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2020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37200875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联考2020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市级联考2020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市级联考2020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市级联考2020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市级联考2020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级联考2020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2020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静安区九年级语文试卷第一部分阅读一、文言文1.默写(1)衣沾不足惜,_。(归园田居)(2)可怜身上衣正单,_。(卖炭翁)(3)衣带渐宽终不悔,_。(蝶恋花)(4)_,不逾矩。(孔孟论学(5)文中描写山中秋冬之景的两句话是_,_。(醉翁亭记)【答案】 (1). 但使愿无违 (2). 心忧炭贱愿天寒 (3). 为伊消得人憔悴 (4). 七十而从心所欲 (5). 风霜高洁, (6). 水落而石出者【解析】【详解】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违”“忧”“憔

2、悴”“从心所欲”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阅读以下古诗文,完成小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节选)郑燮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

3、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2. 这两篇作品都与手足之情相关。水调歌头是宋代的_(姓名)在_(节日)思念弟弟子由时所作。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则是_(朝代)的郑燮和弟弟谈论读书的书信。3. 以下对水调歌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上片中“欲”“恐”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矛盾。B. 上片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人间的眷恋之情。C. 下片描绘了作者深夜无眠、思念亲人的画面。D. 下片的最后,

4、作者表达了对人间多些团圆的祝福。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5. 选文中,郑燮否定了“_”的观点,提出了_的主张。【答案】2. (1). 苏轼 (2). 中秋 (3). 清代 3. C 4. 老吏史觉得这样/他很辛苦,苏东坡(却读得)畅快,毫无倦意。 5. (1).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 (2). 读书要深入研读【解析】【2题详解】要求学生掌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郑燮”的文学常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中秋时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

5、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3题详解】C.有误。“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包括作者,只说“作者深夜无眠”不准确。故选C。【4题详解】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

6、“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苦”,以为苦;“洒然”,畅快的样子。【5题详解】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分析,作者反对“过目能诵为能”的读书态度和方法。通过列举孔子、苏东坡读书的事例提出“要深入探研书中的微言精义的观点”。【点睛】参考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

7、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读书把看一遍就能背诵作为一种本领,其实这个最不中用。眼里明白,脑中匆匆而过,内心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往来的应付不过来,好像看剧场里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跟我有什么相关呢?千百年来,看一遍就能背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读到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啊!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清楚,越钻研越深入,越深入越不知其中的奥妙。即使是(像孔子这样)生来就明理、就行大道

8、的圣人,也不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苏东坡读书不超过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天,老吏小史都觉得困倦不堪,可苏东坡却畅快不倦。怎么能因为看一遍能记住就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不读第二遍,但最终没有什么好文章。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乞留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9、)注释桓南郡:桓玄,东晋将领,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殷荆州:殷仲堪,东晋将领,官至荆州刺史。罗企生: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出市:到刑场。宥(yu)赦免。之:指罗企生的弟弟罗遵生。问:音讯。这里指罗企生被杀的消息。6.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桓素待企生厚( ) (2)存亡未判( )7. 以下对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你能报答我,我就放了你B. 如果你能向我认错,我就放了你C. 如果你能报答我,我就赦免你的罪行D. 如果你能向我认错,我就赦免你的罪行8. 罗企生的两次回答反映了他内心的两难:第一次回答拒绝偷生是想要( ),第二次回答恳请桓玄则是想让弟弟代替自己( )。

10、(每空2字)9. 根据选文内容,它最适合归入的世说新语门类是( )。A. 德行B. 文学C. 自新D. 捷悟【答案】6. (1). (1)一向,向来 (2). (2)死亡 7. D 8. (1). 尽忠 (2). 尽孝 9. A【解析】【6题详解】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素”,向来;“亡”,死亡。【7题详解】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11、)、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谢”,道歉,认错;“罪”,罪行。翻译为:如果你能向我道歉,我就赦免你的罪行。故选D。【8题详解】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可以得出:罗企生是在向殷荆州“尽忠”;结合“乞留一弟以养老母”可以得出:尽孝。【9题详解】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文本主要记叙了罗企生尽忠就义前,不忘尽孝的故事。体现了一个人的德行。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向来厚爱罗企生,

12、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玄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二、现代文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关于生活毕生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爱尔兰革命家毛德曾说:“我生活,别人仅仅是生存而已。”此话虽极自负,却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究竟怎样才算是在“生活”?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是真正会生

13、活之人的共同之处,庸碌之辈却只会过日子。前者可谓超越了生存,后者则为生存所局限,叶芝认为:美是由三类人造就的。贵族造就了美的风度,因为他们在世间的地位使他们超乎生存的恐惧之上;农民造就了美的故事和信仰,因为他们无可丧失,故无所畏惧;艺术家则造就了其余的一切,因为他们天生就充满无畏的精神。叶芝的分类未必为一般人所认同,但他讲的道理无疑是真实的。或问,声色犬马,种种娱乐,算不算超越生存。答曰:否。这些只是消费,而非创造。唯有智力创造和道德修养这样的高级游戏才是超越生存之本能,才使人之所以为人。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的人是在真正地生活。有钱如葛朗台、阿巴贡之流,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了

14、攫取财富之上,蝇营狗苟,患得患失,是为守财奴。可见,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对一种正当的事业或爱好执著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不仅可能超越生存,甚至可能不惜一切,伟大的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刀加颈项的关头,仍从容请求他们允许他画完几何图形。考学、求职时,人人都想从事自己爱好的专业,但不是人人都能如愿以偿的。更可悲的是,有的人压根儿就没有什么高尚的爱好,这说明他们对生活几无兴趣,他们只是被动地生存,就像鱼群、鸟群或羊群中的一只,追逐着群体的流动。所以,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这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丰子恺先生如此解释其师李叔同的出家修佛:他把人生

15、比作三层楼。底层是物质,二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李叔同弃底层而至二层再至三层,实现了真正的超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楼下的人是难以想象楼上的人所亲见的风光的。(有删改)10. 究竟怎样才算是在“生活”?作者观点是:(1)(2)(3)11. 以下这段文字放入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贫穷如颜回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茅屋陋巷,生活清贫,但他人穷志不穷,安于其乐。正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是也。12. 请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分析第段的作用。13. 以下对选文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 第段中毛德的话引出了中心论点。B. 第段中引用叶芝的观点是为了强调“无畏”的意义。C. 第段中阿基米德的论据是对上文论述的深化。D. 第段中“鱼群、鸟群或羊群”的比喻形象论述了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