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22第一学期课件演示教学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7202893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8.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西方哲学22第一学期课件演示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现代西方哲学22第一学期课件演示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现代西方哲学22第一学期课件演示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现代西方哲学22第一学期课件演示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现代西方哲学22第一学期课件演示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西方哲学22第一学期课件演示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西方哲学22第一学期课件演示教学(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西方哲学,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or Philosophy after Hegel,什么是哲学,一、哲学是“爱智慧” (love of wisdom),1.哲学(Philosophy)来自古希腊文,由“philo”(爱)和“sophia”(智慧)两部分组成,意思是“爱智慧”。哲学的本意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 2.古希腊人严格区分神与人,在他们看来,人是无知的,只有神才有智慧。但人不会甘于无知,而是要追求智慧,从而接近神。,3人之所以爱智慧,源于人的有限性和必死性。时常受到死亡恐惧威胁的人类,制造出各种游戏或“谎言”,使自己忘记死亡,在愉快中一步步接

2、近死亡。宗教、哲学和艺术都是人类发明出来的“谎言”。人不能离开这样的谎言,因为人生有限,因为人生无常,因为人生艰难。,三、哲学是以“概念”和逻辑的方式进入“究极智慧”的学问,1.哲学、宗教和艺术都涉及“究极智慧”,但它们的方式极为不同:艺术通过感性形象表现究极实在;宗教通过“信仰”接近究极实在;哲学则通过“理性”接近究极实在。 2.哲学不能单纯把真理宣布出来,它要用概念和逻辑的方式加以论证。哲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黑格尔说:“哲学的目的即在于用思维和概念去把握真理”。,四、无用之用,众用所基,1.哲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从低到高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

3、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即是哲学境界。 2.哲学为人带来理智的快乐。在哲学家看来,快乐有两种:感官快乐和理智快乐。感官快乐往往是激烈的、短暂的和有限的,而理智快乐则是平静的、持续的和无限的。后者才是真正的快乐,才是属神的生活。,五、“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1.自产生之日起,哲学就是一门高度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学术活动,她所涉及的问题、讨论这些问题的方式乃至表达这些思想的语言都是高深的和晦涩的。哲学注定是少数人的事情,是“阳春白雪”。 2.自产生之日起,哲学(家)就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以相对通俗的方式和语言向尽可能广泛的社会成员传达这些“究极智慧”。哲学是哲学家的事业,但对于人生意

4、义的思考却属于每一个寻求精神家园的普通人。,六、哲学与个人气质,(一)哲学反映哲学家的个人气质。软心肠的哲学与硬心肠的哲学。 (二)接受什么样的哲学取决于接受者的个人气质。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哲学,取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无论你属于何种气质类型,相信哲学的宝库中总有一款适合你。 (三)生命的支撑:宗教还是哲学 1按照哲学还是宗教而生活,取决于你的个人气质。如果你是一个爱刨根问底的人,爱讲道理的人,你就通过哲学的途径。否则,你就可以采取宗教的方式。 2中国没有宗教传统,中国人信教并不容易。一个人可以不信宗教,但不能没有宗教精神和宗教情感。,西方哲学的 起源与阶段,一、轴心时代(The Axial

5、 Age),(一)雅斯贝尔斯把人类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期和科学技术时代。 (二)从公元前800年开始,世界历史进入“轴心期”,并延续到公元前200年。所谓的“轴心期”,系指世界上的三个地区即希腊、中国和印度同时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突破,呈轴心式发展的态势,从而奠定了人类精神存在的基础,以及所谓的真正的人类历史。 (三)在“轴心时代”,人类意识开始觉醒,“究极实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神话开始让位于(广义的)理性,世界宗教开始形成,基本的思想范畴业已成型。,二、“轴心时代”形成的三大哲学传统,(一)希腊哲学 1.从天人关系的角度看,可以把“轴心时代”希腊哲学所开辟的哲学传统概括为“

