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第六章(第四节 雨果).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202949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第六章(第四节 雨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第六章(第四节 雨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第六章(第四节 雨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第六章(第四节 雨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第六章(第四节 雨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第六章(第四节 雨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第六章(第四节 雨果).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雨 果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法国重要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伟大旗手、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圣手。他在各个文学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在法国戏剧史上雨果的地位也很高,由于他在开创浪漫主义戏剧方面的巨大功绩,而与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并列。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二)创作雨果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雨果一生的创作大致分作三个时期:1、第一时期为1820年至1826年。主要作品是诗集颂歌与民谣集,受古典主义和夏多布里昂影响较深。2、第二时期为1827年至1848年。主要作品是戏剧欧那尼、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诗集东方集、秋叶

2、集、暮歌集、心声集、光与影。由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彻底成为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欧那尼是雨果早期的浪漫主义剧本,写6世纪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剧本完全打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的规则。它的上演,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总决战,结果古典主义者遭到彻底失败。文学史上称之为“欧那尼之战”。 在欧那尼序言中,雨果提出著名的“浪漫主义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这一观点。3、第三时期为1851年至1885年。主要作品是诗集惩罚集、静观集、凶年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长诗历代传说集。海上劳工是一部诗意盎然的浪漫主义作品,雨果称作品中的主人公吉里雅为“约伯与普罗米修斯的结合体”。作品

3、叙述纯朴的青年船工吉里雅爱上了船主的侄女、美丽的小姑娘德玉西特。船主李特尔芮为侄女储蓄了五万法郎的嫁妆,没想到被伙计朗泰伦将钱骗去。船长克吕班要回这笔钱想独吞,但遇到海难丧生,船主李特尔芮的那艘本为起死回生而购买的汽船也搁浅在远海上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特尔芮宣布谁能将触礁汽船上的机器运回来,他就将侄女嫁给谁。吉里雅为了与自己理想的情人结合,只身历尽千难万险、与死亡搏斗、与大海搏斗,终于将机器运了回来。可是当他正准备同德玉西特结婚时,竟意外地发现德玉西特其实早爱上了青年神甫。吉里雅从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出发,放弃与德玉西特结婚的资格,而成全他们的婚姻,并帮助他们双双出走,而他自己则选择了自杀

4、,沉没在涨潮的大海中。雨果在这部作品中将吉里雅的英雄行为理想化,不仅写他有战胜大自然的伟大气魄,而且写他能克己为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歌颂了人道主义与大无畏精神。笑面人同样也体现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作品讲述的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故事:英国的克朗查理爵士的两岁的儿子格温普兰被仇家偷去,毁容后卖给了流浪艺人。格温普兰长大以后,因为面貌丑陋只好在戏班中充当小丑,到处卖艺,辗转回到自己的家乡。经过一番周折或,他承袭了爵位,但受到嘲笑和侮辱,于是放弃爵位,重新回到流浪艺人中间。但是此时,与他相爱的“神女”身患重病,奄奄一息。格温普兰悲伤至极,投海自杀。九三年描写的是1793年共和国军队镇压旺岱反革

5、命叛乱的故事。雨果借助主要人物郭文的行为,表达了自己“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小说叙述共和国的一支军队红帽子连队在树林中收留了一个寡妇和她的三个孩子。领导这支部队的司令官郭文正直高尚,虽然叛匪的首领朗特纳克侯爵是自己的叔祖父,为了革命,他依然坚决与叛匪斗争。这支共和国军队的政治委员是西穆尔登,他曾经担任过教士和郭文的家庭教师,是位把革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坚定的革命者。在一次战斗中,叛军捋走了三个孩子当人质。在以后的战斗中,共和军重创叛匪,最后将他们围困在一座城堡中。叛匪逃跑时纵火烧城,眼看三个孩子有生命危险。已经逃出城堡的朗德纳克顿生恻隐之心,返身救出三个孩子,自

6、己成为共和军的俘虏。在处理朗德纳克的问题上,共和军领袖们之间发生了重大分歧。郭文觉得朗德纳克良心发现、人性复苏,应该宽恕,并私自将其放走。而西穆尔登认为朗德纳克罪大恶极,应押上断头台。虽然郭文是西穆尔登最器重的学生,但按照国民公会的法案,西穆尔登铁面无私地监斩了郭文。但是西穆尔登陷入深深的心理矛盾不能自拔,在处死郭文的同时,他也开枪自杀了。作品中的人和事有着特殊的艺术象征意义:寡妇和她的三个孩子是内战的受伤者、是人民群众的缩影;朗德纳克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贵族势力的代表;西穆尔登是正义的革命暴力的代表;郭文是作者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朗德纳克的良心发现和西穆尔登的举枪自杀,正是作者心目中的人道

7、主义力量之所在。历代传说是雨果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共分三卷。这部长诗以磅礴的气势再现人类发展的历史,阐明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观点。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气势恢弘,想象丰富,感情激越,结构严谨。历代传说还是一部宏伟的史诗巨著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雨果诗歌创作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也是法国诗歌史上的名篇。(三)对比原则雨果所提出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对比原则又叫“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提出的著名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该原则认为在大自然中美丑是并存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想要取得好的艺术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

8、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达到对美的肯定。对比原则的提出使克伦威尔序言成了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雨果也成了浪漫主义的伟大旗手。 (四)雨果的诗歌雨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写下了26部诗集。在世界诗歌史上,雨果应该占有着一个突出的席位,因为他的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基本感情的雄辩的和普通的形象”,他心中“拥有政治的和社会的神话”( 埃唐皮孔世界文学史)。1、基本主题:对自由的向往;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情支持;对暴政的揭露与反抗;对贫富分化的现实的关注;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严正态度;对人生、爱情、自然景色的感叹与歌颂等。2、艺术成就:(1)开拓了诗歌领域,无论抒情、讽刺、写景、咏史,还是哲理沉思

