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知识课件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198376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知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知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知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知识课件(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和评价单元的划分,第二章,0、基本概念 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2、物质危险辨识 3、典型工艺危害因素辨识 4、特种设备、特种作业危害因素辨识 5、作业环境危害因素辨识 6、重大危险源辨识 7、生产过程危害因素辨识 8、相关案例探讨 9、评价单元划分,内容提要,危险、有害因素定义 危险因素: 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 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基本概念,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科学性、系统性、

2、全面性、预测性 科学性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是分辨、识别、分析确定系统内存在的危险,而并非研究防止事故发生或控制事故发生的实际措施。它是预测安全状态和事故发生途径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必须要有科学的安全理论作指导,使之能真正揭示系统安全状况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并予以准确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显示出来,用严密的合乎逻辑的理论予以解释清楚。,方法: 1、经验分析法:对照分析法(安全检查表) 类比推断法(专家评议法)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PHA、FTA、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法 运用标准、规范、MSDS等来分析、辨识、判定

3、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 剧毒物品品名表 GA58-93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闪点的定义: 在一定的温度下,易(可)燃液体表面上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叫闪燃。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液体在闪点温度,蒸发速度较慢,表面上积累的蒸气遇火瞬间即已烧尽,而新蒸发的蒸气还来不及补充,所以不能持续燃烧。当温度稍高于闪点时,易(可)燃液体随时都有遇火源而被点燃的可能。 因此,闪

4、点是液体可以引起火灾危险的最低温度,液体的闪点越低,它的火灾危险性越大。,按照我国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准体系,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C的都归类为易(可)燃液体。 易燃液体的闪点,随其浓度变化而变化。例如,乙醇水溶液中乙醇含量为80、40、20、5时,其闪点分别为19、26.75、36.75、62。当含量在3时,没有闪燃现象。 两种易燃液体的混合物的闪点,一般在这两种液体闪点之间,并低于这两种物质闪点的平均值。 某些固体,如樟脑和萘,也能在室温下挥发或缓慢蒸发,因此也有闪点。,闭杯法测定的是饱和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而开杯法蒸气与空气自由接触,所以闭杯法闪点测定值一般要比开杯法低几度。基于以上原因,开

5、杯法测定值比闭杯法更接近实际情况。,爆炸极限的定义: 在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粉尘在空气中,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爆炸下限。同理,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上限和下限统称为爆炸极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浓度称为爆炸范围。,当浓度在爆炸范围以外,可以认为可燃物不着火,更不会爆炸。但是,在容器或管道中的可燃气体浓度在爆炸上限以上,若空气能补充或渗漏进去,则随时有燃烧、爆炸的危险。因此,对浓度在上限以上的混合气,通常仍认为它们是危险的。 爆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可燃粉尘用mg/m3表示。 例如:乙醇爆炸范围为4.3%1

6、9.0%,4.3%称为爆炸下限,19.0%称为爆炸上限。甲烷爆炸范围为5.3%14.0%。爆炸极限的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通常的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的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它随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燃点的定义: 固体物质形成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被称为燃点,它是评价固体物质危险性的重要特征参数之一。 固体燃烧分两种情况,对于硫、磷等低熔点简单物质,受热时首先熔化,继之蒸发变为蒸气进行燃烧,无分解过程,容易着火;对于复杂物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物质的组成部分,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再发生氧化而燃烧。,某些固态化学物质一旦点燃将迅速燃烧,例如镁,一旦燃烧将很

7、难熄灭;某些固体对摩擦、撞击特别敏感,如爆炸品、有机过氧化物,当受外来撞击或摩擦时,很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故对该类物品进行操作时,要轻拿轻放,切忌摔、碰、拖、拉、抛、掷等;某些固态物质在常温或稍高温度下即能发生自燃,如白磷若露置空气中可很快燃烧,因此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要加强对该类物品的管理,这对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工业事故中,引发固体火灾事故较多的是化学品自热燃烧和受热自燃。 可燃固体因内部所发生的化学、物理或生物化学过程而放出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条件下会逐渐积累,使可燃物温度上升,达到自燃点而燃烧,这种现象称自热燃烧。例如,硝化棉及其制品(如火药、硝酸纤维素、电影胶片等)在常

