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高三语文三轮冲刺试题一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37200861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高三语文三轮冲刺试题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高三语文三轮冲刺试题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高三语文三轮冲刺试题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高三语文三轮冲刺试题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高三语文三轮冲刺试题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高三语文三轮冲刺试题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高三语文三轮冲刺试题一(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高三三轮冲刺试题一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 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 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请保持

2、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般认为,“创造性”概念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最早的西方创造性观念是圣经中的创世记述。在基督教传统中,创造性专属于神。人没有能力创造新东西。根据旧约中关于神的创世记述,圣奥古斯丁发展出一种为后世所有基督教神学家所遵从的教义,即神不是从一种业已存在的质料中而是从无中创造了世界。从无中创造是专属于神的特权,根据已有材料产生作品的人类艺术家远远不能与神性创造者相提并论。现代的“创造性”概念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从那时起,创造开始被视为源于个人的能力,而不是神。但这一转变是逐渐进行的,直到启蒙运动时期才

3、变得明显起来。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艺术家和诗人的成就开始受到更广泛的赞美,人们将“神性”与但丁和米开朗琪罗等人联系起来。但是说诗人(更不要说艺术家)在创造,这种讲法仍然罕见和异常。17世纪时,波兰诗人兼诗歌理论家沙比斯基开始谈到诗人的“创新”,可以说是第一次使用“创新”一词的人,不过,他还是把创造性视为诗歌独享的特权,认为其他艺术都只是在模仿和复制。关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创造性”,西方思想中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8世纪。诗歌、音乐和视觉艺术第一次被归于美的艺术,美的艺术成为一门新学科,浪漫主义运动将艺术家的位置擢升到其他所有人之上。艺术家不再受理性或规则的指导,而是由感受与情绪、直觉与想象来支配。

4、艺术家产生新颖的、原创性的东西,达到最高成就的艺术家是一位天才。然而,在18世纪的法国,创造性的观念遇到阻力。人们认为人类的心灵不能创作,它所产生出来的东西都带有其原型的烙印。到了19世纪,“创造性”的概念才有了前所未有的彻底转变。从无中生有的要求被放弃了。创造性变成了新事物的制作,而不是从无中做出东西来。虽然并非每一种新颖性都称得上是创造性,但创造性最终是靠新颖性加以界定的。创造性进入了艺术语言,不仅如此,它也成为艺术的专有属性。“创造者”变得与“艺术家”同义,就如同过去“创造者”和“上帝”是同义词一样。到了20世纪,“创造性”一词开始被用于艺术以外的其他人类活动领域。创造性概所以重要,不仅

5、是因为这个概念反映了人类关于认识中的规则与自由的看法,更因为它是不断发展的、因时而异的和与文化相关的。时下,培养创造力的书籍和手册铺天盖地,研究创新机制、创新方法是最时髦、最来钱的课题之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策。如此强调“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现象,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的种子在中世纪晚期现代性形成之初就已经埋下了。现代性的倡导者们竭力主张现代优于古代,强调抛弃传统,以把人类提升得更高。(摘编自文汇报张卜天“创造性”概念的历史)1与“创造性”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创造性”概念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这种文化认为神能从无中生有。B到了17世纪,与“创造性”类

6、似的词语才在欧洲出现,且仅适用于艺术。C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大大提升了“创造性”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D到了20世纪,人们才开始承认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都是有“创造性”的。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介绍了“创造性”一词出现的文化背景,为揭示人们在认识层面艰难摆脱“从无中生有”的束缚作铺垫。B第二段主要讲“创新”一词出现时的特定背景和特定含义,让读者感受到当时人们对艺术家的关注与敬重。 C第三段紧承第二段,虽略写“创造性”适用对象的延展,但仍让人感觉到人们更新观念的迟缓,为后文作铺垫。D第四段介绍了“创造性”在当下的特点和意义,肯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策,但也流露

7、出一些焦虑。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18世纪的法国,创造性的观念遇到阻力,其深层的原因还是人们认为“创造”就要“无中生有”。B“创造性”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因时而异的和与文化相关的,就是这些特点让它的意义非同寻常。C随着历史向前推进,“创造性这一词语的适用范围由小变大,以至于能适用于人类的所有活动。D“创造性”一词的演化历史,总体上体现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变化,也体现着对自身地位的提升。 移动阅读2011年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人共进行了9亿分钟(相当于17个世纪)、6亿次移动阅读。上班路上成为移动阅读的高峰期,其次人们也喜欢在床上、沙发上、洗手间

