#41;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形声字的形成过程的论文&ampamp;#40;范本&ampamp;#41;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形声字的形成过程的论文&ampamp;#40;范本&ampamp;#41;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形声字的形成过程的论文&ampamp;#40;范本&ampamp;#4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声字的形成过程的论文&ampamp;#40;范本&ampamp;#4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形声字的形成过程的论文形声字的形成过程的论文【内容捉要】从汉字发展到现阶段的结果来看,一般认为形声字约片 汉字总数的80%以上。因此,研究形声字的产生及形成过程,是汉文 字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从汉字演变的结果入手对汉字进行静 态的观察和描写,与从历时的角度岀发对汉字进行动态的观察和分析 不同,从中看到的文字现象及文字的发展变化情况并不相同。从后者 入手研究形声字的产牛及形成过程发现,形芮字的形成有一个从无意 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创造的过程,最初的借字加意符、母文 加类符、表童字加注音符都不是有意识的造形声字,这样形成的汉字 也不是“形声相益”的真正的形声字。文章虽然研究的是形声字的问

2、 题,但由于形声字牵涉到汉字学的方方面面,因而实际上也反映了对 汉字学利汉字总休发展的一些新的认识,以及对汉字字族学的思考和 探索。【摘要题】汉语言文字学【关键词】形声字/形成过程/ 同族字/母文/类属标志【正文】在讨论问题Z前,我们先说明三 点。这三点,也是我们讨论形声字形成过程的基础。1. 关于形声字的概念的问题。形声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 里早就给过“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1的定义。由此出发,人们一 般认为,形旁(9词的恵义相联系)和声旁(与词的读音相联系)组 合成的字,就是形声字。这好像很简单,很明白的,再没什么分歧了。 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方面,我们并没冇充分地注意到,

3、那就是,同样在说文解字叙里,许慎述谈到了 “形声相益”2 的问题,这里包含着对形声字的另一耍求,即形声字的形旁 和声旁,要“相益”,要相辅相成。Ww. cOM这一点看似废话,其实 很重要。这反映了许慎对形声字特点的认识,也影响到我们现在对形 声字的产生及其形成过程的认识。形声字的这个特点告诉我们,作 为一个形声字,其形旁与声旁两部分要“和益”,要和辅相成,缺一 不可;如果有一部分可有对无,那么这一个字还不是真正的形声字。 如甲骨文中的“凤”字,人体上有两类写法:一类是画出凤的专形, 作为象形字;一类是在专形的基础上加“凡”字注音。如果不考虑形 与声“相益”而成的要求,那么加“凡”音的凤字就是形

4、声字;但如 果考虑到形与声两部分要“相益”、要相辅相成的要求,则甲文时代 加凡音的风字还不是形声字,因为,此“凡”旁在当时可有可无:有 它,只起到示音作汕 无它,仍是“凤”字,不影响表义。正因为如 此,所以,甲文里的凤字有时加“凡”,有时不加“凡”,比较随意。 所以,此时的“凡”旁,还算不上为形声字之声旁,只是一个注音符 号而已。因而本文以为,只有具备了形与声两部分相益相成特点的字, 才是真正的形声字,我们探讨形声字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讨论这种形 与声两部分相益相成的形声字的形成过程。汉字有个发展的过程, 形声的观念、造形声字的自觉意识也有个形成的过程。在古人苗了造 形声字的口觉意识后,才有可能

5、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创造形与声两部分 相益相成的形声字;没冇成熟的形声理论口觉地支持造字实践,就不 可能创造出形与声两部分相益相成的形声字。分析汉字结构在古文字 阶段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我们发现这种自觉意识的形成是有一个过 程的。也就是说,形声字不是占人灵感一动,突然想出来、造岀来的, 而是在用文字记录语言的过程小,为因难逐渐逼出來的,是为解决文 字运用中的困难而逐渐产生的。所以,这期间口然经过了一个从无意 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创造过程。2. 关于怎样观察汉字结构和形声字的问题。观察分析汉字及形声 字,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种是静态观察,就是不考虑汉字的来源, 不注意其发展过稈,不注意有关偏