6、天人相分”。这里的“天”既可以是外在“自然”,也可以是外在的“最高本体”。 2.希腊人开辟的“天人相分”的传统对科学和基督教的产生都发生了重要影响。他们重视通过理性或经验对外在自然或本体的研究,这无疑和科学精神是一致的;他们强调作为万物之源、从而也是人的幸福之源的“善”和“神”,这无疑和基督教精神是相合的。,(二)中国哲学 1.从天人关系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轴心时代”中国哲学所开辟的哲学传统概括为“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既可以指自然之天,也可以指义理之天。 2.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儒家,主张“道常无为”的道家,都不会生发出一个外在超越的、全知全能全善的人格化的“上帝”。主张自然而

7、反对人为的道家,主张“修身”而反对“功利”的儒家,也都不会生发出近代科学。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中国固有的文化理想既不需要宗教,也不需要科学。 (三)印度哲学(略),三、哲学产生的条件:闲暇、惊异、自由,(一)闲暇 1.希腊之所以能够成为哲学的故乡,与一个有闲阶层有关。这个阶层的出现,有赖于下述几个条件。第一,奴隶制的存在;第二,男性公民特权的存在;第三,健康的劳动和生活态度。 2.希腊人之所以能够把他们的闲暇用于哲学,与他们的城市生活有关。 3.纵观希腊哲学史,大部分哲学家都出身显赫,生活富裕,因而是有闲之士。,(二)惊异(wonder) 1.惊异或好奇是人类或个体理性能力觉醒的一个标志。 2

8、.惊异或好奇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 3.作为哲学运思之契机的好奇,不是实用的和功利的,而是天真的和纯粹的。 4.惊异或好奇是一个民族或一个个人生命力的体现。,(三)自由 1.黑格尔说:“思想的自由是哲学和哲学史起始的条件”。 2.自苏格拉底始,希腊哲学的中心移到雅典,而雅典是希腊民主制的发源地。 3.希腊人的神不是统治、主宰、压制人的生存的力量,而是弘扬人的自由、提升人的生命的力量。,四、西方哲学的阶段,(一)古希腊罗马哲学(前6世纪5世纪):重心是本体论;代表性哲学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二)中世纪哲学(5世纪15世纪):重心是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代表性哲学家是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9、(三)近代哲学(16世纪19世纪中叶):重心是认识论;代表性哲学家是笛卡尔、休谟、康德、黑格尔。 (四)现代哲学(19世纪中叶至今):多元化;代表性哲学家是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五、现代西方哲学的新趋向,1.从“形而上学”到“后形而上学” 传统形而上学:本体形而上学和主体形而上学。特征:逻各斯中心主义 后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两种倾向:向东方哲学靠拢;向前苏格拉底哲学回归 2.从“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到“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3.从“现代主义”(modernism)到“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对现代主义的

10、理性、主体、真理、进步等观念进行解构。 4.从“认识主体”到“知、情、意统一的整体的人”:人首先不是进行认识的动物,而是“生存在世”的存在者。 5.从“意识哲学”到“无意识(本能)哲学”:对“无意识”、“身体”、“本能”的关注。,六、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1.从历史渊源上看,这两大阵营仍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世纪唯实论和唯名论、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的继续。 2.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而是“做哲学”的两种不同的风格。刺猬型和狐狸型 3.两大潮流的汇合,第一章 痛苦与幸福的奥秘,叔本华哲学 上,一、思想来源:柏拉图、康德、奥义书,(一)柏拉图的理念论 1. 理念

11、或型:一切可感的东西都是流变的,而每一类可感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理念”或“型”,这些“理念”或“型”却是永恒不变的。现实世界中的马成千上万,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但它们都来自一个统一的马的“理念”或“型”,它超越时间和空间。 2.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一方面,理念和具体事物是分离的,就是说,理念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而且,理念是时间在先的,在事物产生以前,理念就已经存在了。另一方面,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和理念发生关系的结果。这种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有和模仿。,(二)康德的“现象”与“物自身”,1.现象即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或者说是向我们所呈现的世界,是科学知识可以达到的领域。 2.