8、温下会自发分解放出分解热,而且它们的分解反应具有自催化作用,容易导致燃烧或爆炸;植物和农副产品(如稻草、木屑、粮食等)含有水分,会因发酵而放出发酵热,若积热不散,温度逐渐升高至自燃点,则会引起自燃。 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自燃点时,即可着火燃烧,这种现象称为受热自燃。如合成橡胶干燥工段,若橡胶长期积聚在蒸汽加热管附近,则极易引起橡胶的自燃,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化学品的燃烧需要三要素: 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燃烧便不能发生。 有时,即使这三个要素都存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燃物未达到一定的浓度、助燃物数量不够、点火源不具备足够的温度或热量,也不会发生

9、燃烧。只有具备了一定数量和浓度的燃料和助燃物,以及具备一定能量的点火能源,三者同时存在并且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燃烧。反之,对于已经发生的燃烧,若消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便会终止,这就是灭火的原理。,例如:甲烷在空气中的浓度小于5.3%或大于14%时,由于甲烷浓度过低或氧气浓度过低,甲烷便不能燃烧。同时,要使燃烧发生必须具备一定能量的点火源。若用热能引燃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当点燃温度低于595时燃烧便不能发生。若用电火花点燃,则最小点火能为0.28mJ,若点火源的能量小于该数值,该混合气体便不着火。 通常,一般可燃物质在含氧量低于14的空气中不能燃烧。目前大量的灭火剂以及灭火方法都是利用隔绝

10、空气或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实现窒息灭火。,燃烧的过程:可燃物质的状态不同(气、液、固态),其燃烧的过程也不同。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是在蒸汽或气态下进行的。 可燃气体最易燃烧,只要达到其本身氧化分解所需要的热量,便能燃烧,其燃烧速度很快。 液体可燃物在火源作用下,首先发生蒸发,然后蒸气再氧化分解进行燃烧。 固体燃烧物分两种情况,对于硫、磷等低熔点简单物质,受热时首先熔化,继之蒸发变为蒸气进行燃烧,无分解过程,容易着火;对于复杂物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物质的组成部分,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再发生氧化而燃烧。如木材受热后,在温度小于110时只放出水分;130时开始分解,到15

11、0时变色,在150200时其分解产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但不能燃烧;在200以上时分解出一氧化碳、氢和碳氢化合物,此时木材开始燃烧;到300时析出气体产物最多,燃烧也最激烈。,易燃液体的燃点、闪点及其关系: 燃点也叫着火点,有的书上也叫火焰点。可燃物被加热到超过闪点温度时,其蒸汽与空气的混合气与火焰接触即着火,并能持续燃烧五秒钟以上时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 在燃点温度下。不只是闪燃,而是形成连续燃烧。 一般说来,燃点比闪点高出520,但闪点在100以下时,二者往往相同。 易燃液体的燃点与闪点很接近,仅差15;可燃液体,特别是闪点在100以上时,两者相差30以上。,闪点、燃点、爆炸极限等

12、基本概念在安全评价中最主要的应用: 1、危险物质的判定 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2、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版,第一讲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产生的原因: 存在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和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两方面。 能量失控主要体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 按有关标准规范,分别是13、4大类和6类。,第一讲 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及分类,以下为危险有害因素的具体分类,1.1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61-92),分为

13、6大类,37个小类。6大类为: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类;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6类; 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4类。,物理性及机械性危险,(1)设备、设施缺陷; (2)防护缺陷; (3)电危害; (4)噪声危害; (5)振动危害; (6)电磁辐射; (7)运动物危害; (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固体颗粒、液体颗粒或二者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

14、体系。,化学性危险,(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15、(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生理危险,(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关因素。,行为性危险,其他危险、危害因素,搬举重物 作业空间 工具不合适 标识不清,1.2 按事故和职业危害类型分类,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物体

16、打击 车辆伤害 机械伤害 起重伤害 触电 淹溺,灼烫 火灾 高处坠落 坍塌 冒顶片帮 透水 放炮,瓦斯爆炸 火药爆炸 锅炉爆炸 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其他伤害,职业病范围和职业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有害因素分为七类,分别为: 生产性粉尘; 毒物; 噪声与振动; 高温; 低温; 辐射; 其他有害因素。,第二讲 物质危险的辨识,按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 分为8类,共21项。,第二讲 物质危险的辨识,爆炸品;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易燃液体;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放射性物品; 腐蚀品。,第1类 爆炸品,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第3项 有毒气体(毒性指标同第六类)如:一氧化氮、氯气、氨等。,第2项 不燃气体(无毒、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如:压缩空气、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