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七)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200443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七)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題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家的“礼治”思想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儒家礼乐典章制度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以“礼治”为表征的

2、儒家法治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首先,德主刑辅。这是儒家关于德刑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孔于主张“为政以德”,注重道德教化,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严刑峻罚虽然能起到威慑作用,使人们不敢犯罪、但是内心却认识不到犯罪的可耻;以道德教化人们,人们有了耻辱之心,就会自觉地避免犯罪。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那就是刑罚是必要的,但是不要独尊、迷信刑罚,他的宗旨是重德轻刑。所以孔子主张,治国要“宽猛相济”,德刑相辅相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最后实现“胜残去杀”“必也无讼”的理想状态。荀子提出“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提

3、倡道德,主张少用刑罚。董仲舒明确提出“刑者德之辅”,把德与刑之间的关系明确提示出来,即德主刑辅。其次,礼法融合。儒家的“礼”是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的外化,“包含着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风俗礼仪,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儒家以“君臣父子”之伦理道德规定放大为人们需要遵守的国家之“礼”,“肯定礼是治国之本,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政治法律的根本指导原则”。孔子重视礼之本,反对礼流于形式。“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成。”他提供“为国以礼”,认为国家政令是人们必须遵守之礼,所以失礼就要接受惩罚。在孔子这里,初步体现了礼与法相融合的倾向。真正奠定礼

4、法融合思想基础的是荀子,他既反对儒家重视礼冶而轻视法的作用,又反对法家重视法冶而忽视道德的作用,而把礼与法相结合,形成了礼法并施,即“隆礼重法”的思想,开礼法融合之先河。最后,情法互补。儒家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建立其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德主刑辅、礼法融合。这一前提,肯定了人情在懦家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儒家看来,以亲情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定远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所以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国法的制定以伦理纲常为指导原则,同时又是伦理纲常的具体化”。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之法才会有生命力,“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法与人情相结合,才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只有符合

5、人情之法才是公正的,以人情为基础的法律法规才能为人们所信服。儒家的法治思想与法家有所不同,它极少直接讨论刑律狱讼等问题,而是以一种防患于泰然的法“礼”法加以约束,使人们自自觉地守法,而非被动地惧法德主刑辅、礼法融合、情法互补等法治思想体现了“儒家法学的礼教中心、义务本位、家族观念、伦理法治等价值和特质”,而这正是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主导精神,所以有学者认为“孔孟才是中国司法界的真正祖师,儒家学说才是中国法学的真正源头”(节选自新华文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但直到西汉时期“德主刑辅”的思想才产生。B被儒家视为治国之本的“

6、礼”以“仁”这一思想为核心,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C儒家肯定人情在法治思想中的地位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提倡法中有情、情法互补的法治。D儒家主张用防患于未然的礼法而不是刑律狱讼约束民众,以使人们能守法而非被动惧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列举孔子等几个儒家学者的观点,论证了儒家法治思想中德主刑辅的主张。B文章第四段中的三处引用都是为了证明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这一观点。C文章第五段通过对儒家与法家法治思想的比较,进一步论述了儒家法学强调以“礼”来约束人们行为这一观点。D文章从德主刑辅、礼法融合以及情法互补三个维度,论述了儒家法治思想才是中国法学

7、的真正源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只要以“宽猛相济”的理念来治国,就能达到教化残暴之人进而废除死刑、没有诉讼的理想状态。B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主张礼法融合,可见他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还吸取了法家的思想。C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以人情为基础制定的律法才会有生命力,才会保持公正而为人接受,让人信服。D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为当今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见中国的法治精神源远流长。(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春天的故事崔 立(一)我住浦东。春天的时候,我在唐镇临街的路边开了一家服装店。店刚开张的时

8、候,生意并不好。我心里很着急,脾气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了。我的门口,经常走过一对打扫卫生的老夫妇。很多时候,他们一个人推着车,一个人打扫着马路,一路走过去。他们打扫后扬起的灰尘,常常令我厌恶。我厌恶店里的生意差,如同厌恶他们扫起的灰尘。以至于有一天,那个老头拿着一个空杯子,怯生生地走近我的门口,说:“可以让我倒杯热水吗?我老太婆她肚子有些疼。”我冷冷地看着他,冷冷地说:“对不起,没有热水。”老头无奈地看着我,无奈地走了。老头走向不远处,那个蹲在那里捂着肚子的老太婆的背影有些沉闷,有些苍白。我的心,隐隐地有些不忍。(二)老婆来店里看我。依老婆的本意,她并不希望我开什么店。她还是希望我本本分分地上一

9、个班。而我,终是有些不甘寂寞,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把拒绝给老头提供热水的事说给地听。事实上,我是有热水的。老婆圆瞪着眼,看我,说:“你不该这样的。一点热水,这么小的事儿。”我叹一口气,说:“是的,我做错了。老头离开我的店时,我已生出悔意。我甚至想过喊住老头,但我终究下不了这个决心。”其时已近中午,我看到那对老夫妇,他们坐在不远处的小板凳上,正拿出饭盒、面包,还有两只塑料杯子。看起来,他们是要吃午饭了吧。老婆朝我努了努嘴,眼神落在了角落里的热水瓶上。我明白了。我鼓起勇气,打开门,朝着他们走了过去。我到了他们眼前。他们看到我时有些慌张,以为是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我说:“我给你们拿来了热水。喝点热水,

