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系列讲座1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基本理念教程文件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7208074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4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育系列讲座1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基本理念教程文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心育系列讲座1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基本理念教程文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心育系列讲座1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基本理念教程文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心育系列讲座1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基本理念教程文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心育系列讲座1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基本理念教程文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育系列讲座1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基本理念教程文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育系列讲座1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基本理念教程文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育系列讲座(1)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基本理念,钟志农,0571-81303057(小灵通) 86586366(宅) 13806526806 E-mail:,“心海扬帆”中小学心理辅导论坛 ,“心海扬帆”中小学心理辅导论坛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 (新德育下半月行动版)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海市教育科学院主办 中学生心理 吉林省团委主办 小学生心理成长 山西省团委主办,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在健康与非健康之间没 有截然的分界线。 在健康与非健康两个端点之间有一个很大的 空间,既非健康又非疾病,我们称之为“亚健康状 态”,或“第三状态”。 “第三状态”是一种很不幸的非健康状态,虽 不是明显的病态,却严

2、重影响人的心理生活质量, 将精力引向非建设性的渠道,降低人的快乐感、幸 福感和自我满足感,束缚人的创造性。,心理健康不是心理疾病的反面,而是心理 疾病和“第三状态”的反面。它是指“智能高度发 挥、心情感觉愉快、生命充满活力、勇于面对 人生”的一种和谐状态。克服“第三状态”就是心 理健康。,让我们再来看看心理健康的具体含义,世界卫生组织的七条标准 智力正常;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人际关系和谐; 能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保持人格完整和健康;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北师大冯忠良教授的观点 一个定义什么是健康?适应就是健 康,平衡就是健康。 六个特征 敬业;乐

3、群;坚韧适应环境 好学;自制;创新(不断地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平衡内心,台湾师大黄坚厚教授的四条标准 有工作,而且有乐趣和满足; 有朋友,而且乐于广泛交往; 有自知之明,而且能扬长容短; 能适应环境,而且积极的适应方式总是 多于消极的适应方式。,林崇德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大 指标 适应性指标一切不适应社会的 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都属于不健康。 嫉妒 自卑 任性 孤僻 焦虑 逆反心理 社交困难 发展性指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 智力和人格的发展出现受阻也属于不健康。 智力发展得不到及时的促进 社会化发展不够积极而稳定,艾里克逊的“心理社会期”理论,期别年龄 心理危机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0-1岁信

4、任-不信任有安全感交往焦虑 1-岁自主-不自主自控自信胆小多疑 -岁自信-不自信勇于表现畏惧退缩 -青春期进取-不进取有能力失败无能 青年期统合-不统合 方向明确 /角色混乱 成年期 友爱-疏离 感情生活好 常孤独 中年期有活力-颓废 爱家庭 自我放纵 老年期 无憾-悲观 安享天年悔恨往事,小学低段: 1、入学适应性问题; 2、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3、感觉统合能力培养的最后敏感期。,小学中段 1、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2、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期。,小学高段: 1、个性发展的关键期; 2、中小衔接的关键期。,初一 1、要关注初一学生入学后的入学适应性问题。 2、要关注由于自我中心意

5、识迅速发展引起的人际关系问题。 (1)要注意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 女生应对“传闲话”的技巧 例:六年来我没有一个朋友 男生的化解矛盾的技巧 (2)要预防打群架、“单挑”等引发的校园危机事件。,初二 1、学业分化问题(带来三个逃避) (1)要给学习困难生以具体的帮助 (2)要关注后进生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3)要关注受处分学生的内心感受。 2、青春期恋情问题(略) 基本策略: 不反对,不支持,先理解,后引导 3。,初三 1、学习压力和学习挫折 (1)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要引导学生讲效率,不要拼时间。 (2)要保证学生倾诉渠道的畅通 例:一个泪如雨下的女生 2、中考指导和考前心理调节 (1)如

6、何帮学生合理定位? (2)要注意对焦虑情绪和抑郁障碍的早期发现和干预。 例:他从抑郁到精神分裂,高一年级 1、高中入学适应性问题; 2、人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成为新的成长危机。,高二年级 1、由文理分科带来的实质上的学习两极分化的危机; 2、情绪和情感发展的敏感期。 例:朱SW辅导手记,高三年级 1、人生理想、目标及生涯规划走向成熟的关键期; 2、人生挫折的敏感期。,整个中小学阶段,均可以视为是一个重重危机 的发展历程。这就像“新手上路”、驾驶汽车初次行 经长途的经验一样,途程中可能遭遇到何种坎坷险 阻,是无法事先完全防范的。而每一处的“误入歧 途”,都会使个体的人生道路发生曲折甚至是根本 的改

7、变。,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当今被使用和 接受的最广泛的理论,该理论的每一个阶段都代表 着个体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挑战。尤其是埃里 克森对个体发展前五个时期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 关观点,具有重大的教育心理学意义,对于我们班 主任和辅导教师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分析中小 学生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的成因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我们至少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1)发展危机是现代社会中小学生人格成长 阶段的普遍现象。在个体成长的前五个时期的发展 危机中,无一不与认知学习(包括婴幼儿的认知学 习)时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经验有关。 所以,当前社会、学校、家庭过分重视知识教学而 造成不少学生失败

8、经验过多的事实,可以说是现行 教育体制中最大的败笔,也是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 题及问题行为防不胜防的主要成因。,(2)教育是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是发展的阻 力。适当的教育环境固然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适应 能力,并帮助他们化解其面对的危机;而不适当的 教育环境则可能因未能养成学生的适应能力,甚至 养成了不良习惯,而造成其更多的发展危机。因 此,在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或问题行为成因时, 要特别注意他们曾经直接接触过的教育者的教育方 式给他们心理发展留下的印迹。,(3)对于青少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 或问题行为,我们绝不可以做孤立的、割断成长线 索的分析和处理,而应该全面了解和考察当事人的 家庭背景、