6、旁在丿力史上的功能和所负载的信 息,只看最后的结果,甚至是只看现代汉字的最终形式。静态观察汉 字的结果,就是把历史上不同时期形成的汉字压在一个平面上,根据 定的标准分类分样。这样划分出的形声字,就只能看到是形旁加丙 旁而成的字。其结果可能会把一些历史上原本不是形声字,而后世或 由于讹变、或虽未讹变而由于已不明其本來面目的字,也当作了形声 字,而旦也看不到形声字的层次和变化过程。另一种是动态观察, 就是强调历史地发展地动态地看汉字,注重汉字及其结构的发展变 化,注重汉字及其结构在发展变化中的层次性,注重了解字中有关 偏旁在历史上曾经担负的责任,即当初赋予它的真正职责。由此才能 看清楚形声字产生和

7、形成的过程,才能看到一些形声字在历史上的本 来面貌。木文所采取的是后一种观察分析。3. 关于“字”的概念的问题。“字”的概念,这似乎更是无需讨论 的了,但也有分歧,所以也得交代几句。我们在这篇文章里说的汉字 ,是指直接记录汉语言的成系统的符号。它冇两个特点:(1) 有约定俗成的、有一定社会性的形体;(2) -与汉语言的词或词的一个音节相対应,有固立的读音,与特定 的词义相联系。同样,下文所讲的假借字,也只是属于这种“字”的 范围内的一种文字符号,是指木为a词造的字,如果把它作为表音符 号,借來记录具他音同或音近的b词或c词的时候,这个字就是假借 字。也就是说,我们强调的是假借字所借的那个形体已

8、是文字,而不 是耒成为文字的记号或图画。我们之所以作这个限立,是由于有的学 者认为假借字的出现早于象形文字3 ,如果早于象形文字,那么它借什么呢?只能是借图画或记 号了。图画或记号还不是字,那么它何以称为“借字”呢?因而,这 种观点虽很有启发性,但还要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也许有人会说, 我们这样判定字也是一种以今律古,但是,我们认为,确立判断汉字 初创阶段的字和非字的标准,只能是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进 n-o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造,所以绝不 可能用一种方法造好一类字,再造另一类字。更况在上古造字所用的 所谓方法,当初根本就是非自觉性的,盲目的,所以,我们在文章中 所说

9、的形声字形成过程的仃关阶段,只是叙述的先后次序,而并没仃 历史上发生的绝对的先后次序。卜面,我们讨论问题本身。从现在 能确认的古汉字来看,在汉字发展的丿丿丿程中,就总趋势而言,较人范 围的首先从图画和记号中跨出、与词结合而成为文字的应该是表意 字,包括具体和抽象的象形字(大体上相当于裘锡圭先生所讲的象物 字和抽象字4 )以及指事字、会意字等。但是,在表意字的基础上,形声 字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则是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经考察现 有的一些重要的古文字资料,我们认为,从表意字到形声字小间主要 经历了 “改造假借字的阶段”,“母文加上事类符号(类属标志)分化 新字的阶段”,以及“在表意字上注音的阶

10、段”;然后才改变了最初 的无意识、不自觉的状态,发展到了冇意识、自觉地创造真正的形声 字的阶段。一假借字的产牛及假借字的改造在借字上加类属标 志以指示联想词义的方向汉字发展到改造假借字的阶段,在假借字 上加事类标志,i般人以为这便是形声字,其实不是,这只是向形声 字的一个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最晚在商代初年,华夏民族仅靠 制造表意字來记录语言,已根木不能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了。而且, 有些词特别是虚词用造表意字的方法根本无法为它们造字。再说,文 字本来就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的符号性质决定它并不要求字形一定 要表示出所记录的词义來。古人造象形、指事、会意等表意字,也不 过是让该类字在形体上尽可能与

11、所记录的词有一种直观的联系,让字 形尽可能有某种外形标志以唤起人们对所记录之词的联想而已。所 以,古人口然没冇必耍,也不可能只造那些难造的表意字。因而,儿 乎是在造表意文字的同时,为了济文字数量不足Z穷,为了克服其他 方法产生新字不易Z弊,人们就在运用文字的过程小,又从无意识到 有意识地利用假借的方法,创造了新的同形、同音而异义的字即假借 字。所以,孙怡让说:盖天下Z事无穷,造字Z初苟无收限借一例, 则将遂(引者按:“遂”疑当作“逐”)事而为Z字,而字冇不可胜 造之数。此必穷之势也,故以声而讦以事焉。视而不必是其木字也, 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限借可以救造字 Z穷而通其

