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3718744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总结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中发 200814 号)精神,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 42 号)和中国气象局党 组的有关要求, 按照甘肃省气象局深入学 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具体安排,干旱所从 2008 年 9 月 28 日起,开始了扎实、有序、深入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12 月 9日上午,干旱所召开了“以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破解干旱所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 动民主生活会,此次民主生活会的召开是在深入开展继续解

2、放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所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职工紧密结合干旱所改革发展和自己的思想实际,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检查干旱所和自身在思想、工作、学习、作风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利于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了解决措施。一、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初步成果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通过 2 个多月扎实、有序、深入地开展学习调研活动,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认真剖析制约干旱所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边学习、边讨论、边调研、边实践的方法,确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进科

3、研与业务的结合,促进干旱所各项事业科学发展。通过广泛深入的组织动员、学习培训、开展大讨论等活动,使广大党员、职工群众知道他们正在开展什么活动、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针对干旱所科研与业务紧密结合的机制还需要加紧完善、面向全国的干旱气象业务服务支撑作用急需加强、野外科学试验与观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关键问题,干旱所通过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先后组织了 4 个调研小组,分别赴西南、华南等干旱典型区的气象研究所、气候中心、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

4、院固城试验基地、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和中国科学院山东禹城试验站,采取实地考察、交流座谈、学术报告等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充分汲取好的做法和经验,寻找解决制约我所科学发展的办法和措施。通过“请进来”的方式深化调研学习。先后邀请了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气象局遥感中心、宁夏气象科学研究所、天水、定西、庆阳等市气象局的相关领导和科研业务人员,围绕“加强科研合作,推进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这一主题,就各单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心得体会,以及科 4 技成果业务转化机制的有益经验、基层业务工作对科研的需求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和交流,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形成

5、了坦诚深入的谈心活动的氛围。干旱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干部和职工群众之间,普遍开展谈心活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群众利益无小事, 围绕征求到的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实解决。在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方面形成共识,更好地体现群众意愿,更好地凝聚群众智慧,营造了既有利于解决问题、又促进了班子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树立和提升了科学发展的理念。通过深化改革来促进干旱所的科学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开展深化改革,完善了运行机制。主要制定了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干旱气象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出深化改革的目的是

6、:明确战略地位,凝练发展目标,增强创新能力,强化支撑作用。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的运行机制,重点修改完善了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固定岗位设置、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津贴分配与绩效奖励办法、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考核管理办法和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经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转变考核机制,建立起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新的考核评价机制,由注重科研成果(科研论文、项目等)考核向按岗位考核转变,重点从科技创新、重要业务技术发展的支撑作用、基础条件建设的贡献率等不同方面分岗位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的工作业绩。本着“理顺机制、强化支撑,以点带面,改革重点

7、,整体推进”的原则,完善干旱所体制机制,在保留原有干旱监测试验研究室、干旱生态环境研究室、干旱气候变化与对策研究室和综合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拟将原有干旱气象灾害研究室调整为干旱监测预警研究室,整合力量,加强干旱的成因机理研究以及干旱监测、预警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二、干旱所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认真贯彻省委、中国气象局以及省局党组的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运用科学发展观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于指导干旱所的科学发展,近几年干旱所各项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迈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一)申报项目的力度不断加大。项目是研究所

8、的灵魂和核心,是干旱所科学持续发展的立身之本。自 2005 以来,干旱所申报项目的力度不断加大,承担的科研项目达 100 余项,研究内容涉及到干旱半干旱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人工增雨及防雹消雹技术研究、典型内陆河区域河西走廊地区降水规律研究、西北干旱荒漠区大气边界层特征研究、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研究、退耕(牧) 还林(草) 状况的综合监测技术及气候效应研 6 究、干旱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方法和减灾措施及评估技术研究、干旱半干旱区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和环境蠕变问题研究等方面。这些内容不但涵盖了干旱所的研究方向,而且都是目

9、前干旱气象研究领域的热点科学问题。开展这些研究一方面促进着大气科学中本研究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为现代气象业务和国家地方社经济会发展提供着重要的科技支撑。(二 )科 研 论 文 的 数 量 和 质 量 不 断 提 升 。2005 年以来,干旱所发表的论文一直在气象部门排名中名列前茅。在 SCI、SCIE、EI 上发表论文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逐年大幅度提升。在 2006 年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对我国 6 种气象和大气科学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后,发布的气象和大气科学谁领风骚的调查报告中,干旱所在全国气象科研机构中排名第 10,仅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科