12、 “物自身”或“本体”:(1)作为感觉的外部来源。这种意义上的物自身是在我们之外、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我们的感觉的东西,但不可知。 (2)作为一种限制性概念。康德用它限制我们的认识,使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界。 3.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科学知识应当是“先天综合判断”,就是说,科学知识由两部分构成:先天的部分提供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形式,综合的部分提供后天的质料。科学知识的形成不是被动的主体适应、符合外部对象的过程,而是主体用先天的形式去整理、综合和统一杂多的质料的过程。 知识的形式包括:时间、空间和因果性等十二范畴。这些形式只适用于现象,不适用于物自身。,三、印度奥义书哲学,(一)在奥义书中,

13、“大梵”或“自我”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它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甚至诸神也是它的造物。 (二)“大梵”或“自我”既创造万物,又隐于万物之中。所以,一切看似不同的事物实际上都是那惟一的“大梵”或“自我”的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一切都是“大梵”或“自我”。 (三)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小我”不能认出隐于万物和我们自身之中的“大梵”或“自我”,从而与之合一,而是到处看到“不同”和“差异”,于是,处处被欲望拖着走,落入生死轮回。 (四)要摆脱轮回之苦,就必须把目光从外在收回来,从自身内部发现自我的奥秘。到了这种境界,一切差别都消失了,甚至父母不再是父母,世界不再是世界,神灵不再是神灵,举目所见皆为“

14、大梵”。,二、世界作为表象(The World as Representation),1. 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即是我所知觉到的样子 2. 表象世界的形式:主客分立(客体在时空中,因而表现为杂多;主体在时空外,不可知) 3. 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前者包括整个可见的世界或全部经验,旁及经验所以可能的诸条件;后者指概念,概念是“表象之表象” 4. 客体除了主客分立这一首要的、本质的形式之外,还有次一级的其他从属形式即根据律,它有“四重根”。 变化的充足理由律:物理对象 认识的充足理由律 :概念 存在的充足理由律 :数学对象 行为的充足理由律 :自我,三、世界作为意志(The World as Wi

15、ll),1.进入意志的途径:我的身体。就是说,我通过我的身体,切实地感受到意志的存在。 2.通过类比法,发现意志世界。万物皆为意志的表现。 3.意志是自在之物,表象则是现象 4.意志即自在之物是可知的。这和康德的自在之物完全不同。但不是通过理性,而是通过我们和意志的直接同一性。 5.意志在主客分立和根据律之外。它是无目的、无休止的挣扎和欲求。,第二章 痛苦与幸福的奥秘,叔本华哲学 下,一、痛苦的根源:意志的肯定,(一)人类幸福的两个敌人:痛苦和无聊 1.意志一天不得满足,意志的“主体”就要痛苦一天,而每一次满足都不可能是持久的,都是新的欲求的起点。世界的意志性,注定了人生痛苦的先天性。 2.

16、如果我们的意志得到片刻的满足,无聊就会接踵而至。就是说,即使我们幸运地离痛苦愈来愈远,但我们却是在向无聊靠近。心灵的空虚是无聊的根源,正如兴奋过后的喘息,人们需要通过寻找某些事物来填补已经空白的心灵。,(二)“意志的肯定”的几种方式,1.性冲动的满足。一方面,性冲动是无止境的,这种无止境的欲求必然导致痛苦;另一方面,随着这种意志的肯定,一个新生命出现,从而附属于生命现象的痛苦和死亡也一同被重新肯定。 2.利己主义。囿于个体化原理的个人会把自己的“意志”视为唯一真实的“意志”,而把周围的他人仅仅视为自己的表象。人从本质上说就是利己的。由于这种利己主义是无限制的,所以,利己主义者完全达到自己目的的情况也就是不可能的,人也就又一次落入痛苦之中。 3. 非义。如果一个体意志为了一己之利而侵入别人意志的肯定的范围,直到否定在其它个体中显现的同一个意志,这就叫做“非义”。,二、痛苦的暂时解脱:艺术,(一)意志、理念、事物 理念不同于自在之物,它具有现象的最基本形式,即是说,它是客体,是被认识的东西;理念有别于个别事物,它缺乏现象的次一级形式即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