10、对胃会好一些。”我打开了热水瓶,热水倒在杯子里,冒出暖暖的热气。热气缓缓地上扬。他们说:“谢谢你。”还有些诚惶诚恐,有些不敢相信似的。我笑笑,说:“没关系。”我还说:“以后,需要热水了,随时来我店里倒。”(三)店里原本只有一个热水瓶。我又买了一个,现在有两个了。有时,老头或是老太,他们会来我店里倒水。有时我会给他们倒好水,有客人在的时候,就会让他们自己去倒。老头或是老太走出去的时候,也许是碰到了路过的需要倒热水的行人。一天,一个男人进来,问我:“请问,这里有热水吗?”我愣了一下,刚想回绝,男人又说:“我刚才看到一个老头,从你这里倒了热水出来。”我拍了拍脑袋,说:“对,对。”我给男人的杯子倒满了

11、热水。男人连声说着:“谢谢,谢谢。”男人走出去。门口,站着一个怀孕的女人。男人把热水递给女人喝,女人缓缓地喝着水。男人女人回过头,还朝我甜甜地一笑。我也微笑,微笑地看着男人小心地搀着女人离去。(四)我的店里准备了5个热水瓶。每天一开店,我的首要任务就是把那几个热水瓶给倒满。越来越多走过的行人,会到我的店里来倒水。只因我在门口,用A4纸打印了几个大字:免费倒热水。为了让他们倒水方便,我还将5个热水瓶,都放在了门口。店里的生意渐渐好起来了。我一个人开始有些忙不过来,于是我请了一个人来帮忙。老婆来店里看我,脸上写满惊讶,连连说:“看来你这店还真是开对了。”我想说:“你没看见,我这边的门口,被打扫得特

12、别干净吗?自然会有很多客人光顾了。”我其实还想说:“还有,被打扫得无比干净的心灵。”准备说话的时候,我的眼睛望向落地玻璃窗外,那对老头老太正缓缓地打扫着走过去。(选自小小说月刊)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选取第一人称叙事,叙述亲切自然,能比较自由地表现“我”的思想和情感变化,也带给读者真实生动的阅读感受。B“我”最开始不愿意给打扫卫生的老夫妇倒水,主要是因为“我”认为是他们在店门口扫地扬起了灰尘,使我的店里生意不好。C文章设计妻子对“我”开店的前后态度变化,实际上是为了凸显“我”和“小店”的变化,使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合理,严密完整。D文章末尾借“

13、还有,被打扫得无比干净的心灵”这句话,表明一个小小善举,不仅能帮助他人,也能净化施与者的心灵。5作者把小说分成四个章节,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5分)6小说题目“春天的故事”有何意蕴?请简要说明。(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二次元”即在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小说(Novel)(简称“ACGN”)人群组织成的文化圈中,被用作对“架空世界”的称呼。由于早期的动画、游戏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称之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的二次元的主

14、要表现形式为ACGN,同时指喜爱ACGN的群体。“二次元文化”指在ACGN为主要载体的平面世界中,由二次元产品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与理念。这里的二次元文化并不限于ACGN,还包括从ACGN向外延伸出的手办、COSPLAY等衍生产物。(摘自2017年中国二次元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市场发展前景预测)材料二:ACGN文化圈中用“二次元”一词来表达“架空”“假想”“幻想”“虚构”之意,进而延伸用于指代“架空世界”。而与之相对的是“三次元”,即“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次元”,也就是现实世界。(摘自百度百科“二次元”词条)材料三:二次元用户可以分为近二次元用户及核心二次元用户,前者对动漫基本了解,会观看热门漫画或

15、动画改变的大电影,但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相对有限;后者深爱动漫作品,经常上相关的二次元网站、贴吧等,查看喜爱的二次元内容,花费的时间和财力较多。(摘自艾瑞咨询: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材料四:二次元文化总是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基础材料,换置到虚构时空里,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变形或重构,最后形成客观折射现实的效果。对于很多二次元用户来说,人与人的往来没有阶层的束缚,没有功利的导向,有的只是志趣相投的平等状态,这在无形中拓宽了用户对于二次元文化“真”的理解。二次元文化常常用羁绊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羁鲜并非完全的束缚,反而是一种情感上的陪伴,其目的是消除孤寂。二次元文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持着对未来的拷问。二次元文化依然对现实中的难题保有解决的热情,只是解决方式充满着浪漫的唯美情怀,诸如“跌倒不可怕,只要擦干眼泪”“奋勇前进,终能到底”等乌托邦式的期许。二次元文化也不放弃自我探究,不管是青春主题的作品,还是黑暗主题的作品,都隐藏着二次元用户的精神梦想,这些梦想往往是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而二次元空间却给予这些精神梦想实现的无限可能。在另一个层面上,二次元文化鼓励青年在梦想中注入坚持、勇敢、热血,对正面自我的不断挖掘和无条件的信任,创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青春成长环境。(摘端自中国青年报孙黎二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