9、求学历程和曾经发生过的重大生活事 件,细心发掘当事人成长经历中曲折的生命故事, 由此方可把握当事人认知、情感、行为中发生变异 的奥秘所在。,总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发展性为主 我们在倡导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从提高 和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层面上来阐述,不要过 多地强调学生心理如何不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该从正面来论述, 发展性指标是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根 本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上。,2、理念之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是专指有心理障碍 的学生,而是全体成长中的、正常的、健康的学 生。 认识误区 幼儿和小学生没有心理问题吗? 心理辅导是专管心理有毛

10、病的学生的吗? 心理辅导是管后进生的吗? 优生需要心理辅导吗?(例:参照标准) 初三、高三太忙,还要开展心理辅导吗? (例1:我是年级第50名;例2:爸、妈,对不起),马斯洛提出 真正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健康的、正常的 人的心理,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 创造性,人的积极情感,人的自我实现(即 “ 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 长 ”)。,3、理念之三 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 能相互替代。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心理健康教育 是纳入德育系列的,因此,强调两者的联系应重于强 调两者的区别。 认识误区 学生只要能管住、不出问题就可以了,管他什 么心理健康?我们搞德育的也不

11、懂什么心理健康。 中小学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科学等教材中 已经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再单独提一个“心 育”。,区别的一面 1、从育人功能看 德育主要是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 法论的问题,关注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 的问题,关注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 题;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 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 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等 问题。(与德育是两个不同的范畴),2、从育人内容看 德育往往注重“高、大、全、远”的人物、事 件、观念、原则、规范、道德、传统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注重学生身边 “真、 实、小、近”

12、的人物、事件、心态、理念及价值判 断等等。,3、 从育人的出发点来看 德育的出发点:是社会需要(爱国家人 民集体家庭自己);为了提高个人对 国家、社会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心育的出发点:是人本需要(价值和尊严, 爱自己家庭集体人民国家);为 了提高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认同感与成就感。,4、从育人的目标来看 德育的目标:道德健全(社会角色)。 基线:道德规范、政治规范、行为规范。 最高目标:做“四有”新人(达到“君子”境 界); 心育的目标:人格完善(个人角色)。 基线:没有心理障碍。 最高目标:自我实现(达到“成熟”境界),5、从育人的核心问题来看 德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认同并接受社会 的道德规范

13、 /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 / 厌恶邪恶与 非正义的事物 / 接受真、善、美的事物。 德育的核心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心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帮助学生积极适 应环境的变化 / 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或战 胜各种挫折 / 确立适合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 / 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心育的核心问题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6、从育人形式看 德育侧重由外而内的理论灌输和教育 ( 尽 管它也有榜样的感染与熏陶); 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由内而外的体验、感悟 和个性的自我张扬,通过助人自助实现学生的自我 成长。 例:打游戏机问题(两种模式)(录像),7、从育人的方法、手段来看 德育的方法是:说理、示范、引导、实践

14、、 奖惩、榜样等; 德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教导的过程,它以示 范为基本育人手段。 心育的特有方法是:倾听、同感、无条件关 注、行为矫正与行为训练、认知调整、精神分析、 游戏辅导、心理测试、暗示与催眠等。 心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讨论的过程,它以尊 重、理解、接纳为基本前提。,思想品德课与心理辅导课的区别 出上面几条之外,还有一条 从操作技巧上看:思想品德课依据教学规律来 进行运作,讲究的是教学常规、教学技巧、教学 方法和教学艺术;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则是依据团 体动力学规律来运作,讲究的是运用“倾听”、“关 注”、“理解”、“同感”、“回馈”、“重述”、“引导”、 “面质”、“具体化”及“行为训练”等辅

15、导技巧与辅导 艺术。,问题的复杂性 1、内容有交叉。 2、思品课在改革,两者外在形式日趋接近。 怎么看待这一趋势 1、各有规律,不能混为一谈,但也没有要搞得泾渭分明,要接纳两者内容、形式逐渐靠拢的现实。 2、关键是看“谁像谁”?谁是老子、谁是儿子? 3、没必要束缚自己的手脚。,主题班会课与心理辅导课的区别 相似之处 1、都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 2、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因而基本上是结构式 的; 3、两者都属于“大团体情境”。大团体的情境特 别容易引发个人投射出自己对生存情况的知觉, 并在团体的相互影响中激起改变自己认知、行为 的动力,所以运用得好的话优点多多。,区别之处 1、如果从心理辅导活动

16、课与主题班会课的实施过程来看,两者似乎都可以采用某些相同的活动形式来组织,例如都可以采用小品、讨论、辩论、游戏等;但从实质上去分析,这些活动载体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主题班会课重在解决班集体的建设问题,或者是组织一些有时代色彩、政治意义的主题活动,它重在发挥德育的教育作用;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则重在解决同一年龄段学生共同关心的自身成长的问题,它注重的是个体的人格发展问题。,2、即使从实施的形式来看,两者也有很多的差别。主题班会课往往是班主任幕后导演或前台主持的,而且师生间缺少一种完全融于一体的互动状态和心灵的感应;学生的发言也往往追求完美与正统,尽量与主流社会的道德标准、政治标准和纪律规范保持一致,或者有意识地向这些权威的标准靠拢。所以,活动的形式总会给人一种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