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199081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高2017级高三上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交融与文明对话中包容的智慧刘长乐有人说,世界的动荡不安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怎样通过对话消弭人类的隔阂?这时,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重新走向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时,社会形态也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开放、开明。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开放应是中国文化

2、必然呈现的一种状态。从唐僧西天取经到郑和下西洋,从接受佛教到接纳遣唐使,传统中国曾有着对外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而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一百多年来中国学生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潮和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更显示了中国知识阶层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寻求真理与复兴的不懈努力,显示了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强烈愿望。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

3、周易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儒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他在整理五经时,并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现。孔子被后世誉为“集大成者,其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

4、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中国古代研究者“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从仁出发,亦可肯定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圆满和谐。“和而不同”的模式对各种不同文化有相当宽厚的容忍性。中国文化在观念和价值上对21世纪人类所能提供的有意义的东西,也许就是“以仁为体,以和为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开明的中国更加渴望与世界对话。中国在传统文化精粹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希望参与到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希望在文明的对话中找到和谐,找到中国未来文明发展的坐标。世界应该感觉到了中国人对于文明对话的自信和迫切。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最终将使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路径,也将是殊途同归,长安罗马

5、,大道相通。用平等铺路,无差别尊重。与人为善,尊重个性,交换立场,平等众生那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那就是多赢共和的结局,也就是包容智慧的体现。 (有删改)1下列对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儒家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注重对其他各派思想的吸收融合,但这种多元开放并不意味着儒学就具有包容性。B郑和下西洋、接纳遣唐使、洋务运动以及百年来大规模的留学潮,都显示出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包容心态。C包容是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它能为解决“文明的冲突”、消弭人类的隔阂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D“和而不同”在强调思想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时,也突出了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是一种富有中国智慧

6、的古老理念。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具有必然性,是中国愿意融合世界、包容世界的反映。B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促成了中国文化的连贯发展,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的绵延不绝,哺育了我们的民族精神。C. 开放的中国之所以渴望与世界对话,并拥有相当的自信心,是因为它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D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绝,这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多元开放,并进而形成了其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文化理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且使其兼收并蓄,绵延不绝

7、 。B中国古人倡导“仁”的观念,亦是对“和”的肯定,体现了一种包容精神,它对人类在2l世纪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C孔子在整理诗经时,并没有删掉其中的齐诗,是因为他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采取了积极的继承和吸收的态度。D东西方文化最终的相互融合,有赖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也依靠平等、尊重求同存异等包容的智慧。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陈祐,一名天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世业农。祖忠,博究经史,乡党皆尊而师之。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岁癸丑,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袭。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

8、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注季名士李国维、杨杲,咨访治道,商议古今,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真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三年,朝廷以祐降官无名,乃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

9、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六年,置提刑按察司,首以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庆元、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10、祐能诗文,有节斋集。(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六十八,有删改)注金,朝代名,曾建都汴京。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B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 C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D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5根据金版教程P135-137附录的文化常识,请你判定下列文化常识

11、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B讳称:古人对“死”的别称,它根据不同身份有不同的说法。如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可称为薨、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父母之死可称为见背、孤露、弃养等;佛道徒之死可称为涅磐、圆寂、仙游等。而一般人的死可称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等。C劓刑:为古代刑罚之一,意为割鼻子。古代刑罚有多种,如在额颊上刺字涂墨叫“墨刑”,将人的脚砍掉称为“刖刑”,把人的膝盖骨剔去叫“膑刑”,从腰部斩断称为“大辟”,被“五马分

12、尸”的商鞅受的是“车裂”之刑。D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陈祐受封为河南西路总管时,做官独守清廉;任卫辉路总管时,在号称难于治理的地方,申明法令,注重教化百姓,深得百姓爱戴。B陈祐出身耕读之家,年少好学,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发愤学习,长大后博通经史,因而为朝廷所用,父母也受到恩赐。C陈祐为官,无论是请求朝廷减免赋税,还是释放温、台两地被俘虏的百姓,总是把百姓放在心上,尽力为百姓

13、谋福利。D陈祐考查核实庆元、台州百姓的土地,回来时在新昌遇上强盗被杀害;当地百姓请求把他留下葬在会稽,没能成功。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下车之日,首礼金季名士李国维、杨杲,咨访治道,商议古今,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5分)译文:(2)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5分)译文: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春阴朱弁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注释】朱弁(bin),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

14、屈服。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8.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 诗中的“迢递”是指高远貌,强调了关河的遥远。“惨惨”指阴森寒冷的样子。B. 诗中首联便用“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等景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塞北之地阴冷荒凉的氛围,极写其凄惨之意,也奠定了诗歌低沉的情感基调。C. 颔联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句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和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正好相反,倒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D. 颈联中的“莫写”“难将”二词说的是自己难以把浩荡昂扬的爱国之情尽情抒表达出来,“诗穷”“酒薄”都为了突显作者内心的情感之

15、深。E. 本首诗尾联处,作者借景抒情,以向塞北凛冽刺骨的冬风设问作结,自问自答,既表达了对冬风扼杀生机的不满,又表达了内心对生机盎然的春天早日来到的热切期盼。9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四、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 “ , , 。”(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 。”(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 , , ”句子中,用比喻手法描绘庭院月光澄碧,如积水空潭;竹影斑驳,似“潭”中水草,手法新颖贴切。(4)杜甫在春望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12分)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