8、、下班路上阅读。移动阅读是什么?移动阅读是指人们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如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阅读的内容包括数字化的书籍、报刊杂志,也包括博客微博、视频等。谈到移动阅读,不得不提手机报。自从2004年7月中国首份手机报诞生以来,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开始步入人们的生活。它多方的优势满足了信息时代受众在“碎片化时间”中阅读的习惯,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得到认可和追捧。但是,基于2.5G网络的手机报只能看做是移动阅读的“前世”。随着3G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阅读必将朝着丰富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阅读内容单一的手机报,在电纸书、智能平板、PSP等具有通信功能的移动终端上

9、阅读成为潮流所向。这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使得随时随地可读、海量信息聚集、声像图文并茂成为可能。移动阅读时代到来了。移动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目前,移动阅读可以分为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和阅读客户端两大类。电纸书可以阅读PDF、TXT等大部分格式的电子书,一些电子阅读器的电子墨水技术使得辐射能耗低、不伤眼睛、效果逼真,阅读时好像玻璃下压着一本纸质书一样。而阅读客户端是通过阅读应用软件向读者推送电子书,用户可以下载或在线阅读。历史上,人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藏书多,存放时可堆砌至屋顶,运书时让牛也出汗。然而在移动阅读时代,书房将不再“汗牛充栋”,一部普通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存储

10、成千上万本书籍,并把他们放入口袋中随身携带,这种方式使得阅读“飘”了起来。同时,阅读器或阅读软件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读到精彩处,兴起时,轻点按钮,用微博等移动社交工具和他人分享阅读心得。这样,通过小小的阅读终端,便能以书会友。新民晚报总编辑、上海市记协副主席陈保平在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演讲时说:“移动阅读将成为未来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CNNIC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另据易观国际报告,手机阅读已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高频率使用的应用之一,每天阅读一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45%。然而,海量

11、信息是把双刃剑,带来丰富选择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移动阅读让人们买的书越来越多,加上阅读器上从一本书切换到另一本书的功能很方便,使得读者更难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并且,在公交、地铁等嘈杂的环境中阅读,知识的吸收难免会大打折扣。因此陈保平也提出: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是否会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人类每次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值得警醒的地方。4下列表述不能支持“移动阅读被称为碎片化阅读”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3分)A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业余时间呈“碎片化”形态,在这样的时间里很难长时间地连续阅读。B人们通过移动阅读很难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甚至难以读完一篇并不长的文章。C

12、人们通过这种阅读所接受的信息完全是零碎的,而零碎的信息对人的教益是断章取义的、不完整的,有害无益。D这种阅读是浅阅读,阅读的结果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正所谓开“卷”未必有益。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随着3G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技术的移动阅读会朝着丰富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B“移动阅读”随着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的趋势给人们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更大的阅读量,必将替代传统阅读。C一些电子阅读器因为采用了电子墨水技术,使这类移动阅读没有辐射,不伤眼睛,效果逼真而被广泛应用。D“移动阅读”是人们利用手机、电纸

13、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最早得到认可和追捧。6移动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请归纳。(3分)材料三 元青花瓷的创烧成功是传统制瓷业由素瓷向彩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给景德镇的制瓷工业带来空前的繁荣,为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基础。 青花瓷青白相间的色彩体系蕴含了一种传统审美的意趣。在古代,受道家朴素主义色彩观的影响,素色契合了大众的心理,而青花瓷是一个从素色到彩色过渡的瓷器品种,它以青白二色的协调处理让这一过渡变得温和而不至于过激。在青白之间,有一种宁静之感:白色的纯洁如皑皑白雪,给人无限遐思;而青色则让人的灵魂超逸。这种审美意趣,使青花瓷的色彩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简

14、净雅逸之气。青花中的白色不是苍白,这种色彩是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成,所以这种白色有一种白里泛青如玉般莹润的色泽;青花中的青色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加入铬、锰、铜等元素调配而成的,蓝得深邃、沉静。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青花瓷作品通过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将青花雅逸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是乾隆官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器物。它在参照传统抱月瓶器型制作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整体造型端庄隽秀,束口圆腹,张弛有度。瓶口为蒜头式样,上绘青花缠枝莲纹;腹部前后台面以青花卷草纹饰钩边,并将豆青釉填于其中。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从整体来看

15、,它在青白相间的色彩空间里展现了艺术家独有的东方神韵,青花画面透出的那种淡淡的禅意,使人顿感幽雅清逸的仙风道骨之美。 (取材于应海燕的相关文章)7.下列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元代之前,中国的传统制瓷业以烧制素瓷为主 B.青花瓷的青白二色协调温和,具有简净雅逸之美 C.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表现青花瓷之美 D.官窑青花瓷的主体画面布局繁密,彰显肃穆之感8.下列对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契合: “契”读作qi 意思是“符合”B. 皑皑白雪:“皑”读作i 意思是“洁白”C. 无限遐思:“遐”读作xi 意思是“空闲”D. 隽秀: “隽”读作jun 意思是“清秀”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7-13题。送陈庭学记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川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