9、,写来都得心应手;(2)富于激情,时而庄严凝重,时而气度恢宏,风格豪放阔大,洋洋洒洒;(3)将对比原则用于诗歌创作,如意象比照、用相反词语、结句出人意料,对比强烈;(4)善用同位语隐喻,如“心灵一牝狼”、“欧洲一巨人”,将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相结合,产生新的含义,与象征手法一脉相通;(5)想象力丰富,伊甸园的瑰丽、东方之夜的辉煌,都写得五光十色,连无生命的东西也具有生命形态;(6)语言丰富多采,韵律运用自如,能以牧歌写情诗,以颂歌写哲理沉思,与象征派和巴那斯派直接相通。3、雨果诗歌欣赏半睡暗影沉冷的气息充盈住房,夜已深,万籁俱静,黑暗的形在入睡者身旁来回游荡。当我化为物,我感到身边之物变为人,我

10、的墙是一副面孔,在探望灰暗天空,两扇苍白的窗窥视我的梦境。(杜青钢 译)(五)雨果小说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1、鲜明的对比手法。雨果是对比手法的大师,善与恶、美与丑既体现在情节中,也体现在人物身上,既体现在人物之间,也体现在人物自身之中。2、集浪漫手法之大成。除了人物塑造和细节描写的奇特以外,还将无生命的事物写成有生命,想象力大胆恣肆;再者,情节富于传奇性,大起大落,悲欢离合,出人意料。3、善于以史诗规模去再现社会生活。悲惨世界是一幅笔力雄 浑的历史壁画;巴黎圣母院描绘了乞丐王国、人民起义,有史诗气氛;海上劳工是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史诗;九三年是再现法国大革命风貌的史诗;4、善于塑造下层人物。既有外

11、貌美与心灵美熔于一炉的人物,也有外丑内美的人物,与同时代作家相比,略胜一筹。5、注重心 理描写。以笑面人最为突出。 6、还吸收了现实主义手法,在小说创作中另辟蹊径,成就卓著。二、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和雨果小说创作的里程碑。1、内容梗概:流浪艺人爱丝梅哈达是一位美丽动人、心地纯洁的吉卜赛少女。当她在巴黎圣母院前格雷弗广场载歌载舞欢度“愚人节”时,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对她动了淫心,当即指使他的养子、圣母院畸形敲钟人伽西莫多去劫持少女。少女被正在巡逻的国王卫队长弗比斯救下,她随即爱上了这个轻浮而又负心的军官。伽西莫多被鞭打示众,口渴如焚,少女出于同情,将水送到他的嘴边。当爱丝

12、梅哈达与弗比斯幽会时,克罗德扮作妖魔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爱丝梅哈达。爱丝梅哈达因此被判绞刑。爱丝梅哈达宁死也不愿屈从于克罗德的淫威,拒绝了克罗德的以贞操换生存的无耻要挟。行刑之日,伽西莫多从法场上将少女抢入圣母院楼顶避难,日夜守护着她。当法庭无视圣地避难权决定逮捕少女时,乞丐王国的流浪汉们闻讯攻打圣母院,国王下令镇压。混战之中,克罗德将少女劫出圣母院,再次逼迫她屈从自己的淫欲。遭到拒绝后,克罗德将少女交给了追捕的官兵,亲眼看着少女被绞死。绝望的伽西莫多认清了克罗德的真面目,将他从楼顶上推下摔死,自己则抱着少女的遗体默默死去。故事离奇曲折,充满悬念,感情充沛。情节经常中断,小说中常夹杂大量非小

13、说因素,插入大量议论。2、人物形象:(1)爱丝梅哈达善与美的象征爱丝梅哈达是雨果塑造的理想人物,是人性美的象征。她纯洁善良,酷爱自由,热情豪爽,品格坚贞。她从内心的善良愿望出发对待任何人。对于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她挽救了他的生命;她还不计前嫌送水给受刑时的伽西莫多;她对爱情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丝毫不怀疑心上人的背叛,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他的坏话;面对克罗德的淫威,她宁死不屈。她的被毁灭,是对封建专制残酷统治和教会邪恶势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2)伽西莫多伽西莫多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是雨果根据美丑对照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他外表丑陋,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

14、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他对爱丝梅哈达的爱慕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质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克罗德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雨果通过这一形象,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这一形象还体现了善战胜恶,真诚战胜虚伪的理论。(3)克罗德克罗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爱丝梅哈达;他出于嫉妒刺伤弗比斯却嫁祸于爱丝梅哈达;他因得不到爱丝梅哈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

15、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小说中最有深度的人物。3、主题(思想意蕴):巴黎圣母院通过以15世纪巴黎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历史陈迹的再现和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邪恶的宗教势力的黑暗、封建专制司法制度的残酷,揭示了禁欲主 义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宣扬了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4、艺术特征: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它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作品中在表达作者真善美的主观理想,在每个人物身上注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爱憎十分鲜明。(2)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原则。美与丑,崇高与滑稽,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善与恶,真与假等,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多层次、多序列的矛盾对照格局。首先,场面之间的对比。小说在情节内容的安排上,将腐朽的封建王朝和高尚纯洁的“奇迹王朝”,两个法庭,两种审判,两个绞架,两个社会等进行对照描写。其次,人物之间的对照。主人公爱丝梅哈达就是在与其他人物的对照中显示形象的完美的。她与伽西莫多对照,外貌一个奇美,一个奇丑,而心灵同样高洁;她和克罗德对照,一个纯洁善良,一个虚伪卑鄙。再次,人物自身的对比。伽西莫多外貌的丑陋和心灵的美好的对比;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