12、变。5 人们利用假借之法为词配备字,起初也不是冇意识地图方 便,图省劲,更不是灵感一动想出来的简单-办法,而是在使用文字的 过程小,为困难逼出來的一种权宜之计。语言中已有某词,但文字中 尚无为社会公认的约左俗成的记录该词的某字,于是在口语变为书面 语(或把思想记录下来)的过程中,人们便不得不以语音为线索,借 原有的同音字,來记录这个还没有用文字形成固定下來的词。对于这 个被借的形体來说,它已不再是一个字了,而是两个同形、同音而意 义不同的字了。以假借之法造字,后人评价展高,以为这已说明古 人対音义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其实不尽然,就借字人的主观动机而 言,仅仅是以口语之音为线索,寻找了一个木记录

13、着同音的3词的3 字,借来记录与a词同音的b词而已。也就是说,让记录3词的a字 兼起了 b词的尚未诞生的代表b字的职责,并不是自觉的以音 表义的。那时的占人对音义关系述没有自觉的明确的理性认识,没有 让文字以音表意的意识,因而也不可能有借音表意的自觉意识。也就 是说那吋还没冇成熟的假借理论来口觉的支持造字者的创造实践。 正因为如此,再加上:(1)古汉语单音节词较多。单音节词多,则必然导致同音词多; 同音词多,则在书面语言中用同形、同音的假借字易混淆,易有歧义。 特别是当假借字在书面语言中所占比例超过一定的“度”的时候(有 学者统计,甲骨文常用字小的假借字约占到了 70%),这个问题就尤 为突出

14、了。因而,需要在假借字的字形上有所分别,才能满足当时 书面语言交际的需耍。(2)汉语方言太多。方言太多,则必然耍求冇一种超方言的文字(念 法即使稍冇茅别,在书血上不影响表义,南人北人一看都大体能懂), 才有利于交际,才利于满足政治上统一的需要。但是,假借字不能适 应这种要求,这也决定它必须要加以改造。(3)文字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汉字已有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表 意体系,新字的产生要受这个表意体系制约。而古人在文字上的正 统观念又是喜欢在字形上冇明显的示义的标志。所以,汉字便没冇顺 着这样一条线索发展:先同音假借,“然后逐渐淘汰同音字,留下几 百个农音节的文字符号(引者按:即给每一种音节规定一些

15、固定的表 音节的字);然后再进一步,把几百个符号再加淘汰,只留下几十个 表音素的符号。最后这些符号简化成为字母”(刘乂辛论假借)6 ,进而走上创造表音文字的道路。否则的话,汉字后來就不 会增得这么多,一些借字就不会另造本字了,一些假借字就不会通过 后加类属标志而产生新字了。总Z,用假借法造字,在古人自己看 來,毕竟不以为是止统的方法,仅仅是作为不得已的应急措施或权宜 Z计的。古人在主观上并未认识到这是用表音的方法给词配备词,是 造字的另一条路子:表意是让字形和词义联系,表音是让字音和词音 联系。所以,古人的造字,也绝不对能停留在这种方法上,或者顺若 这条线索,走上创造表音文字的道路;而恰恰相反

16、,只能走上-条通 过给假借字加注类属标志来改造假借字的道路。在占人看来,假借 彼字为此字和我们下文讲的用母文赅众义一样,同样有弊端:川母文 Z弊在于笼统而不具体,假借彼字为此字Z弊在于不知所用为木字还 是借字,表示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借义。也就是说,由于假借的使 用使得原来的一些字,以一个形体既载冇本义、引巾义还乂载冇借义, 所要承担的语义和语音的范围太人了,易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惑。 于是,古人想到了改造假造字以克服用假借字的弊病。他们所用的办 法止像克服仅用母文的弊端一样加注类属标,忐,规定并外化 假借字的意义,使同形、同音、异义的两个以上的字,成为同音、异 形(加上了识别标志)、界义的几个字。这样就有效地区别了记录单 音节同音词的同音同形字,使这部分同音不同义的字也有了一个不同 的字形,解决了因假借造成的理解歧误问题。戴震说:“况古字多假 借,后人始增偏旁”7 。说的大体就是这种现象。例如:1. 某(谋文中“”表示词)Z于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