10、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原兰州高原大气所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国家气候中心、甘肃省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南京气象学院、国家卫星中心之后,是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外唯一进入前 10 名的气象部门科研院所。(三)科研成果转化及对业务的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干旱所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凝炼科学问题,积极开展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加强科研和业务的紧密结合,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努力解决气象业务发展中急需的科技前沿和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业务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针对区域业务特点,重点开展干旱、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应用基础研究,着力提高

11、对干旱监测、沙尘暴等天气过程的认识水平以及业务预报技术,开展了相关的科研及业务试运行工作。利用科研成果转化业务服务工作,为地方政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如利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的评价体系。为祁连山人工增雨(雪)工程建设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甘肃省退牧还草效益遥感监测研究”的科研成果,积极为地方政府退牧还草效果的评估提供卫星遥感监测产品;坚持开展甘肃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监测研究,尤其是由干旱所制作完成的“ 民勤及周边地区EOS/MODIS 卫星影像 图”及有关生态环境状况评估报告,成为甘肃省省委书记和省长在全国

12、人大会议上向温家宝总理汇报民勤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科学依据。干旱所研发的沙尘暴遥感定量监测产品、林草火灾及损失评估遥感监测产品、干旱监测产品、干旱区水体和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产品等为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撑。此外,干旱所还承担开展着一些业务科技服务工作。如承担大气成分业务工作,气候预测业务工作,黄河上游汛期流量预报服务工作 8 以及人工防雹消雹野外科学试验及雷达指挥人工高炮防雹作业工作。(四)人才队伍建设状况不断完善。干旱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深知人才决定发展。认真分析地处落后地区的现实问题,客观认识现状,积极应对困难,用科学的人才观制定出人才发展战略

13、-即着力培养现有人才,积极吸引优秀人才、有效共享高级人才。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完善高水平干旱气象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坚持立足现有,重点培养,开放流动的原则,以使用促进年轻人才尽快成长,以培养促进干旱气象学科带头人不断涌现,以开放合作提升科研人员的研发能力。努力建设方向明确、梯队合理、作风优良,符合国家级科研院所定位、适应气象事业快速发展需要的干旱气象科研创新团队。自 2005 年以来,干旱所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多名,使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研究员和博士发展壮大基本形成了一个高层次人才群体,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储备。(五)科研基础条

14、件不断改善。自 2005 年以来,干旱所在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的重点支持下,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争取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经费 2100 多万元,有力地改善了办公环境和计算条件,提升了野外试验基地的硬件条件和观测试验仪器设备水平,增强了申请实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硬件实力,也为更好地发挥对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科技支撑作用奠定了基础。在区域干旱气候观测系统(RACOS)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下,充分依托现代业务综合观测体系,基本搭建起由“三个基地” 、“五个平台 ”、“一个分析室 ”,以及干旱气候移动观测系统和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组成的科研基础体系。现代化开放式的办公环境,并配备了一流的办公基础配套设施,完全

15、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建成主网为千兆,桌面为百兆的局域网络传输系统,为干旱气象科技提供了网络信息保障;建成“中国干旱气象网” ,科研及行政管理等信息 纳入网站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办公效率;订阅大气科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 70 余种科技期刊,并开通了科技期刊网络查询系统,可以满足科研人员对科技文献资源的查询需要;拥有计算速度超过两千亿次的 SGI 高性能计算机及数量众多的高性能微机,具有良好的计算条件。干旱所坚持“开放式 ”和“制度化”办所的方 针,坚持交流促提高,合作促发展,规范促管理的理念。通过增进学术交流深度、拓展科研合作领域、共建开放合作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发布开放基金、加强内

16、部管理和营造科学文化氛围等多种形式来推进开放式制度化的现代科研院所管理模式的建立。(六)交流合作日趋活跃坚持“请进 来” 和“走出去”的策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据统计,2005 以来,干旱所共有近 300 人次参加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培训,其中 25 人次出国参加大型 10 国际会议或国际合作研究。近 200 人次先后参加了各类国内学术交流会议。邀请 24 人次外国专家来干旱所交流访问。邀请院士、知名教授、专家 38 人次到干旱所进行指导、学术交流。组织举办和协办包括 ISACS 国际会议、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等在内的比较大型的学术会议 7 次,举办学术报告会 80 多场次。2005 年以来,干旱所与国内外合作特别是国际合作更趋密切。在国际上已经与澳大利亚气象局研究中心(BMRC)和加拿大环境部气候适应性和影响对策研究所等机构在项目研究、人员互访、成果共享方面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与美国、日本、瑞典、荷兰、以色列等国家的科研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